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小题。
花边饺里的母爱
肖复兴
①小时候,包饺子是我家的一桩大事。那时候,家里生活拮据,吃饺子当然只能等到过年过节。平常的日子,破天荒包上一顿饺子,自然就成了全家的节日。
②一般,妈妈总要包两种馅的饺子,一种肉一种素。这时候,圆圆的盖帘上分两头码上不同馅的饺子,像是两军对弈,隔着楚河汉界。我和弟弟常捣乱,把饺子弄混,但妈妈不生气,用手指捅捅我和弟弟的脑瓜儿说:“来,妈教你们包花边饺!”我和弟弟好奇地看,妈妈将包了的饺子沿儿用手轻轻一捏,捏出一圈穗状的花边,煞是好看,像小姑娘头上戴了一圈花环。我们却不知道妈妈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儿,她把肉馅的饺子都捏上花边,让我和弟弟连吃惊带玩地吞进肚时,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③那些艰苦的岁月,妈妈的花边饺,给了我们难忘的记忆。但是,这些记忆,都是长到自己做了父亲的时候,才开始清晰起来,仿佛它一直沉睡着,必须我们用经历的代价才可以把它唤醒。
④自从我能写几本书之后,家里经济状况好转,饺子不再是什么圣餐。我想起码不能让妈妈在吃这方面再受委屈了。我曾拉妈妈到外面的餐馆开开洋荤,她连连摇头:“妈老了,腿脚不利索了,懒得下楼啦!”我曾在菜市场买来新鲜的鱼肉或时令蔬菜,回到家里自己做,妈妈并不那么爱吃,只是尝几口便放下筷子。我便笑妈妈:“您呀,真是享不了福!”
⑤后来,我明白了,尽管世上食品名目繁多,人的胃口花样翻新,妈妈雷打不动只爱吃饺子。那是她老人家几十年一贯制历久常新的最佳食谱。我知道惟一的方法是常包饺子。
⑥那一年大年初二,全家又包饺子。我要给妈妈一个意外的惊喜,因为这一天是她老人家的生日。我包了一个带糖馅的饺子,放进盖帘一圈圈饺子之中,然后对妈妈说:“今儿您要吃着这个带糖馅的饺子,您一准儿是大吉大利!”
⑦妈妈连连摇头笑着说:“这么一大堆饺子,我哪儿那么巧能有福气吃到?”说着,她亲自把饺子下进锅里。饺子如一尾尾小银鱼在翻滚的水花中上下翻腾,充满生趣。望着妈妈昏花的老眼,我看出来她是想吃到那个糖饺子呢!
⑧热腾腾的饺子盛上盘,端上桌,我往妈妈的碟中先拨上三个饺子。第二个饺子妈妈就咬着了糖馅,惊喜地叫了起来:“哟!我真的吃到了!”我说:“要不怎么说您有福气呢?”妈妈的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⑨其实,妈妈的眼睛实在是太昏花了。她不知道我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用糖馅包了一个有记号的花边饺,那曾是她老人家教我包过的花边饺。花边饺里浸满浓浓的母爱,如今,我谨以花边饺讨得年迈母亲的快乐和开心。 简要概述本文主要记叙的两件事情。
第③段中加点词语“它”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结合上下文来看,第③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品味词句的表达效果。
(1)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你对第⑨段里加点词语“花招”的理解。
(2)将第⑦段中“饺子如一尾尾小银鱼在翻滚的水花中上下翻腾,充满生趣”改成“饺子在翻滚的水花中上下翻腾,充满生趣”好不好?为什么?
