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
“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
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头。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
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有删改)
关于“扁舟”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诗文中“扁舟”最常见的意象寄托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
B.最早的“扁舟”意象,有着隐遁之味,也充溢着悲凉或超脱的韵味。
C.在中国古代文人眼里,“扁舟”不仅是一只小船,它演化为文人在跌宕坎坷命运中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D.对潦倒困厄的文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心路历程的写照,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关于“最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羁旅乡愁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成为羁旅之愁的寄托。
B.“扁舟”意象的典型蕴含寄托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生活、渴望摆脱精神苦闷的愿望,具有一种皈依自然的意识。
C.常见的“扁舟”意象往往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过隐逸生活的愿望,让人感受到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
D.范蠡和李白、苏轼一样,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仕途失意而隐居的意象。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它涂满了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B.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最强烈地表现了漂泊思乡的意绪,蕴含着作者生活的苦难和不幸。
C.“扁舟”意象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成为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D.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了古代知识分子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情怀,也流露出了仕途坎坷失意的倾诉。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心里时常想起外婆
吴亦农
花甲之年,心里人仍时常想起外婆。她老人家生前住在山旮旯。那里,山崖上,沟壑边,大树上,到处爬满了青藤。婆婆娑娑,瓮蓊郁郁,满眼翠绿。我时常想,外婆就很像那顽强在生长着的长青藤。那一条条藤蔓,那层层叠叠垒向高处的叶片,那长长的游丝般梦幻般身出的触须,挽着柔情、慈爱和甜甜的微笑,挽着生活里的酸甜苦辣,挽着我童年时代的梦幻,长江的在我心里存留着。我的祖母在我一岁时就去世了,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脑子里一篇空白;而外婆却伴着我度过乐了20个春天,她给了我双倍的爱,从理念上,情感上自然也就把我握整个儿浸染了。
外婆家高高的山,弯弯曲曲的溪涧。山巅是杉树松林,一层一层,贴护着巍峨的山体;山下竹篱茅舍,一丛一丛的竹林、香蕉林和别的一些果林,斑斑驳驳在隐现着,相互映印着。山涧有的很深,岸边和涧底满是青藤和茅草,看不见流水,却能听得到哗哗的流水声,深奥莫测。记得小时候,每每走到山涧边,便在也不赶欢蹦乱跳了,掉下去可怎么再爬上来?
小时常常纳闷。可听,外婆出身于县城一个大户人家,怎么会把她嫁到这穷山沟来呢?后来才听母亲细细说起,外婆只是这大户人家养的婢女,乡间叫“妆嫁妹”。因为人家长得美丽伶俐,20岁时,主人家要将她收做侍妾。外婆死活不从,哭闹着要到雷公墩去跳河。雷公墩是家乡河水拐弯的一个深潭,旧社会苦难的人排解不开时便在这里投潭自尽。这是个说起来叫人胆寒的地方。主人家没办法,便以女儿的名分将她嫁到山里。
外婆外公夫妻恩爱,情感深笃。他们俩在一起说话、谈生计、论家常,从来都是细声细气没有红过脸。他们生育过13个子女,有的生下来就卖给人家了,有的夭折了,身边留下的只有六个。境况的艰难和生离死别的痛苦,早已消失在茫茫的时空里,或稀稀落落地深埋于子孙后代的心里,成为“纪念”了。在闭塞的深山沟里,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仅经营种养业,连纺纱纺布、酿酒、榨油、制酱油、烧砖瓦、盖房子,全都靠自己忙碌。是近乎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山村里,邻里和睦,一家有难八方支援,乡素纯朴,有如醇醪。有时也想,这是幸福呢还是不幸?
外婆爱山,尤其喜欢林木。小时侯,跟着她去攀登山峦,查看有无失窃之事,只见她,走一路赞叹一路;笑着,招呼着,高声唱着。旧社会里对妇女的许多禁忌,到了这个时候,便全被她抛到脑后去了。我后来常想,这大概就是哲人所言“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一种境界吧。那么,这深奥的哲理,可就是村妇都能体会到,而不光是读书人的专利了啊!而在这个时候,外婆总要说一些关于人情世态方面的话:“衙门前一阵烟(冤),耕田钱万万年。”外婆何以说这话,因何所触及,便不得而知了。不过,这话,大概是从哪位长辈那里得来的呢。
……外婆有时也同孩子们讲野猪、老虎、狼、狐狸、猫头鹰。外婆嘴里讲出来的这些野物,都是去掉了许多“野性”多少带点儿“温情”的,甚至通“人性”的东西,讲得眉飞舞色。“你们舅舅,有一回真的碰上老虎了。舅舅说::‘虎哥,虎哥,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老虎看了舅舅一眼,檫身走过去了。你们舅舅赶忙跑开,人家说老虎是一时糊涂,会返身回头来伤人的。”外婆还讲到:有一回,才10岁的小舅提着一笼子鸡到离家叫远的打谷场放养,碰到一只狼了。小舅急中生智,将鸡笼子口朝上右手抱着,左手随即抽出鸡笼盖子,舞将起来,狼跳人也跳,狼嚎人也嚎。后来,大人上来把狼赶走了。外婆说完摸着我的头说:“小舅长大以后,村里几个姑娘争着要嫁给他呢?”
