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赵简子①问子贡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不能识也。”简子不说曰:“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③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④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⑤足以识之?”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
①赵简子:赵国开国君主②子贡:孔子的弟子③终业:完成学业④赐:我,指子贡⑤奚:怎么
下列“以”字的用法与“不敢出一言以复”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计日以还 B.人多以书假余 C.以中有足乐者 D.不以千里称也

下列各句划分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解释下列句中带点的词

A.白玉之环() B.色愈恭,礼愈()
C.媵人持沃灌() D.简子不()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A、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B、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
宋濂和子贡都很尊重老师,甲乙两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现出这一点,用原文回答
宋濂:                                                         
子贡:                                                         
甲文中写到“大雪”,乙文中提到“江海”,它们在文中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古诗文填写
我们诵读诗文,是在与先贤对话,与智者交流。刘禹锡用“                     ”告诉我们,在自然和社会发展中,旧事物终被新事物所代替;苏东坡一“                      ”道尽千古离人之心;刘祯以松柏为喻,“                     ”一句劝勉后人,保持做人的气节;王维用“                      ”一句,表现出这位山水田园诗人视山间为乐土,能随时领略大自然美好的悠闲心境。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篇课内文言文,完成完成小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1) 余一小舟()
(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此 ()
(3)余强饮三大而别()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的“独”有什么表达作用?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注释】①今:若,如果。②予子冠履:给你帽子和鞋。③一言:指一句关系到正义与不正义的话。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或短语。(4分,任选4个作答)
⑴故患有所不辟也()⑵故不为苟得也()
⑶贤者能勿耳()⑷子之乎?()
⑸必不为,何故()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⑵万事莫贵于义也。
两文都很推崇“义”,请选出下列最符合“义”的品质的一组。【】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③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④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大闹野猪林。⑤香港义工阿福在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为抢救六名被困师生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④⑤ D.①②⑤

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请择用两文中的原句回答下面问题:
【甲】文用“”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乙】文用“”论证了“万事莫贵于义”的观点

攘鸡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日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注:①攘:偷。②斯:连词,那么,就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非君子之道()②攘一鸡()
告之曰()④然后( )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的意思。
⑴世耕 ()    ⑵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舅家见之 ()⑷稍稍宾客其父()
翻译划线的句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一项是()

A.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B.未识书具
C.对镜花黄 D.出门看

从方仲永的变化中,作者在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阅读韩愈《马说》(节选)和岳飞《论马》(节选),完成小题。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
注:①啖:吃. ②介:披上战甲。③比:等到。④自午至酉:相当于现在从中午11时到晚上7时。
⑤褫(chǐ):解除。
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才美不外()②且欲与常马不可得()
啖豆至数斗()④褫鞍甲而不息、不()
与例句中的“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若无事然

A.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C.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D.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用“/”划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安求其能千里也?
⑵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在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