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又与焦弱侯
〔明〕李贽
郑子玄者,丘长孺父子之文会友也。文虽不如其父子,而质实有耻,不肯讲学,亦可喜,故喜之。彼以为周、程、张、朱者皆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讲道德、说仁义自若也;又从而哓哓然语人曰:“我欲厉俗而风世。”彼谓败俗伤世者,莫甚于讲周、程、张、朱者也,是以益不信。不信故不讲,然则不讲亦未为过矣。
黄生过此,闻其自京师往长芦抽丰① ,复跟长芦长官别赴新任。至九江,遇一显者,乃舍旧从新,随转而北,冲风暴寒,不顾年老生死。既到麻城,见我言曰:“我欲游嵩、少,彼显者亦欲游嵩、少,拉我同行,是以至此。然显者俟我于城中,势不能一宿。回日当复道此,道此则多聚三五日而别,兹卒卒诚难割舍云。”其言如此,其情何如?我揣其中实为汝宁好一口食难割舍耳。然林汝宁向者三任,彼无一任不往,往必满载而归,兹尚未厌足,如饿狗思想隔日屎,与敢欺我以为游嵩、少。夫以游嵩、少藏林汝宁之抽丰来嗛我;又恐林汝宁之疑其为再寻己也,复以舍不得李卓老,以嗛林汝宁:名利两得,身行俱全。我与林汝宁几皆在其术中而不悟矣,可不谓巧乎!今之道学,何以异此!
由此观之,今之所谓圣人者,其与今之所谓山人者一也,特有幸不幸之异耳。幸而能诗则自称谓曰山人不幸而不能诗则辞却山人而以圣人名幸而能讲良知则自称曰圣人不幸而不能讲良知则谢却圣人而以山人称。展转反复,以欺世获利。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夫名山人而心商贾,既以可鄙矣,乃反掩抽丰而显嵩、少,谓人可得而欺焉,尤可鄙也!今之讲道德性命者,皆游嵩、少者也;今之患得患失,志于高官重禄,好田宅,美风水,以为子孙荫者,皆其托名于林汝宁,以为舍不得李卓老者也。然则郑子玄之不肯讲学,信乎其不足怪矣。
且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然必交结于卿大夫之门,然后可以收其利而远其害,安能傲然而坐于公卿大夫之上哉!今山人者,名之为商贾,则其实不持一文;称之为山人,则非公卿之门不履,故可贱耳。虽然,我宁无有是乎?然安知我无商贾之行之心,而释迦其衣以欺世而盗名也耶?有则幸为我加诛,我不护痛也。虽然,若其患得而又患失,买田宅,求风水等事,决知免矣。
(有删改)
【注】①抽丰:指找关系走门路向人求取财物。也作“秋风”或“打秋风”。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欲厉俗而风世风:教化。 |
B.冲风暴寒暴:猛烈。 |
C.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窬:通“逾”,越过。 |
D.信乎其不足怪矣信:确实。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莫甚于讲周、程、张、朱者也 圣人不凝滞于物
B.其情何如 其可怪也欤A.首段写郑子玄的耻讲道学,与道学家“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 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明代理学家虚伪的本质。 |
B.文章以伪道学家黄生为例,描述了其“名利两得,身行俱全”的“抽丰”行径,对其描述得越具体,对伪道学家的批判就越有力。 |
C.作者讽刺“今之所谓圣人者”和“今之所谓山人者”,都是一路货色,都是“展转反覆”的“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的欺世获利之徒。 |
D.本文笔锋犀利,爱憎鲜明,作者对伪道学家的卑鄙伎俩和丑恶灵魂有着清楚而深刻的认识,感情上达到了深恶痛绝的地步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幸 而 能 诗 则 自 称 谓 曰 山 人 不 幸 而 不 能 诗 则 辞 却 山 人 而 以 圣 人 名 幸 而 能 讲 良 知 则 自 称 曰 圣 人 不 幸 而 不 能 讲 良 知 则 谢 却 圣 人 而 以 山 人 称。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不信故不讲,然则不讲亦未为过矣。
(2)我与林汝宁几皆在其术中而不悟矣,可不谓巧乎!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傅山。字青主,阳曲人。六岁,啖黄精,不谷食,强之,乃饭。读书过目成诵。明季天下将乱,诸号为搢绅先生者。多迂腐不足道。愤之。提学袁继成为巡按张孙振所诬,孙振,阉党也。山约同学曹良直等诣通政使,三上书讼之,巡抚吴亦直袁,遂得雪。山以此名闻天下。甲中后,山改黄冠装,衣朱衣,居土穴,以养母。继咸自九江执归燕邸,以难中诗遗山,且曰:“不敢愧友生也!”山省书,恸哭,曰:“呜呼!吾亦安敢负公哉!”