外婆的话逗得孩子们一个个哈哈大笑。
唉,年近花甲,常想起外婆。自己老了,外婆倒永远是年轻的。(选自《文艺报》副刊1997年12月18日)
1、文中第一段画线部分在语言上的特点及其所起的作用是什么?(不超过30字)
答:
2、第四段结尾画曲线的句子怎样理解?
⑴对于“幸福”的理解是(不超过10字):
⑵对于“不幸”的理解是(不超过10字):
3、文中举外婆讲的“舅舅”碰上老虎和狼的故事有什么用意?(不超过30字)
答: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人在不同的年龄有着不同的心态,青少年是前瞻型的,中年人是瞻前顾后型的老年人是后顾型的。本文作者当属第三种。
B.本文以淳朴的笔调、浓郁的诗情、童真的心境、传奇的色彩,表达了对外婆的深切怀念,温馨感人,令人喟叹。
C.文章讴歌了那种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山村生活,与今天繁忙紧张的都是生活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强烈的向往。
D.文章结尾“自己老了,外婆倒永远是年轻的”一句,表达了作者的自责,再次表达对外婆那种心境的歌颂。

E、文中写外婆在大自然中身心解脱,无拘无束,便令人感悟到那种古人提到的“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哲学境界。
F、作者在刻画外婆性格的同时,艺术地再现了故乡优美的自然风光,描绘了山村生活的风俗画面。

山中访友
李汉荣
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风撞了个满怀。早晨,好清爽!心里的感觉好清爽!
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里站了几百年了?你累了吗?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把滚滚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惟有你坚持着,从不改变。你从不改变的姿势,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这青翠的手势。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一株树了,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结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你好,山泉姐姐!你捧着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你好,溪流妹妹!吟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天空的好护士,你洁白的身影里憔悴的天空返老返童,露出湛蓝的笑容。你好,瀑布大哥!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你好呀,悬崖老爷爷!高高的额头,闪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喂,云雀弟弟,叽叽喳喳说些什么?我知道你们是些纯洁少年,从来不说是非,你们津津乐道的,都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那都是命运神秘的手相,在它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的而别有深味的仪式;采一朵小花,插上我的头发,此刻就我一人,花不会笑我,鸟不会羞我,在无人的山谷,我头戴鲜花,眼含柔情,悄悄地做了一会儿女性。
忽然又下起雷阵雨,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在云头朗诵,慈祥的老松柏立即撑起了伞。满世界都是雨,唯我站立的地方没有雨,却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俯身凝神,才发现许多蚂蚁也在树下避雨,用手捧起几只蚂蚁,好不动情。蚂蚁,我的小弟弟,茫茫天地间,我们有缘分,也做了一回患难弟兄。
雨停了。太阳像刚出浴的美人,眉目间传递出来的尽是温柔的风情。一弯虹桥也落成了,两座大山正好做了它的桥墩。修一座天堂竟是这么简单,只需要一阵雨的工夫。真想踏上那虹桥,一步步走向天国。又一想,我上了虹桥去看什么呢?还不是看虹桥下好山好水意境?那么,我就站在这虹桥下,岂不既看了天国又看了地国?我一个凡人,岂不占尽了天上人间的风光?于是,决计不登那虹桥。那虹桥好像知道我的心事,只一会儿,便悄悄不见了。幽谷里传出几声犬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我也该回家了。于是,轻轻地招手,作别了山中的众朋友,只带回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顺便还带回一路好月色……(选自《散文》1995年第6期)