根据神态描写,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1)第②段里,我和弟弟“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此时,看见这一幕的妈妈心里会这样想:
(2)第⑧段里,“妈妈的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此时,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的“我”会这样想: 小小的花边饺子里,凝聚着浓浓的母爱。读完此文,你一定产生了共鸣,那么请运用托物寄情的方式叙写一个类似的片段,来表现母爱(父爱)。(不少于100字)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时光书衣
①春节期间,陪母亲回老家,无意间从柜里翻出许多书籍,上面覆盖着厚厚的灰尘,仿佛经由岁月披上了一层时光之衣。轻轻一吹,尘埃飘散,陈旧的封面掀开褐色面纱,令我想起从前﹣﹣
②小时,每逢开学发了新书,母亲总要亲手包上书衣。每年的寒暑假过后,她都会抽出一晚上的时间,放下手边正剥籽的玉米和缝缝补补的针线活,准备好一把剪刀,几张报纸或牛皮纸,坐在烛光里,为一本本书披上一袭妥帖的新衣。母亲说话极形象,包饺子要擀面皮来裹馅儿,书里面都是知识,当然需要包上纸质外皮裹裹紧。母亲虽是个从未进过学堂的农妇,却也懂得物质与精神缺一不可,漏掉哪样生活都会黯然失色。
③包书衣是项技术活儿,类同于裁剪,看上去轻巧简单,要求却复杂严格。成品要经得起检验,包好的书皮如果像剥开的橘子皮似的绽开,就丝毫起不到保护书本的作用,这样的书皮用不了几天就会散架,悄然脱落。如若眼力界儿达不到,尺寸大了或小了,也会给书本穿上一件尴尬蹩脚的外衣。这样的书皮孩子带着去上学,是会羞愧到哭的。 包书衣的纸张要厚薄适度,先包住书量出适当的长和宽,用铅笔在四周做上标记,再完全紧紧地将书裹紧,让两边均等,接着裁去书脊两端多出的纸张部分。母亲粗糙的手和灵巧的心配合得非常完美,裁好的纸刚好完全包住书脊,再稍加处理,一个严丝合缝的完美书皮就诞生了。那时候我还小,心里并不乐意用一张纸把绘制了各种鲜艳生动图案的封面包上,但现在经常怀念起那时的书衣来。
④包好书衣的书籍,母亲都会放在我的褥子下面,晚上睡觉压上一夜,书衣就更加平整漂亮了,我的心就小鹿似的神气起来。现在想来,那种骄傲的心情,就像中了榜首状元,到学校自然收获了满满一班人的羡慕。后来,母亲用挂历和明星海报为我包书衣,引领过我们那代学生的风潮,同学们比的不再是单一的书衣手工品质,最重要的是书衣画面的内容和唯美程度。
⑤有一年,表姐从大理旅行回来,带了几米印染的蓝底白花粗布,母亲就不声不响地裁剪好,用针密密缝了个别致的书衣送给我。当时我早已到了审美挑剔的年龄,竟是格外惊喜, 那样绵软有型的书衣,简直是为我的日记本量身定做,如黛玉葬花的锦囊,收藏着青春明媚忧伤的心事。后来偶然知晓,日本人历来有包书衣的习惯,一直沿袭至今,人们甚至可以根据不同的书衣特色,分辨那些书出自哪些书店。而母亲为我做的书衣,无论历经怎样的岁月淘洗,隔着久远的时光,仍一眼就能看到爱的印记。
⑥文学大家"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晚年癖好包书衣,贫困时甚至找包水果的纸来用,所有藏书包好后,都一一用毛笔写上书名,或将当时的感怀写成简短书评,并著下《书衣文录》,形成了独特的"书衣文体"。到如今,各种各样图案的书衣应有尽有,人们自然体会不到孙老对书衣的爱惜之情。
⑦也许包书衣的初衷无非就是为了避免书籍污损,但就书衣本身而言,它是在无言地向人诉说。据说,现在设计出来的书衣甚至增添有侧袋,方便放笔等,但我最怀念的还是母亲当年为我包过的精致的书衣。
(作者:侯利明,选自《思维与智慧》2019.07,有删改)
(1)文章以"书衣"为线索展开叙述,理清文脉,在空白方格内依序填写相应的内容。
→精制书衣→ →爱满书衣→ →怀念书衣
(2)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的画线句子。
(3)第⑥段文字能否删掉?为什么?
(4)认真思考第⑦段加点句"它是在无言地向人们诉说",结合文意,想一想,如果书能说话,它会说些什么?并联系生活,写一写你的类似体验。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你走啊,你自己走啊!"