顺治十一年,以河南狱牵连被逮,抗词不屈,绝粒九日,几死。门人中有以奇计救之,得免。然山深自咤恨,谓不若速死为安,而其仰视天、俯视地者,未尝一日止。比天下大定,始出与人接。
康熙十七年,诏举鸿博,给事中李宗孔荐,固辞。有司强迫,至令役夫舁其床以行。至京师二十里,誓死不入。大学士冯溥首过之,公卿毕至,山卧床不具迎送礼。魏象枢以老病上闻,诏免试,加内阁中书以宠之。冯溥强其入谢,使人舁以入,望见大清门,泪涔涔下,仆于地。魏象枢进曰:“止,止,是即谢矣!”翼日归,溥以下皆出城送之。山叹日:“今而后其脱然无累哉!”既而曰:“使后世或妄以许衡、刘因辈贤我,且死不瞑目矣!”闻者咋舌。至家,大吏成造庐请谒。山冬夏著一布衣。自称曰“民”。或曰:“君非舍人乎?”不应也。卒,以朱衣、黄冠敛。
山工书画,谓:“书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人谓此言非止言书也。诗文初学韩昌黎,崛强自喜,后信笔抒写,俳调俗语,皆入笔端,不原以此名家矣。著有《霜红龛集》十二卷。子眉,先空:壁亦附焉。
(选自《清史稿》.有改动)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洲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省书省:丢弃。 |
B.比天下大定比:等到。 |
C.至令役夫舁其床以行舁:抬。 |
D.山工书画工:擅长。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直接表现傅山“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一组是
①读书过目成诵
②继咸自九江执归燕邸,以难中诗遗山
③望见大清门,泪涔涔下
④翼日归,溥以下皆出城送之
⑤山冬夏著一布衣,自称曰“民”
⑥后信笔抒写,俳调俗语,皆入笔端
A.①②③ | B.①④⑥ | C.②④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山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当提学袁继咸被人所诬陷时,他挺身而出,和曹良直等赴京向通政使申诉。 |
B.对门生营救自己一事,傅山深感遗憾,认为不如早点死为安,所以他每天仰视天空、俯视地下,不与外人接触。 |
C.傅山性格刚烈。皇帝下诏要大臣举荐人才,当傅山被给事中李宗孔推荐时,傅山坚决不答应,即便官员强迫,他也不从命。 |
D.文章最后一段写傅山在书画和文学上的成就,这既是对傅山人格刻画的一种有力补充,也是对傅山人格魅力的一种强化。 |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太守闻其有异材,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初,军从济南步入关,关吏予军繻①。军曰:“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②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
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③,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曰:“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偃巡封城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臧,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偃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偃穷诎。
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④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⑤,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
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欺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选自《汉书》)
[注] ①繻,用作通行证的帛。 ②传,凭证。 ③制,帝王的命令。
④横草,使草倒下。 ⑤孤于外官:孤,远。外官,指使者之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偃使行风俗行:推行 |
B.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矫:假托 |
C.干名采誉干:求取 |
D.臣宜被坚执锐锐:锋利的兵器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
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 |
|||||
![]() |
|||||
![]()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军十八岁就被选为博士弟子,去长安过关时,拒绝接受通行证,认为自己此去一定不会再返回。 |
B.徐偃受命出使外国,不遵守法纪,独断专行,事后还巧言狡辩,终军受命审理此 案,严厉地驳斥了徐偃,使他理屈词穷。 |
C.当要派使者前往匈奴时,终军表示:自己过去没有什么功劳,现在愿意出使匈奴,全力以赴,当好使者的助手,保证完成任务。 |
