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
《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这段材料本质上反映了西周时期()
A.玉器制造工艺的高超 | B.服饰礼仪制度的规范 |
C.分封制度等级的森严 | D.宗法制度嫡庶的差异 |
下面是1795年出版的法国作家孔多塞所写的《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一书目录摘要:……第四个时代:人类精神在希腊的进步,下迄亚历山大世纪各种科学分类的时期……第七个时代:科学在西方的复兴,从科学最初的进步下迄印刷术的发明……第八个时代:从印刷术的发明,下迄科学与哲学挣脱了权威的束缚的时期……。这表明作者认为
A.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人”自己 | B.科学技术不断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
C.东西方文明相互交流不断融合 | D.历史是人类理性不断解放的过程 |
1955年丘吉尔指出,“新式武器改变了国际关系。不仅威胁着像英国这样的小国的生存,而且也威胁着美国和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的生存。他断言,通过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过程,我们完全有可能达到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其观点的核心是
A.核均势使世界相对和平 | B.应该尽力缓和美苏关系 |
C.核武器使美苏对抗升级 | D.英国应该大力发展核武器 |
1978年5月2日到6月6日,在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的带领下,一个由包括6个部级干部在内的20名成员组成的考察团出访了瑞士、联邦德国、丹麦和比利时等欧洲国家,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派出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对这次出访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外交开始打破意识形态限制 | B.出访有利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
C.出访否定了“两个凡是”错误方针 | D.中国同欧盟国家建立了良好关系 |
20世纪70年代初期,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在阐述他的新东方政策时说到:“把联邦共和国作出有利于西方民主的决定说成是针对中欧和东欧而作出的决定,这也肯定是错误的……德国政府的政策是在相互尊重不同社会制度的同时,寄托于这样的期待和希望,即我们能为欧洲的共同利益创造一个基础。德意志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使我们对此负有特殊的责任。”勃兰特新东方政策的政治目的是
A.摆脱美国对联邦德国外交政策的控制 | B.淡化意识形态,实现欧洲统一 |
C.消除民族隔阂,谋求德国统一 | D.谋求联邦德国在欧共体的主导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