1、文章开头画线的第一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至少写出三点)
答:
2、第四自然段中画曲线部分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不超过50字)
答: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篇视角独特的散文,作者以满腔的热情,礼赞了人与自然融合的美。
B.“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用笔纵横捭阖,行文腾挪跌宕、曲折有致。
C.本文写“遇雨”和《雨中登泰山》有相似之处,都是借雨写出了山的灵性表现了壮美与优美的契合。
D.本文文字简朴雅淡,没有任何夸饰,却洋溢着大自然淡而有味、纯而不腻的韵味。

E、本文热情赞美了山间自然景色,呼吁人们热爱自然,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F、文中借“遇雨”这一特殊境遇,把读者带到一个美丽的童话般的世界,把诗意美浸润到深邃的感情世界中,令人陶醉,令人神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城市里的树
王亚田
树是城市的客人,树要在客人家度过一生。
树的故乡在山林和旷野,那里有鸟语花香,有潺潺溪水,有它们相濡以沫的兄弟姐妹。如果它们的数量足够多,就构成了森林。自从有了城市,树的家族中一部分成员就背井离乡,来到城市的大街小巷。树一到城市面临的是另一种森林——由高楼大厦构成的丛林。这里没有鸟语花香,只有车水马龙;没有潺潺流水,只有钢筋水泥。从此,树看不见土地了。
人把自己弄得彻底与大地隔绝,而树永远需要脚踏实地。但是水泥、柏油、砖块把土地覆盖,像古代犯人脖子上的枷板,把树干和树根隔开。水、泥,这是多么柔软的两个字眼,但组合成一个词时,就成为最坚硬的一种东西。城市的路面是不吸水的,每到下雨时,我看到雨水滚滚而流,流进下水道,而不是树根,我就想树渴了怎么办?因为有了坚固的路面,城市的树也就不会“落叶归根”,树把叶子生出来,但叶子却找不到根,它们随风而飘,就像丢失的找不到父母的孩子。
人们不会给一棵树起一个名字,树总是以类的名义而存在,比如梧桐、白杨、松柏。其实每棵树也像每个人一样是不同的。城市的树不能像山林里的树那样自由生长,经常会被修剪,砍去旁逸斜出的枝条,这种修剪不是为了让树成材,而是嫌那些多余的枝条碍事。但修剪是人的事,但长成什么样子是树的事,树永远不会按照人的意志去生长、去改变。现在的事与一千年前的树没有区别,但现在的人与一千年前的人已大不一样,绝大多数人都在按照别人的意志去生活。
城市的树身上,经常贴满了办证明电话、招聘启事、治病广告。树不但承受着污染,有时还得承受疼痛。
城市的道路不断在拓宽,而每次拓宽道路对树来说都可能是一次灾难,因为道路拓宽后原来在路边的树就处于了路中间,这些树要么被砍伐,要么重新被移到新道路的边上,反正树永远只能靠边站。但是人挪活,树挪死。树被移动后,等于经历了一场浩劫,它枝头上原先的枝条要被全部砍掉,这就像一个得了重病的人做化疗、放疗后会失去一头的秀发。记得电视上介绍过山西的一个小城,一条主干道的中央长着一棵粗壮的古树,人流车流都绕着这棵树走。这是我见过的(而且是在电视上)唯一一棵长在路中间的树。我在想,这座城市当年修这条路时,可能有关部门对这棵树的去留进行过激烈的争论,最终他们决定留下这棵树,因为这棵树的年龄比这座城市里所有的人、建筑都要老。一瞬间我竟然有一种感动,觉得这个城市的人真伟大。
人其实应该多一点对自然的尊重,也包括对树的尊重,因为树是自然的产物。
树在城市,一生过得伤痕累累。有一次在西郊的路上,我看见一棵合抱粗的梧桐树,被一辆满载货物的卡车拦腰撞断。生活中我常常发现一些善良、正直的人受到伤害,很长时间我想不通这是为什么。看见这棵被撞断的树后,我想通了:善良而正直的人与善良而正直的树会有同样的遭遇。因为善良,他们都手无寸铁,虽然他们不会伤害别人,但别人却有可能欺负他们。因为正直,他们都不会弯曲和躲闪,伤害来临时,会受伤更重。
我每天都会看见树,看见树的时候常常眼睛发潮,总是充满伤感。城市里的树就像进城的农民工,无依无靠。它们受尽委屈,却毫无怨言,受尽伤害,却充满宽容。树最终会原谅一切,自己把伤口愈合。如果城市里没有树,只有柏油马路、钢筋水泥、高楼大厦,那么城市将会是多么的坚硬和干枯。正是树摇曳的身姿、葱笼的绿意,给了我们温柔、诗情、生动和美。
树一辈子站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不言不语,一世沉默。你如果与一棵树交上了朋友,它会永远站在那里等你
(选自《青年文摘》2007年6月下)
14. 如何理解“现在的树与一千年前的树没有区别,但现在的人与一千年前的人已大不一样”这句话的含意?
