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
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 ,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 , 虽有千里之能 , 食不饱 , 力不足 , 才美不外见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执策而临之 , 曰 : “ 天下无马 !” 呜呼 ! 其真无马邪 ? 其真不知马也。 对下面语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 | B.一食或尽粟一石或 : 有时 |
C.才美不外见见 : 通“ 现 ” | D.策之不以其道策 : 鞭子 |
比较下列各组划线的词语 , 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伯乐不常有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
B.虽有千里之能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
C.策之不以其道不以千里称也 |
D.骈死于槽枥之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 1 段先以 “ 世有伯乐 , 然后有千里马 ” 正面提出问题 , 然后笔锋一转 , 从反面展开议论。 |
B.第 2、3 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 “ 外见 ” 的原因 , 作者对无知的 “ 食马者 ”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
C.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 , 将人才比为千里马 , 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 |
D.在作者看来 , 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 在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 |
选出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
B.鸣之而不解其意——听马的鸣叫却不能明白它的意思。 |
C.策之不以其道——驾驭它却不能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 |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它将和平常的马一样难以得。 |
填空: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强调了 作用。在今天,如果你的才华不被人发现,完全可以 (填相关成语),把自己的才华积极主动地显露出来;而在位者也应 (填相关成语)正确识别、选拔和任用人才。
二、文言文阅读(满分20分)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回答9—13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曾子曰: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选自《说苑》) 填出〔甲〕文空缺处。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 分)
① 故患有所不避也
②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 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乙〕文中赞扬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的高贵品质。(4 分)
请你从〔 甲〕〔 乙〕 两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3分)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①舟。易于即腰笏②,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益昌民多即山树茶,利私自入。会盐铁官奏重榷管③,诏下所在不得为百姓匿。易于视诏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④厚其赋以毒民乎!”命吏刬去。吏争曰:“天子诏‘所在不得为百姓匿’,今刬去,罪益重。吏止死,明府公宁免窜海裔耶?”易于曰:“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尔曹。”即自纵火焚之。观察使闻其状,以易于挺身为民,卒不加劾。——节选自孙樵的《书何易于》
[注]①挽(wǎn),拉,牵引。②笏(hù),朝笏、笏板。③重榷(què)管,严格执行对盐铁等物实行专管专卖。④矧(shěn),况且、何况。⑤刬(chǎn),铲掉、剔除。选出与“以易于挺身为民”中“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D.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
下列对原文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何易于亲自为刺史当纤夫的故事,赞扬了他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同时也显示了何易于的聪明才智。 |
B.何易于是一心为民着想,造福一方的清官;和崔朴扰民害民的不同品行 他们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C.何易于为了反对朝廷对百姓征收重税,纵火自焚,以示决心。 |
D.观察使最终没有弹劾何易于,说明他是一个明白事理的官员。 |
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易于即腰笏腰:②会盐铁官奏重榷管会:
③吏止死止:④矧厚其赋以毒民乎厚:翻译文中的句子
(1)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2)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于是时,尹公①之名震天下,而其所学,盖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故其居于随②,日以考图书、通古今为事,而不知其官之为谪也。尝于其居之北阜③,竹柏之间,结茅为亭,以茇④而嬉,岁余乃去。既去而人不忍废坏,辄理之,因名之曰尹公之亭。州从事谢景平刻石记其事。至治平⑤四年,司农少卿赞皇⑥李公禹卿为是州,始因其故基,增庳⑦益狭,斩材以易之,陶⑧瓦以覆之,既成,而宽深亢爽,环随之山皆在几席⑨。又以其旧亭峙⑩之于北,于是随人皆喜慰其思,而又获游观之美。其冬,李公以图走京师,属予记之。(节选自曾巩·《尹公亭记》)
【注】①尹公:尹洙是欧阳修的好朋友。②随:随州。③阜:小山丘。④茇:休息。⑤治平:皇帝年号。⑥司农少卿:官职名。赞皇:地名。⑦庳:低矮的地方。⑧陶:制造陶器。⑨皆在几席:都扑入坐在亭子里的人们的眼帘。⑩峙:撑立。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日以考图书、通古今为事()②而不知其官之为谪也()
③因名之曰尹公之亭()④始因其故基()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盖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
A.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 B.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
C.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 D.以中有足乐者 (《送东阳马生序》)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而 不 知 其 官 之 为 谪 也翻译下列句子。
(1)既去而人不忍废坏,辄理之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与朱无思书》)请你概述文中修建尹公亭的目的。
阅读《齐威王理政》,回答问题。
齐威王召即墨①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②,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③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④。召阿⑤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⑥。昔日赵攻鄄⑦,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⑧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⑨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即墨:古邑名,今山东平度东南。②给:富足。③事:巴结。④万家:一万户的俸禄。⑤阿(ē):古邑名,东阿邑,山东阳谷县东。 ⑥馁:饥饿。⑦鄄(juàn):古地名。⑧烹:古代一种酷刑,用鼎来煮杀人。⑨耸:同“悚”,恐惧。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语之曰() ②吾使人视阿()
③毁言日至()④尝誉者()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之”的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封之万家
A.复立楚国之社稷 | B.多助之至 | C.怅恨久之 | D.具答之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然 吾 使 人 视 即 墨翻译下列句子。
⑴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
⑵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读完文章,说说你从齐威王和即墨大夫身上分别获得什么有益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语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