李普
①有一年,我父亲为一件事在安庆住旅馆,他有一帮子湖南同乡朋友,其中有一位常常吹他自己的字写得多么好。每逢他们那帮朋友中有人要写一封求职的信或一副对联什么的,他一定要抢着说:"那容易,交给我好了,我的字有功夫,马上给你写好,"有一天我对父亲说,他的字比我的好不了多少,他怎么好意思那么吹呢?那时候我在青岛念高中一年级,因病回湖南老家,路过安庆找父亲,也住在他那馆里。
②我父亲叹了一口气,以悲天悯人的神情很深沉地说:"这个人,你叫他不吹这个,他还有什么好吹的呢?"A. 我父亲向来面无表情,这一次特别 ,说这时显得凝重。
③B. 我常常想起这个镜头,特别 是当我自膨胀,对自已很满意,要自吹什么的时候。这时候,我就觉得要感谢我父亲,C. 也想起那个朋友,瘦个子,穿一件蓝布长杉,一个不叫人看重的人,一个特别 显得渺小的人。
④我一生很爱我的母亲,在她的子女中,她也最爱我。对父亲,却不怎么样。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一《我要埋怨三个人》,其中之一就是我父亲,埋怨的是他送我上小学的时候叫我从初小二年级念起,只因为我在家里己经认识了一些字,一碰到数字或要计算的事就紧张、害怕。每逢想起这一点我就要埋怨我父亲。
⑤其实,更多的是我应当感谢他,应当感谢的至少还有两件事。
⑥一件是,刚上初小他就叫我住校,我大概还没满六岁,别人都是走读,住校的只有我一个,这一点,也是现在想起来的,当时小孩子间里糊涂,很可能没在意。那个学校叫横塘小学,在湖南湘乡县南城,我家在城郊名叫新塘的地方,离城里这个横塘小学大约七八华里,也许十华里,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另一件是,我不记得每个周末是怎样回家的,记得是每次从家里回学校,我父亲送我,他只送一半路,走到一半的时候,他就停下来说道:"我只送到这里了,现在你自己一个人走"。
⑦我坳不过他,流眼泪抱着他蛮缠也不行, 我独自磨磨蹭蹭走了一小段路就停下来,回头看他,等他再送我,他站在那里,喊道:"你走,自已走啊!"这样走走停停回头看望好几次,直到看不见他了,我才眼泪汪汪独自往前走。湖南多雨,下而的时候怎么办?我只记得,有一天下毛毛雨,我父亲照样送我,照样让我流着眼泪,独自走那一半路回学校。
⑧每次这样回学校,向母亲诉过苦没有,现在记不得了,想来她不可能不知道,我不满六岁就住校,当然也是她同意的。
⑨"你走啊,你自己走啊!"
⑩我至今记得这句话。
⑪这句话可能管了我大半生。
(摘自《活出生命的本真》)
(1)根据本文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情感 |
事件 |
埋怨 |
① |
② |
父亲带着悲悯的神情评价同乡人的吹牛 |
刚上初小父亲就叫我住校 |
|
③ |
(2)联系上下文,品味②③段中画线句,回答问题
①加点的三个"特别"分别是什么意思?
A句: ;
B句:这里是"尤其"的意思
C句: 。
②A句:父亲"说这句话时"的神情为什么"显得凝重"?
③B句:为什么"我"常常想起父亲说话的镜头,特别是自我膨胀,要自吹的时候?
(3)本文第⑦段画线句隐藏着的"背影",与朱自清笔下的"背影"相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附】朱自清《背影》选段:"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深青布棉他,两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4)本文标题与用"父亲的爱"作标题,你更喜欢哪一个,请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柳州扣肉香
图思明
①岁月更迭,时代发展,柳州人餐桌上的菜肴也在变化,但在柳州人的重要宴席上一盘香喷喷,热腾腾,软糯糯的扣肉总是少不了的,其实,不仅柳州,很多地方的餐桌上都有这道美味,正所语"无扣不成席"。
②扣肉是一种把肉经过水煮、油炸,蒸煮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最后翻碗扣在盘子里的菜肴,扣肉的种类很多,按颜色分,有"红扣"和"白扣"("白扣"一般出现在丧事的席面):按荤食材可分为猪肉扣、羊肉扣、牛肉扣、狗肉扣和鱼肉扣等:按跟猪肉搭配的素类食材分,有芋头扣肉,番薯扣肉、土豆扣肉、葛根扣肉,梅干菜扣肉等十几种。素类食材起到吸收猪肉油脂的作用。
③柳州扣肉通常是猪肉芋头做成的"红扣"。那么,这道传统大菜是如何做成的呢?