D.终军请缨赴南越,且成功地完成了说服南越王的任务,只是因为南越发生了内乱,使他功败垂成,年仅二十多岁就为国捐躯。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元符三年进士。累迁辟雍①博士、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胥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奸,搢绅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则非其职矣。”未拜命,首抗疏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②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家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翌日,贯等相率前诉,谓国家极治,安得此不详语。卢航奏禾狂妄,谪信州监酒。遇赦,得自便还里。
初,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后正汇告蔡京罪,执诣阙,瓘亦就逮。经臣莅其狱,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或谓其失对,禾曰:“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遂坐瓘党停官。
遇赦,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寻遭内艰,服除,知秀州。王黼新得政,禾曰:“安能出黼门下?”力辞,改汝州。辞益坚,曰:“宁饿死。”黼闻而衔之。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久之,知舒州,命下而卒,赠中大夫,谥文介。
(节选自《宋史·陈禾传》)
注:①辟雍:太学名。②宦寺:宦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亟窜之远方窜:放逐 |
B.留以旌直臣旌:表彰 |
C.国之重事,黜幽陟明陟:提升 |
D.安得此不详语详:详细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禾刚强正直的一组是()
①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②未拜命,首抗疏劾贯
③论奏未终,上拂衣起④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
⑤辞益坚,曰:“宁饿死。”⑥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
A.①②④ | B.②④⑤ | C.①③⑥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禾从长久太平的局面中看出潜藏的危机,针对当时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的情况,他上奏请求采取措施,起初不为人理解,后来事实证明他有先见之明。 |
B.童贯、黄经臣、卢航狼狈为奸,权倾朝野,士大夫都敢怒不敢言,陈禾挺身而出,先上书弹劾童贯,又弹劾黄经臣,指出他们的所作所为对国家危害严重。 |
C.陈禾冒死进谏,拉破了皇帝的衣服,迫使皇帝表面上赞同其意见,然而陈禾激怒了皇帝,以致第二天当童贯、卢航等人诋毁他时,皇帝就趁势将他贬谪到外地。 |
D.王黼刚刚执掌大权时,陈禾对他十分鄙视,说,怎么能在王黼门下听候调遣,于是一再坚决要求辞官。王黼听说后对他怀恨在心。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
译文:
(2)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胥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奸,搢绅侧目。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9~12题。
蛇人
东郡某甲,以弄蛇为业。尝蓄驯蛇二,皆青色,其大者呼之大青,小日二青。二青额有赤点,尤灵驯,盘旋无不如意。期年大青死,思补其缺,未暇遑也。一夜寄宿山寺。既明启笥,二青亦渺.蛇人怅恨欲死。冥搜亟呼,迄无影兆。然每至丰林茂草,辄纵之去,俾得自适,寻复返:以此故冀其自至。坐伺之,日既高,亦已绝望。出门数武①,闻丛薪错楚②中寒率作响,停趾愕顾,则二青来也。大喜,如获拱璧。息肩路隅,蛇亦顿止。视其后,小蛇从焉。抚之曰:“我以汝为逝矣。小侣而所荐耶?”出饵饲之,兼饲小蛇。小蛇虽不去,然瑟缩不敢食。二青含哺之,宛似主人之让客者。食已,随二青俱入笥中。荷去教之旋折,辄中规矩,与二青无少异,因名之小青。
大抵蛇人之弄蛇也,止以二尺为率,大则过重,辄更易。缘二青驯,故未遽弃。又二三年,长三尺余。卧则笥为之满.遂决去之。一日至淄邑东山间,饲以美饵,祝而纵之。既去,顷之复来,蜿蜒笥外,以首触笥,小青在中亦震震而动。蛇人悟曰:“得毋欲别小青也?”乃发笥,小青径出,因与交首吐舌,似相告语。已而委蛇并去。方意小青不还,俄而踽踽独来,竞入笥卧。由此随在物色,迄无佳者,而小青亦渐大不可弄。
二青在山中数年,渐出逐人,因而行旅相戒,罔敢出其途。一日蛇人经其处,蛇暴出如风,蛇人大怖而奔。蛇逐益急,回顾已将及矣。而视其首。朱点俨然,始悟为二青。呼曰:“二青!”蛇顿止。昂首久之,纵身绕蛇人如昔弄状。又以首触笥.蛇人悟其意·开笥出小青。二蛇相见,交缠如饴糖状,久之始开。蛇人乃祝小青日:‘‘我久欲与汝别,今有伴矣。”谓二青日:“原君引之来,可还引之去。更嘱一言:深山不乏食饮,勿扰行人,以犯天谴。”二蛇垂头,似相领受。遽起,过处林木为之中分。蛇人伫立望之,不见乃去。此后行人如常,不知二蛇何往也。
