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又与焦弱侯
〔明〕李贽
郑子玄者,丘长孺父子之文会友也。文虽不如其父子,而质实有耻,不肯讲学,亦可喜,故喜之。彼以为周、程、张、朱者皆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讲道德、说仁义自若也;又从而哓哓然语人曰:“我欲厉俗而世。”彼谓败俗伤世者,莫甚讲周、程、张、朱者也,是以益不信。不信故不讲,然则不讲亦未为过矣。 
黄生过此,闻其自京师往长芦抽丰 ,复跟长芦长官别赴新任。至九江,遇一显者,乃舍旧从新,随转而北,冲风寒,不顾年老生死。既到麻城,见我言曰:“我欲游嵩、少,彼显者亦欲游嵩、少,拉我同行,是以至此。然显者俟我于城中,势不能一宿。回日当复道此,道此则多聚三五日而别,兹卒卒诚难割舍云。”其言如此,情何如?我揣其中实为汝宁好一口食难割舍耳。然林汝宁向者三任,彼无一任不往,往必满载而归,兹尚未厌足,如饿狗思想隔日屎,与敢欺我以为游嵩、少。夫以游嵩、少藏林汝宁之抽丰来嗛我;又恐林汝宁疑其为再寻己也,复以舍不得李卓老,以嗛林汝宁:名利两得,身行俱全。我与林汝宁几皆在其术中而不悟矣,可不谓巧乎!今之道学,何以异此!
由此观之,今之所谓圣人者,其与今之所谓山人者一也,特有幸不幸之异耳。幸而能诗则自称谓曰山人不幸而不能诗则辞却山人而以圣人名幸而能讲良知则自称曰圣人不幸而不能讲良知则谢却圣人而以山人称。展转反复,以欺世获利。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夫名山人而心商贾,既以可鄙矣,反掩抽丰而显嵩、少,谓人可得而欺焉,尤可鄙也!今之讲道德性命者,皆游嵩、少者也;今之患得患失,志于高官重禄,好田宅,美风水,以为子孙荫者,皆其托名于林汝宁,以为舍不得李卓老者也。然则郑子玄之不肯讲学,乎其不足怪矣。
且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然必交结于卿大夫之门,然后可以收其利而远其害,安能傲然而坐于公卿大夫之上哉!今山人者,名之为商贾,则其实不持一文;称之为山人,则非公卿之门不履,故可贱耳。虽然,我宁无有是乎?然安知我无商贾之行之心,而释迦其衣以欺世而盗名也耶?有则幸为我加诛,我不护痛也。虽然,若其患得而又患失,买田宅,求风水等事,决知免矣。
(有删改)
【注】①抽丰:指找关系走门路向人求取财物。也作“秋风”或“打秋风”。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欲厉俗而世风:教化。
B.冲风寒暴:猛烈。
C.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通“逾”,越过。
D.乎其不足怪矣信:确实。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0070214

 

A.莫甚讲周、程、张、朱者也      圣人不凝滞物                    

B.情何如                        可怪也欤                         
C.又恐林汝宁疑其为再寻己也      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D.反掩抽丰而显嵩、少              然后是非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写郑子玄的耻讲道学,与道学家“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 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明代理学家虚伪的本质。
B.文章以伪道学家黄生为例,描述了其“名利两得,身行俱全”的“抽丰”行径,对其描述得越具体,对伪道学家的批判就越有力。
C.作者讽刺“今之所谓圣人者”和“今之所谓山人者”,都是一路货色,都是“展转反覆”的“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的欺世获利之徒。
D.本文笔锋犀利,爱憎鲜明,作者对伪道学家的卑鄙伎俩和丑恶灵魂有着清楚而深刻的认识,感情上达到了深恶痛绝的地步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幸 而 能 诗 则 自 称 谓 曰 山 人 不 幸 而 不 能 诗 则 辞 却 山 人 而 以 圣 人 名 幸 而 能 讲 良 知 则 自 称 曰 圣 人 不 幸 而 不 能 讲 良 知 则 谢 却 圣 人 而 以 山 人 称。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不信故不讲,然则不讲亦未为过矣。
(2)我与林汝宁几皆在其术中而不悟矣,可不谓巧乎!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朱敬则,字少连,亳州永城人。以孝义世被旌显,一门六阙①相望。敬则志尚恢博,好学,重节义然诺,善与人交,振其急难,不责报于人。与左史江融、左仆射魏元忠善。咸亨中,高宗闻其名,召见,异之。为中书令李敬玄所毁,故授洹水尉。久之,除右补阙。
初,武后称制,天下颇流言,遂开告密罗织之路,兴大狱,诛将相大臣。至是,已革命,事益宁。敬则谏曰:“臣闻李斯之相秦也,行申商之法,重刑名之家,杜私门,张公室,弃无用之费,损不急之官,惜日爱功,亟战疾耕。既庶而富,遂屠诸侯。此救弊之术也。故曰:刻薄可施于进趋,变诈可陈于攻战。天下已平,故可易之以宽简,润之以淳和。秦乃不然,淫虐滋甚,往而不反,卒至土崩。此不知变之祸也。陆贾、叔孙通事汉祖,当荥阳、成皋间,粮饷穷,智勇困,未尝敢开一说,效一奇,唯进豪猾贪暴之人。及区宇适定,乃陈《诗》《书》,说礼、乐,开王道。高帝忿然曰:‘吾以马上得之,安事《诗》《书》?’对曰:‘马上得之,可马上治之乎?’帝默然。於是贾著《新语》,通定礼仪。此知变之善也。向若高帝斥二子,置《诗》《书》,重攻战,尊首级,则复道争功,拔剑击柱,晷漏之不保,何十二帝二百年乎?故曰:仁义者,圣人之蘧庐;礼者,先王之陈迹。祠祝毕,刍狗②捐;淳精流,糟粕弃。仁义尚尔,况其轻乎?
后善其言,迁正谏大夫,兼修国史。以老疾还政事,俄改成均祭酒、冬官侍郎。易之等集名儒撰《三教珠英》,又绘武三思、李峤、苏味道、李迥秀、王绍宗等十八人像以为图,欲引敬则,固辞不与,世洁其为人。出为郑州刺史,遂致仕。侍御史冉祖雍诬奏与王同皎善,贬涪州刺史。既明其非罪,改庐州。代还③,无淮南一物,所乘止一马,子曹步从以归。卒年七十五。
注释①阙:仕宦之家门前所建用以表彰的建筑物。②刍狗:祭祀时用的用草扎成的狗。③代还:朝臣出任外官者重新被调回朝廷任职。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孝义世被旌显被:受到
B.为中书令李敬玄所毁毁:诽谤
C.故可易之以宽简易:代替
D.祠祝毕,刍狗捐捐:捐献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敬则志向远大,品行高洁。咸亨年间,高宗听说了他的名声,召见他,觉得他很非同一般。
B.武后执政之初为了稳定政权鼓励告密大施酷刑,而在政权稳定之后,朱敬则便提出应当用仁厚平和的政策来润泽百姓。
C.朱敬则认为,李斯为相,严刑峻法,使秦国得以一统天下,但此后秦国没有及时调整国策,最终导致亡国。
D.朱敬则为人正直,与一些有名望的学者一起参与了《三教珠英》的编撰工作,受到世人的称赞。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善与人交,振其急难,不责报于人。
译:
(2)秦乃不然,淫虐滋甚,往而不反,卒至土崩。
译:
(3)仁义尚尔,况其轻乎?
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