④首先,挑选食材,猪肉最好选用猪肚肉部位红白相间、肥瘦均匀的五花肉,做出的扣肉口感软糯而不会过于肥腻,芋头则最好是荔浦芋,又香又粉,还久蒸不烂。
⑤其次,处理食材。芋头削皮洗净后切成长约12厘米,宽约6厘,厚约6毫米的片状,油炸待用;猪肉剃毛洗净,切成12厘米见方的大肉块。
⑥第三,制作扣肉。需经煮、炸、蒸三道主要工序。
⑦大肉块凉水下锅到半熟,捞出后用小竹签锥子在肉皮上反复扎,这样可使猪皮易入味,也是油炸后猪皮酥软的关键。当猪皮"千疮百孔"时,便可以用酱油涂抹了。"上妆"后的肉皮油炸后才会呈现漂亮的棕红色,喜欢酸甜口味的人,可以在肉皮"上妆"前涂抹糖醋或山楂果脯制成的果汁。"上妆"后的肉块需放置半小时以上。
⑧油炸肉块是最考验厨师手艺的工序,火候直接影响扣肉成品的外观、口感和味道,能在油锅里把猪肉炸成棕红色,皮酥而不焦,瘦肉香而不柴,没有技术真不行。有经验的厨师会把一个不锈钢蒸笼板放入油锅里,油量以浸过蒸笼板两厘米为宜。待油热到冒烟,把肉块皮朝下放到蒸笼板上浅油烹炸。肉皮膨胀,表面变得成凹凸不平并呈现出粽红色时,再翻转肉块炸其他部分。直到肉的表面颜色变黄,敲击肉皮发出脆响时即可出锅。出锅后,肉块要趁热放入温水里浸泡。滚烫的肉块遇到温水,肉皮会迅速发胀,变得更加酥松。"冷静"下来的肉块就可以捞出切片了,大小与芋头片相仿,厚6毫米左右。
⑨蒸扣肉之前,要制作调料,扣肉调料一般由糖、醋、酱油、五香粉和豆腐乳调和而成,但每家配方各有不同,往往代代相传,延续着家的味道,裹满调料的肉片和芋头片要相隔码放在大碗里,再铺上葱、姜、蒜等配料。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肉皮要朝下贴着碗底。扣肉蒸煮四十分钟左右即可。如果喜欢肉质软烂些,可适当延长时间,但时间过长,肉和芋头都会烂得无法整块夹起了。
⑩当扣肉蒸熟出锅,就要进行最后一道独属于扣肉的"仪式"了,将一个稍大过碗口的盘子反盖在碗上,再盖上一块干毛巾隔热,双手的虎口将盘子与碗扣紧,猛地翻转,让盘在下,碗在上。这时再小心除去碗,一盘扣肉就大功告成了。
⑪热腾腾的扣肉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棕红色的肉皮与灰白色的芋头相间,形成半球状,仿佛一朵硕大的万寿菊绽放在餐桌上,煞是好看。吃扣肉也有独特的礼仪,要将肉和芋头同时夹起,切不可只夹一样,把另一样不爱吃的留在盘里剩给别人是不礼貌的。放到嘴里咬一口,芋头吸饱了猪油,有了肉的香味儿,口感粉而不干:猪肉被芋头吸去了部分油脂,多了芋头的清香,入口即化,糯而不腻。
⑫柳州扣肉香,穿越时空,保留着记忆中的味道:柳州扣肉香,浓缩亲情,承载着属于家的独特风味;柳州扣肉香,传承礼仪,蕴含着心中有他人的生活智慧。
(1)关于"柳州扣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柳州扣肉的制作要经过水煮、油炸、蒸煮三道主要工序 |
B. |
做扣肉的素类食材,通常有芋头、番薯、土豆、葛根、梅干菜等 |
C. |
以芋头为搭配食材做成,有芋头的清香,入口即化,糯而不腻 |
D. |
看起来美,闻起来香,吃起来味道好,可谓色香味俱全 |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扣肉这道传统美味菜肴,许多地方的人喜欢,柳州人特别喜欢 |
B. |
做猪肉扣的食材是有讲究的,肉料最好是肥瘦均匀的五花肉 |
C. |
肉块煮到半熟,捞出用小竹签或锥子扎肉皮,可使猪皮易入味,炸后酥松 |
D. |
不同喜好的人做的扣肉味道会有差别,因为做调料的材料会有不同 |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先说明扣肉的地位和种类,接着说明柳州扣肉的食材挑选和处理,制作和吃法 |
B. |
文章第②段说明扣肉的种类,运用了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