15.作者从“城市里的树”身上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16.分析“人其实应该多一点对自然的尊重,也包括对树的尊重,因为树是自然的产物。”这句话的作用?
17.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你只是口渴了
我们对身体外面的水了解得很多,但对身体内的水却知之甚少。如果我们了解水在身体内的具体运行情况,就会恍然大悟,我们关于医疗保健的观念就会随之发生彻底的改变,会惊讶地发现许许多多疾病的病因仅仅是:身体缺水。身体缺水造成了水代谢功能紊乱,生理紊乱最终又导致了诸多疾病的产生。而治疗这些疾病的方法简单得令你难以置信,那就是:喝足够的水。
人的身体内有一整套完善的储水系统。这个系统在人体内储备了大量的水,约占体重的75%。正因此,人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暂时的缺水。与此同时,人体内还有一个干旱管理机制,其主要功能是:在人体缺水时,严格分配体内储备的水。其运行规则是:让最重要的器官先得到足量的水以及由水输送的养分。在水的分配中,大脑处于绝对优先的地位。大脑占人体重量的1/150,却接收了全部血液循环的18%~20%,水的比例也与之相同。人体的干旱管理机制十分严格,分配水时,所有器官都会受到监控,严格按照预先确定的比例分配,任何器官都不能多占。身体的所有功能的发挥都直接受制于水量的大小,身体缺水时,干旱管理机制首先要保证重要器官,于是,别的器官的水分就会不足。这时,它们就会发出报警信号,表明某个局部缺水,这非常像一辆正在爬坡的汽车,如果冷却系统缺水,散热器就会冒热气。
人体内的干旱管理机制发出局部缺水信号后,人立刻感到口渴;警报信号越强烈,口渴就越厉害;口渴越厉害,身体对水的需求就越急迫。然而,不可思议的是,人们往往会犯最基本的、灾难性的错误:当身体急缺水时,我们却给它茶、咖啡、酒或用工业化方法生产的饮料,而不是纯净的天然的水。不可否认,茶、咖啡和工业化生产的饮料不仅含有大量的水,而且还含有一些对身体有益的物质;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茶、咖啡和工业饮料里含有大量脱水因子,这些脱水因子进入身体后,不仅让进入身体的水迅速排出,而且还会带走体内储备的水。这就是我们越喝茶和咖啡就越想小便的原因。一方面身体急需水,发出了口渴的呼唤;一方面我们用茶、咖啡和工业化饮料在糊弄口渴,并没有真正满足身体对水的急切需求。久而久之,水的新陈代谢功能就会紊乱。新陈代谢功能一旦紊乱,身体的某些区域缺水,干旱管理机制发出的信号就不仅是口渴,而会表现出比“口干”多得多的症状:它们会让你腰疼痛;让你的消化道溃疡;让你的血压升高;甚至还让你患上胰岛素非依赖型糖尿病。
多么可怕的结果,多么巨大的灾难!但原因却既简单又平常。所以,我们可以对一些病人说:“你没有生病,只是口渴了。”
下列对“人体内干旱管理机制”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体内干旱管理机制的主要功能是在人体缺水时,严格分配体内储水系统储存的水。
B.哪里最重要哪里就会优先得到充足的水,是人体内干旱管理机制的运行规则。
C.人体内干旱管理机制严格监控着身体内的所有器官,任何器官都不能多喝多占水资源。
D.人体内干旱管理机制在首先保证重要器官水量的同时,会主动调节,并不会让其它器官的水分显出不足。

下列对全文意思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人体内干旱管理机制发出缺水信号后,我们往往以茶、咖啡、酒或碳酸饮料代替纯净的天然的水,从而产生水的新陈代谢功能紊乱的严重后果。
B.身体缺水造成了水代谢功能紊乱,也是导致所有疾病产生的罪魁祸首。
C.人体内的干旱管理机制发出的局部缺水报警信号强度与身体缺水程度成正比例关系。
D.茶、咖啡和工业化方法生产的饮料既含有一些对身体有益的物质,也含有脱水因子,会将进入体内和体内储存的水带走。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不了解水在身体内的具体运行情况,我们的医疗保健观念就不会随之发生彻底的改变。
B.即使身体发出了缺水信号,也发出了患诸如腰疼痛、消化道溃疡、血压升高等某种病的信号,但并不一定就是真的患上了那种病。
C.既然我们发现腰疼痛、消化道溃疡、血压升高的病因是身体缺水造成的,那么要治愈它们,只需喝水就行了,无需吃药。
D.茶对人体利弊参半,而纯净的天然的水对人体有百利而无一害,所以,为防止缺水,我们就应该经常大量饮水。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