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曰:"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于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令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即因民钱作孔子庙,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

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节选自王安石《慈溪县学记》)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施设亦皆 所见闻而已 素:平素
B. 讲章句、 文字而已 课:抄写
C. 近世之不然者 革:改变
D. 故其俗 而不杂 一:纯一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B. 未及为而去/人非生而知之者
C. 即因民钱作孔子庙/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
D. 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问征夫以前路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通过学校学习而明白治国之道的古代士人可成为官吏的后备人选。
B. 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
C. 为了当地人民的教化,慈溪县令在维修孔庙时建学舍的举措得到了作者的肯定。
D. 慈溪县有许多资质很好的人,通过学校的培养,他们容易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

译文:

(2)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①。
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②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传言"趋"。殿下郎中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静。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金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取材于《史记•叔孙通列传》)

注①肄:学习,练习。②谒者:官名,掌接待宾客及赞礼。

1.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叔孙通知上 厌之也 益:渐渐
B. 吾所能行为之 度:估量
C. 若真 儒也 鄙:品德低下
D. 朝置酒 竟:直至……终了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B. 及项梁之薛/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C. 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
D. 度吾所能行为之/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 陶诸侯一起拥戴汉王在定陶即位为皇帝

B.

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您所侍奉过的人主将近十位了,您都是凭当面阿谀得到了信任和富贵

C.

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 摆开战车骑兵步兵以拱卫皇宫,设置士兵的队列,并竖起旗帜

D.

以尊卑次起上寿 按照地位高低的次序起身上前,为皇帝祝寿

4.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叔孙通有眼光、识时务的一组是(

①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

②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③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④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⑤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

⑥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A. ①②⑥ B. ①③④ C. ②⑤⑥ D. ③④⑤
5.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邦初即帝位,不喜欢繁文缛节,崇尚简易
B. 跟随刘邦征战的将军们不懂礼仪,表现粗鲁
C. 叔孙通帮助朝廷建立了一套庄重威严的礼仪
D. 鲁地儒生皆固守气节,坚决不与叔孙通合作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不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翻译上面选段中画线的句子。
(1)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2)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孔子以为君子应当具有哪些品格?为什么孔子认为“知和而和”“亦不可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班,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由天下之害也。"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屡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萃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墨子·兼爱中》,有删节)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之与家之相 篡:劫夺
B. 人之与人之相 贼:偷窃
C. 何以 之 易:改变
D. 息然后带 胁:收敛
2.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仁人之 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
强秦之 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B.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 相爱生也
洎牧 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 昔者晋文公好士 恶衣
王无异于百姓 以王为爱也
D.

忠实欲天下之事恶其贫

夫赵强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3.

下面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①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②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③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

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⑤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⑥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A. ①②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4.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的"仁人"主要是指那些对他人怀有仁爱之心、实施仁政的人。
B. 本文借第三自然段士君子的质疑展开论说,阐述了"兼爱"的可行性,说理严密,具有说服力。
C. "兼爱"的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士君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是识小利而不识大利。
D. 本文第四自然段列举事例进行论证,夹叙夹议,说理深入浅出。
5.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译文:

(2)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译文:

(3)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译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