C. |
文章对吃扣肉的礼仪也有简略说明,要将肉和芋头同时夹起,切不可只夹一样 |
D. |
结尾以抒情性的文字照应开头,点题"柳州扣肉香",使人回味遐想 |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故乡的密码
①直到今天,我才知道,故乡是有密码的。
②故乡的密码,隐藏在方圆几十里的盐湖下。一年又一年,盐把根深深地扎在土壤深处,然后奋力地开出一朵朵硕大洁白的盐花。打捞上来的盐,堆积成山,像从苍穹飘落的云;苍凉的土地瞬间羽化成仙,散发着缕缕轻盈。
③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沿湖而居的父辈,就靠着盐湖吃饭。很早以前,下盐湖的几乎是清一色的男壮劳力。一辆毛驴车,一只铁耙,一把铁锹,一包干粮,一身使不完的力气,便是下湖人的所有。
④慢慢地,下湖人群里,有了妇女的身影。她们跟着自己的男人,在盐湖里打捞生活。日复一日,脚下的雨靴被盐渍浸得发白。发白的,还有她们头顶的黑发和额角的皱纹。
⑤故乡的密码,隐藏在庄稼地里。春天扬花吐穗的麦子,夏风拂过玉米修长的叶子,秋日的夕阳把上等的胭脂涂抹在苹果、梨子、杏子上。一场薄雪过后,落尽叶子的杨柳、榆树,渐渐进入悠远的梦乡。
⑥这一片一片的庄稼地里,长过麦子,长过玉米,长过高梁,也长过辣椒,长过西瓜,长过胡萝卜和大白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咸涩的汗水,漫长的熬煎,从来都不会一无所获。只有劳动,辛勤的劳动,才会唤醒每一株庄稼,成就每一株庄稼。
⑦故乡的密码,隐藏在枝繁叶茂的林间。麻雀、乌鸦、喜鹊,是乡村的常客。它们时而聚集,叽叽喳喳,像是开一场热闹非凡的辩论会;时而疏离,遗世独立,自成林间淡墨疏痕似的一笔点缀。
⑧花开花落,冬去春来。那些鸟儿,还在破晓的晨曦里醒来,还在渐近的黄昏里,驮着夕阳归去。它们的眼睛,没有沾染世俗的红尘,它们的羽翅,没有背负繁芜的世事。可是人呢?终究被这庸常人间的风雨浸蚀,被不可抗拒的沧桑洗礼,在光阴的河流里,慢慢随水而逝,不见踪迹。
⑨故乡的密码,隐藏在家里。栅栏边、庭院旁、吱吱呀呀的木门里,屋檐下、窗棂间、土炕上……一个个生命在这里呱呱落地,蹒跚而行,步履矫健地走出高高的门槛,走向曲曲折折的远方。一缕缕炊烟在这里袅袅而上,流散在天际。炊烟里,有柴米油盐酱醋茶,有慈爱的母亲、沉默的父亲,有一碗又一碗叫做烟火气息的羹与汤。
⑩从前,只是片面狭隘地以为,故乡就是迎接生命的那个地方。流光辗转,才慢慢懂得,故乡是有密码的,就像一个人的DNA,在肌理、在血液、在灵魂深处。
⑪吮吸着故乡的乳汁,品咂着故乡的味道,回放着故乡模糊的面影,远游的人,虽然印刻了故乡的密码,却与故乡遥隔了万水千山。念及此,不禁黯然神伤,不能自已。
(文/蔺丽燕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②至④段的内容。(16个字以内)
(2)阅读下列语句,按句子后面括号内的要求作答。
①秋日的夕阳把上等的胭脂涂抹在苹果、梨子、杏子上。(请从修辞的角度加以分析)
②日复一日,脚下的雨靴被盐渍浸得发白。发白的,还有她们头顶的黑发和额角的皱纹。(两个加点词表达的意思是否完全相同,请简要分析)
(3)文章以"故乡的密码"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⑦段。
(5)选文最后一句话"念及此,不禁黯然神伤,不能自已。"请你结合前文,写出"我""黯然神伤"的原因。
议论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成熟的稻谷会弯腰
①原中央电视节目主持人李咏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谈到自己婚姻幸福的秘诀,他说:"夫妻之间难免会因为争吵失和,我每次吵架后总是首先向妻子认错。"记者问到:"如此一来,您不觉得很没面子吗?"李咏笑呵呵地说:"成熟的稻谷才会弯腰。"
