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①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②。闻粲在门,倒屣③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④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⑤,亦不能加也。
【注释】①蔡邕:东汉末年文学家。②车骑填巷,宾客盈坐:意思是到蔡邕家的人很多。③倒屣(qǐ):急于迎客,把鞋子穿倒了,形容对来客的热情欢迎。④王公:特称王粲的祖父王畅。⑤精意覃(tán)思:精心深思。解释加点字
见而奇之 宾客盈坐
强记默识如此 善属文 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见而奇之”中 “之”字用法不同的是( )
A.复投之 | B.心之所向 |
C.读之竟日 | D.跪而拾之以归 |
翻译句子
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 文段中写了王粲的哪些才能?(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各题。
【甲】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注释】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存:抚恤。耽:沉溺。九重:深宫之内。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必先苦其心志 ②行弗乱其所为
③犹割股以啖腹 ④若耽嗜滋味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管夷吾举于世/皆以美于徐公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时有物外之趣
C、曾益其所不能/其如土石何
D、故卿等为朕之耳目/辍耕之垄上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第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4)【甲】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A,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B的中心论点。【乙】文太宗认为“为君之道”首先要C。
(5)【甲】【乙】两文中划线的句子都提出了治国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①中国一直就是一个诗的国度。先秦时期,诗歌是外交答对的基本凭借,到了汉代,“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唐代以后,诗歌的写作成为登科入仕的基本科目。而现在,通过《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使我们对诗歌产生了更深的情感。
②是啊,中国人在诗歌里不知不觉的完成了生命的成长,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诗意是最丰富的,如果你是否愿意去寻找,诗意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帘,荡漾在你的心中。烂漫春光里能寻觅诗意,萧瑟秋景中能发现诗意,慈母的牵挂中能品味诗意,游子的仇情里能感悟诗意……诗歌里描绘的美景,能医治心灵的创伤;诗歌里蕴含的真情,让心境宁静温暖。
③在诗歌这种古老文字体裁的浸润下,中华民族一直追求着诗意生活。即使在山河破碎、生死考验的艰难中,诗歌依然是保持民族气节、鼓舞人心的力量。一首首动人心魄的诗歌,一声声铿锵入耳的旋律,唤起的是历史的鲜活记忆,激荡的是民族文化历久弥新的精魄。
④诗歌,是自由的心灵在广阔世界飞翔时撞击出的美丽火花。只要生命存在,诗歌就不会消失。
(1)请用正楷将第②③段划线的内容工整的写在“田”字格里。
(2)请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
①创伤 ②蕴含 ③心魄 ④铿锵
(3)第一二段中各有一处语病,请找出一处加以修改。(不抄原句,直接写修改后的句子)
(4)请写出第二段中省略号的作用。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 |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山峦为晴雪所洗 |
C.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
D.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2)请将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
②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文:
(3)寻找河中石兽时,老河兵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1)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句读,正确的一项是
A.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B.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C.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D.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2)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
鱼我所欲也
《孟子》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蹴尔而与之 蹴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所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