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2013年8月6日《羊城晚报》消息,近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听取《深圳市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修订草案)》的初审报告,报告建议对第三十七条“销售者责任”进行修改,销售者将烟草制品销售给未成年人的罚款金额应不低于甚至高于3万元。
材料二:暑假来临,全国各地开展了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护蕾行动”,如:江西景德镇市暑期集中整治“护蕾行动”;市消防支队启动消防安全“护蕾行动”;新明中学八年级(3)班开展了一次“增强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的探究活动等。
(1)材料一中国家重罚向未成年人售烟的行为,是为了保护青少年的哪项权利?请列举出两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
(2)材料二中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护蕾行动”体现了对未成年人哪些方面的保护?
(3)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遭遇各种危险和侵害,面对下列情景:上学路上遭遇敲诈、勒索,我们未成年人应该怎么办?
教室里,同学们正在紧张地进行考试。这时,尴尬的事情发生了,后排的一个小男孩由于过分紧张而尿裤子了,他羞愧得不知所措。细心的老师发现了小男孩的不安,她不动声色地端起窗台上的金鱼缸走过来,“一不小心”把鱼缸里的水洒在了小男孩的身上。老师连忙向小男孩道歉,并示意其他同学继续考试。接着,她领着小男孩来到自己的办公室,拿出了一条前两天刚为自己孩子买的裤子,让小男孩换上。考试结束,同学们陆续离开教室,小男孩最后一个走到老师身边,怯生生地对老师说“谢谢您,老师!”
(1)你知道考试结束后,小男孩为什么会向老师表示感谢?
(2尊重他人贵在行动。请你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尊重他人。
(3)在你的身边,是否有不尊重人的表现,你能举个例子,并劝劝他吗?
九(4)班的微博开通了!下面是学生小林通过班级微博收集的信息和资料,让我们一同分享,关注现实,完善自我。
信息一: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雾霾天气范围扩大,……我们要向雾霾宣战”。在分析雾霾天气加剧的原因时,小李列举了以下一些行为或想法:不少中学生习惯于让父母开车接送;居民大量燃放烟花爆竹,并且认为“别人随意燃放,我也可以”;吸烟人群增加,且不分场合,认为“我烟瘾难耐,吸烟产生的烟雾对增加PM2.5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1)请针对小李所分析的雾霾天气加剧的原因,运用所学知识,简述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我们增加哪些方面的意识?
信息二:如皋“虎妈”丁某,为儿子制定了八大家规,采用“威胁、贿赂、利诱、甚至体罚等高压手段 ,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设计的道路努力”。2013年,15岁的儿子被如皋某一热点高中录取。
(2)面对丁某的教育方式,有人大加赞赏,也有人口诛笔伐,请你站在正方或反方的立场阐述理由。
当今社会,加强“家风”建设被再次提起。“家风”是什么?有人说,“家风”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有人说,“家风”是勤劳节俭;有人说,“家风”是做事要坚持不懈;有人说,“家风”是遇到困难不低头;有人说,“家风”是朴实诚恳;有人说,“家风”是要自强自立……
运用所学知识请回答:
⑴加强“家风”建设,对我们来说,在家庭关系中,最主要的是什么?代代相传的“家风”实际上是什么的传承?
⑵加强“家风”建设,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哪一方面的内容?其重点是什么?
⑶有人说,“家风”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你应如何践行这一要求?
材料一:2013年10月25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重庆市原市委书记薄熙来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案二审公开宣判,裁定驳回上诉,维持一审无期徒刑判决。
材料二: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
材料三:2013年8月13日,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审计署、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
运用所学知识请回答:
⑴我国依法严惩贪污受贿的行为说明了什么?
⑵铺张浪费,奢侈挥霍,这是一种什么情趣?这一情趣对我们青少年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⑶厉行节约,文明生活,合理消费,在生活中你如何做到合理消费?
材料一:2013年8月,北京警方一举打掉一个在网络蓄意制造传播谣言、恶意侵害他人名誉,非法攫取经济利益的网络推手公司——北京尔玛互动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抓获秦志晖(网名“秦火火”)、杨秀宇(网名“立二拆四”)及公司其他4名成员。据调查,秦、杨等人先后策划、制造了一系列网络热点事件,吸引粉丝,使自己迅速成为网络名人,非法牟取利益。
材料二:2013年8月15日,中国互联网大会发出倡议,全国互联网从业人员、网络名人和广大网民,都应该坚守“七条底线”,即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运用所学知识请回答:
⑴打击网络犯罪,倡导坚守“七条底线”,有何意义?
⑵从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角度分析,我们为什么要坚守“七条底线”?
⑶谣言止于智者。我们青少年应怎样避免成为网络虚假信息的助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