②成熟的稻谷才会弯腰,这是一句多么朴素而深刻的哲言。成熟的稻谷之所以会弯腰,是因为它经过默默地孕育已经结出成熟的果实。 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忽视了这个道理。难怪孟买佛学院将弯腰作为入学的第一课。
③ 孟买佛学院是印度最著名的佛学院之一。在它的正门旁边开了一个小门,所有新来的学生,都会由他的老师带领着来到这个小门前,弯腰进出一次。老师教育大家说:大门当然进出方便,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要进入的地方没有很宽阔的大门,或者,有的大门不是随便可以进入的。这个时候,只有学会了弯腰侧身、暂时放下尊贵和体面的人才能进入,否则你只能被挡在门外。这是佛家的哲理,其实也是人生的哲学。
④你留意过大雪过后的雪松吗?它的树枝因积雪而压弯了腰,低垂下来。第一次看的时候我曾这样想,不是说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吗?雪压青松也弯腰,岂不愧对先人的赞誉?思绪一闪而过,眼球早被另一雪景吸引。人行道上的梧桐,虽然它们也高低错落,交叉穿梭,但却有很多枝条因不能弯腰而被雪压断了。
⑤原来雪松之所以在大雪的重压之下弯下腰来,为的是不让自己折断,为的是往后的日子继续挺拔向上。原来,弯腰并非就是软弱,而是一份弹性,一种韧性,是生命的一种更深刻的睿智!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韩信"忍胯下之辱",勾践"卧薪尝胆",这些弯腰成就了他们,让他们从凡人走向圣贤。
⑥需要指出的是,弯腰并非毫无原则地妥协,而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对于外界的压力,我们要尽可能地去承受,在承受不住的时候,不妨弯一下腰。是的,有时弯腰就如同蝉蜕,那不是倒下,而是通过自身的改变,来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文/佚名 选自《群文阅读》,有删改)
(1)下列对第④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A.举例论证 |
比喻论证 |
B.道理论证 |
比喻论证 |
C.举例论证 |
对比论证 |
D.对比论证 |
道理论证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开篇通过李咏的话引出主要观点:成熟的人才会谦让。 |
B. |
从论证方式看,议论文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本文属于驳论。 |
C. |
选文列举了古今中外的事例,目的是使论据全面而典型,论证更具说服力。 |
D. |
选文的层次结构可划分为:①/②③④⑤/⑥。 |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第②段划线句中"这个道理"指的是弯腰是很没有面子的事。 |
B. |
第③段划线句中的"之一"不能删掉,删掉后句子的意思与现实不符,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
C. |
"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成海,人不畏其低,方能孚众成王。"这句话可放在第⑤段之中作为道理论据论证本段观点。 |
D. |
第⑤段列举蔺相如、韩信、勾践的例子来证明暂时的弯腰可以成就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