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各题。
【甲】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注释】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存:抚恤。耽:沉溺。九重:深宫之内。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必先苦其心志 ②行弗乱其所为
③犹割股以啖腹 ④若耽嗜滋味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管夷吾举于世/皆以美于徐公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时有物外之趣
C、曾益其所不能/其如土石何
D、故卿等为朕之耳目/辍耕之垄上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第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4)【甲】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A,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B的中心论点。【乙】文太宗认为“为君之道”首先要C。
(5)【甲】【乙】两文中划线的句子都提出了治国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
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②躬耕于南阳 ()
③攘除奸凶 ()④以彰其咎 ()⑤深入不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 分)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选段分别回顾了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托孤三件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往事,其目的是什么?
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心血履行着自己神圣的职责。请结合原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3 分)
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活版》,完成后面小题。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填空。
(1)《送东阳马生序》“以衾拥覆”一句中“以”是“用”的意思,《曹刿论战》“必以分人”一句中“以”是“把”的意思,文中“则以一平板按其面”中“以”的意思是: 。
(2)《陈涉世家》“辍耕之垄上”一句中“之”是“到……去”的意思,《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一句中“之”是“这件事”的意思,文中“唐人尚未盛为之”中 “之”的意思是:。
(3)本文中“持就火炀之”和“瞬息可就”的“就”的意思分别是: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用讫再火令药熔根据文章内容填空。(前两空用原文回答,后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本文介绍活板突出了其“活”的特点:字是活的,如:“”;字印数目是活的,如:“”。在说明毕昇活板印刷的工序时,介绍了刻字、、排版、印刷等几道工序,最后还用作比较的方法说明了。
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第8—10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三里之城之:(2)委而去之去:
(3)亲戚畔之畔:(4)多助之至至: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翻译:
(2)固国不以山谿之险翻译:文章中哪个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用文中句子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0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不敢稍逾约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结友而别足肤皲裂而不知 |
B.蒙乃始就学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D.蒙辞以军中多务无从致书以观 |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甲、乙两文同为劝学,试分析孙权的劝学和宋濂的劝学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l—4题。
太宗出征
贞观十九年,太宗征高丽,次定州,有兵士到者,帝御州城北门楼抚慰之。有从卒一人病,不能进,诏至床前,问其所苦,仍敕州县医疗之,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及大军回次柳城,诏集前后战亡人骸骨,设太牢致祭,亲临,哭之尽哀,军人无不洒泣。兵士观祭者,归家以言,其父母曰:“吾儿之丧,天子哭之,死无所恨。”
太宗征辽东,攻白岩城,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为流矢所中,帝亲为吮血,将士莫不感励。(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太牢:古代祭祀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谓之“太牢”,太牢之祭是古代国家规格最高的祭祀大典。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次定州()(2)死无所恨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以将士莫不欣然愿从。选文写了唐太宗的哪几件事情?
从太宗对待出征将士的行为中,你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