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岳阳楼记》中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嗟夫!予尝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忱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薄暮冥冥     薄:⑵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 :
(3)予求古仁人之心  尝: (4)届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庙堂:
(5)天下之忧而忧  先: (6)长烟空         一:    
(7)酒临风     把: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2)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3)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微斯人,吾谁与归?
“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指什么内容?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若/夫/淫雨霏霏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D.然/则/何时而/乐耶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前人之述矣/众妙毕 B.南潇湘/初
C.暮冥冥/不宜妄自菲 D.则有国怀乡/游人而禽鸟乐也

同“不以物喜”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大易小,甚善 B.可以一战
C.全石以为底 D.扶苏以数谏帮,上使外将兵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③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传达出两种人的览物之情。
B.第④段是修全篇的中心,在这段中,作者拟出一问一答,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点明全篇主旨。
C.“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藤子京,也体现了作者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D.选文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句式骈散相谐,行文富于变化。

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岳阳搂记》选自范仲淹的《范文正公集》。
B.文段“进”指的是“居庙堂之高”,“退”指的是“处江湖之远”。
C.作者在文段中虽未谈及自己,但隐含着他与滕子京都不属于“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一类的人。
D.范仲淹在友人重修岳阳楼之际,作此文借以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范仲淹借“古仁人之心”表达了什么情怀?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古诗文阅读

阅读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清白堂记(节选)

[宋]范仲淹

一日,命役徒芟而辟之,中获废井。即呼工出其泥滓,观其好恶,曰:“嘉泉也”。乃扃而澄之,三日而后汲视。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渊然丈余,绠不可竭。当大暑时,饮之若饵白雪,咀轻冰,凛如也。当严冬时,若遇爱日,得阳春,温如也。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又引嘉宾,以建溪、日铸、卧龙、龙门之茗试之,则甘液华滋,悦人襟灵。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因署其堂,曰:“清白堂”。又构亭于其侧,曰:“清白亭”。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

宝元二年记。

【注释】①清白堂:在绍兴府山上。②芟(shān):除草。③扃(jiōng):关锁。④绠(gěng):原指井绳,此指提水。⑤饵:吃。⑥忝(tiǎn):玷污。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绠不可竭  ②三日而后汲视  ③悦人襟灵  

(2)给文中画横线部分断句。(用“/”断三处)

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曲线句子的意思。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

【参考】规:①谋划,规划;②典范,榜样;③规劝,谏诤。(《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4)文中的“嘉泉”有何特点?作者为何详写“嘉泉”之“嘉”?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5)下列两个句子一“叹”一“问”意蕴丰富,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范仲淹?请简要分析。

①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清白堂记》)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参考】庶几:①或许,可能;②但愿,希望。(《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6)结合《清白堂记》的相关内容,阅读王十朋的《清白堂》,品析画线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清白堂

【南宋】王十朋

钱清地古思刘宠,泉白堂虚忆范公。

印绶纷纷会守,谁能无愧二贤风?

【注释】①钱清:在绍兴市西北。刘宠:东汉时期任会稽太守,整治官吏,抚恤百姓,政绩卓著。

文言文阅读

【甲】朱买臣(节选)

[东汉]班固

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刈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载相随,数止买臣毋歌讴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之。居一月,妻自经死,买臣乞其夫钱,今葬。

节选自《汉书•朱买臣》

【乙】越妇言

[唐]罗隐

买臣之贵也,不忍其去妻,筑室以居之,分衣食以活之,亦仁者之用心也。

一旦,去妻言于买臣之近侍曰:“吾秉箕帚于翁子左右者,有年矣。每念饥寒勤苦时节,见翁子之志,何尝

不言通达后以匡国致君为己任,以安民济物为心期。而吾不幸离翁子左右者,亦有年矣,翁子果通达矣。而向

所言者,蔑然无闻。岂四方无事,使之然耶?以吾观之,矜于一妇人,则可矣;其他未之见也,又安可食其

食!”乃闭气而死。

选自《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有删减

【注释】①毋:wú,不要。②经:上吊。③乞:qì,给。④蔑:消失。⑤矜:夸耀。

(1)用原文填空。

甲文省略号处,略去了朱买臣的境遇变化,这个变化可以用乙文中“①  ”一词来概括;甲文中朱买臣“置园中,给食之”的原因,乙文中有一种说法是“②  ”,而朱妻认为是“③  

(2)乙文是对甲文中哪一内容的具体解释?  

A.好读书 B.不治产业 C.求去 D.妻自经死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朱妻的人生经历。

与买臣过苦日子→①  →改嫁他人→②  →上吊自杀

(4)甲乙两文或显或隐地写了朱妻之羞,请分别写出她因何而羞。

如梦令

[明]李梦阳

不信园林春早, 生芳草。说与小童知:“池上落红休扫。”休扫,休扫,花外斜阳更好。

(1)结合加点字词赏析画线句子。

(2)关于这首词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富有生活情趣的词作。

B.全词分为三层,一层一转,逐层转出,又层层相关。

C.“落红”“斜阳”表达了词人对春光逝去的伤感。

D.本词婉曲深细,表现了词人丰富细腻的感情。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与知识连结,更懂“记”】

(1)初中已学的“记”有“修造记”“游览记”“器物记”,下面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岳阳楼记》②《核舟记》③《醉翁亭记》④《满井游记》⑤《小石潭记》

A.①③/④⑤/②B.①②/③④/⑤C.①③/④/②⑤D.④⑤/②③/①

【与篇章连结,更懂“情”】

(2)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①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包含了作者哪些感叹?

【与材料连结,更懂“人”】

(3)阅读下面《宋史•范仲淹传》中的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范仲淹)以母在时方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材料二: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顿首谢曰:“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材料三:延州诸砦多失守,仲淹自请行,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

【注释】①夷简:人名。②延州:地名。③砦,同“寨”。

【任务一】材料一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B.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C.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D.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任务二】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相关注释,为下列句中加点字选择正确义项。

①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A.丰富,充足 B.供给,供养

②帝谕仲淹使释前憾   A.遗憾,心感不足,不满意 B.怨恨

【任务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坚守的信条,请联系三则材料,说说他是怎样践行的。

文言文阅读

天石砚铭(并序)

[宋]苏轼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顾无贮水处。先君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

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发书箧,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

【注释】①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②发墨:指砚台磨墨易浓。③先君:这里指苏洵。④祥:吉祥之

兆。⑤主:以……为主,着重于。⑥当涂:地名。⑦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释义不同的一组是  

A.得异石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且为铭日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C.明年至黄州

越明年,政通人和

D.求砚不复得

求石兽于水中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3)文中“赐”“付”都是指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

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

甚喜,以付迨、过。

(4)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苏轼在砚铭中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你认为苏轼对“德”与“形”的看法与刘禹锡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