异史氏曰:“蛇,蠢然一物耳,乃恋恋有故人之意,且其从谏也如转圜③。独怪俨然而人也者,以十年把臂之交,数世蒙恩之主,转恩之主,转思下井复投石焉;又不然则药石相投,悍然不顾,且怒而仇焉者,不且出斯蛇下哉。(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
【注】①数武:没有多远。②丛薪错楚:错杂堆集的柴草。③从谏也如转圜:意思是听从规劝像转动圆物那样容易。圜,yuán,通“圆”,圆的物体。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青亦渺渺:无影无踪- |
B.辄中规矩规矩:要求 |
C.饲以美饵,祝而纵之祝:祷告 |
D.朱点俨然俨然:宛然;仿佛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二青、小青情深意厚的一组是()
①既明启笥,二青亦渺②食已,随二青俱入笥中
③教之旋折,辄中规矩,与二青无少异④蜿蜒笥外。以首触笥,小青在中亦震震而动
⑤小青径出,因与交首吐舌,似相告语⑥我久欲与汝别,今有伴矣
A.①③④ | B.②④⑤ | C.③⑤⑥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耍蛇人发现二青不见了之后,很是着急,但又因为以往也出现过二青自己跑掉后又回来的情况.所以他还是期待二青能够自己回来,最后果然不出所料。 |
B.一般耍蛇人对蛇的要求很高,如果蛇太大太重了就要丢弃了,但凶为这两条蛇特别机灵驯服,所以耍蛇人舍不得丢弃它们。 |
C.二青在山中经常骚扰过路客人,耍蛇人听说后就让二青带走了小青,并叮嘱它们从此不要再惊扰行人,以免遭天谴,两条蛇听从了劝告,消失在山林中。 |
D.二青作为一条蛇尚且能够眷恋故人之情,听取主人的劝告,不冉作恶,而很多人却常常恩将仇报,竟然还不如蛇这种动物。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颜含传
颜含,字弘都,琅邪莘人也。少有操行,以孝闻。二亲既终,两兄继没,次嫂樊氏因疾失明,含课励家人,尽心奉养,每日自尝省药馔,察问息耗,必簪屦束带。医人疏方,应须髯蛇胆,而寻求备至。得胆,药成,嫂病即愈。由是著名。
本州辟,不就。东海王越以为太傅参军,出补闿阳令。元帝初镇下邳,复命为参军。过江,以含为上虞令。转王国郎中、丞相东阁祭酒,出为东阳太守。东宫初建,含以儒素笃行补太子中庶子,迁黄门侍郎、本州大中正,历散骑常侍、大司农。豫讨苏峻功,封西平县侯,拜侍中,除吴郡太守。王导问含曰:“卿今莅名郡,政将何先?”答曰:“王师岁动,编户虚耗,南北权豪竞招游食,国弊家丰,执事之忧。且当征之势门,使反田桑,数年之间,欲令户给人足,如其礼乐,俟之明宰。”含所历简而有恩,明而能断,然以威御下。导叹曰:“颜公在事,吴人敛手矣。”未之官,复为侍中。寻除国子祭酒,加散骑常侍,迁光禄勋,以年老逊位。成帝美其素行,就加右光禄大夫,门施行马,赐床帐被褥,敕太官四时致膳,固辞不受。
于时论者以王导帝之师傅,名位隆重,百僚宜为降礼。太常冯怀以问于含,含曰:“王公虽重,理无偏敬,降礼之言,或是诸君事宜。鄙人老矣,不识时务。”既而告人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向冯祖思问佞于我,我有邪德乎?”人尝论少正卯、盗跖其恶孰深。或曰:“正卯虽奸,不至剖人弃膳,盗跖为甚。”含曰:“为恶彰露,人思加戮;隐伏之奸,非圣不诛。由此言之,少正为甚。”众咸服焉。郭璞尝遇含,欲为之筮。含曰:“年在天,位在人,修己而天不与者,命也;守道而人不知者,性也。自有性命,无劳蓍龟。”恒温求婚于含,含以其盛满,不许。惟与邓攸深交。或问江左群士优劣,答曰:“周伯仁之正,邓伯道之清,卞望之之节,余则吾不知也。”其雅重行实,抑绝浮伪如此。
致仕二十余年,年九十三卒。遗命素棺薄敛。谥曰靖。丧在殡而邻家失火,移棺绋断,火将至而灭,佥以为淳诚所感也。
(选自《晋书·列传五十八》)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含课励家人,尽心奉养课:督促 |
B.豫讨苏峻功,封西产县侯豫:准备,预先 |
C.迁光禄勋,以年老逊位逊:让,退让 |
D.郭璞尝遇含,欲为之筮筮:占卜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颜含“雅重行实”的一组是
①含课励家人,尽心奉养②含所历简而有恩,明而能断
③颜公在事,吴人敛手矣④由此言之,少正为甚
⑤自有性命,无劳蓍龟⑥周伯仁之正……余则吾不知也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④⑤⑥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含二嫂樊氏因病眼睛失明,颜含每天亲自检查尝试药食,察问病情好坏,多方寻找蛇胆,终于药到病除。 |
B.颜含认为将权豪竞相招募的游食之人从他们家中征出,让他们回到农桑之业中去,几年之内,将使之户给人足。 |
C.成帝赞美颜含高尚淳朴的品行,加授颜含右光禄大夫,门前设置行马,赐给床帐被褥,并敕命太官四季送膳食,他坚持辞让不接受。 |
D.颜含做了二十多年的官,九十三岁时去世。灵柩停放在家中时邻居家失火,火将要烧到棺材时自动熄灭了,人们都认为这是他淳厚的诚心所致。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含所历简而有恩,明而能断,然以威御下。
⑵向冯祖思问佞于我,我有邪德乎?
⑶恒温求婚于含,含以其盛满,不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