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下面两幅绘画作品(见图10),它们的共同点是( )
A.都注重色彩的运用和变化 |
B.都追求对客观对象的准确描述 |
C.都反对理性的压制和传统的束缚 |
D.都着重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 |
“彼汾(汾水)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此文应该出于《诗经》中的
A.《雅》 | B.《颂》 | C.《风》 | D.《离骚》 |
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 B.中美文化的交融性 |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 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
下列关于书艺发展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秦小篆和汉隶已经是自觉的书法艺术 | B.书法显现了东方审美情趣 |
C.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 D.明代书法强调个性化创造 |
古人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学问渊博,但也反映出当时书写工具的落后,那在古代的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人外出游学时,不用带五大车的竹简,也可以达到“学富五车”呢?
A.西周 | B.秦朝 | C.汉代 | D.唐代 |
清代学者戴震说:“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此话意在
A.抨击理学对人的摧残 | B.强调“理”大于“法” |
C.赞扬理学的积极作用 | D.强调“法治”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