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生物一生物技术实践】某些农作物秸秆富含纤维素,纤维素经过水解可以形成葡萄糖,葡萄糖再经过发酵可以生产酒精。如图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酒精的大致流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农作物秸秆含有丰富的纤维素,纤维素要经过纤维素分解菌分解成葡萄糖。人们常常是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分离纤维素分解菌常用的方法是             。其实验流程是;土壤取样→ 选择培
养→       →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         的菌落。
(2)纤维素分解菌能合成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含有三种组分,即       。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             ,第三种酶将它分解成葡萄糖。
(3)图中发酵阶段常用的菌种是酵母菌,在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         ℃。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以用              来检验。
(4)利用葡萄能生产果酒,进而生产果醋,生产果醋常用的菌种是醋酸杆菌,醋酸杆菌与酵母菌在代谢类型上的区别是                   。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发酵与食品生产 利用生物净化原理治理环境污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蛾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知(s)是显性。在19世纪中期以前,桦尺蛾种群中S基因频率很低,在5%以下,到了20世纪则上升到95%以上。试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1)在19世纪时,桦尺蛾的栖息地曼彻斯特地区,树干上长满了地衣,在此环境条件下,种群S基因升高的原因是
(2)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工业炼钢使地衣不能生存,树皮暴露,并被煤烟熏成褐色,在此环境条件下,种群S基因频率升高的原因是
(3)上述事例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经过长期的,其中不利变异被不断;有利的变异则逐渐,从而使种群的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缓慢地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决定的。

达尔文在环球考察时,在南美洲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观察13种地雀,它们的大小和喙形各不相同,栖息地和食性也不相同,其种间杂交一般是不育的。根据研究,它们是由一种祖先地雀进化来的。
(1)这些鸟的祖先由于偶然的原因从南美洲大陆迁来,它们逐渐分布到各个岛上去,各个岛上的地雀被海洋隔开不能交配,这就造成了,阻止了种群间的,但此时并没有形成新的物种,后来,产生了,这便形成了不同品种的地雀。
(2)不同岛屿上的地雀,其身体大小和喙形各不相同,据研究是由于它们的祖先原来就存在着,这是生物进化的。由于不同岛屿上的食物种类和栖息条件不同,有的个体得到食物而成活,有的个体得不到食物而死亡,此过程被达尔文称为。它是通过来实现的。由于环境不同,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的基因频率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这说明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不同,从而证明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开始使用杀虫剂时,对某种害虫效果显著,如果长期使用,害虫会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抗药性,这一事实说明:
(1)害虫种群中抗药性的,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其中具有较强抗药性的变异是害虫获得越来越强的抗药性的基础。
(2)杀虫剂对害虫起了作用,这种作用是的,这种作用决定了害虫进化方向是,这种作用的机理是改变了害虫种群的
(3)若使用新的杀虫剂,原有的抗药性会逐渐,这种变化是由于的改变导致的,这说明生物变异利与害是由决定的。

下图是光合作用过程图解,请据图回答:(在[ ]中填写标号,在横线上填写文字)

(1)②、③、④依次表示。D、E分别表示物质。
(2)B物质是。生成B所需要的能量来自,B中的能量将用于
(3)光合作用的原料是
(4)联系光合作用两个阶段的物质是[ ]和[ ]

如图为酶的有关实验:取甲、乙两支洁净的试管分别注入3mL淀粉糊,然后在甲试管中注入2mL新鲜的小麦淀粉酶滤液,在乙试管中注入2mL清水,振荡这两支试管。

(1)往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碘液,在35℃水浴中保温5min,试管中液体变蓝;
(2)两支试管内各物质的量要求相同,其目的是:
(3)为了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和步骤:取三支大小相同的试管,编号为甲、乙、丙,分别向三支试管中加入3mL浆糊,再各加入2mL新鲜的淀粉酶溶液,振荡后,将甲、乙、丙三支试管分别置于0℃、25℃、100℃下约5min,取出试管,各加入2mL斐林试剂(边加边振荡),用热水浴检验,观察试管内物质颜色的变化。下列对实验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实验步骤不正确②温度设置不合理③不能用斐林试剂检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