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某篇社论指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这里的“新的社会组织”对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是( )
A.把生产资料由私有制改为公有制,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
B.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
C.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阻碍农业的发展 |
D.实现了基层的民主政治 |
在一份历史文献中,中共中央宣布:“(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这一决定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胜利发展 |
B.使中国革命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 |
C.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D.为签订《双十协定》创造了条件 |
据统计,1919年1-4月,日本《大阪朝日新闻》对中国的报道篇幅平均每月为26.5篇;1919年5月为223篇,1919年6月为225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五四运动引起日媒共鸣 | B.巴黎和会伤害中日利益 |
C.日媒同情中国外交遭遇 | D.中国反帝浪潮目标明确 |
有学者对某次战争曾有这样的评价:此战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此战”指的是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战争 | D.抗日战争 |
有学者认为:文学家用语体文(即白话文)撰作,其实不待五四白话运动,即已有相当丰长的传统。下列文学作品中不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西游记》 | B.《聊斋志异》 |
C.《封神演义》 | D.《初刻拍案惊奇》 |
清雍正时,川陕总督年羹尧有《谢御书陆贽奏议叙文折》。硃批:“览卿奏谢,知道了。此事当具本奏,令众知不私。此篇文朕先已发出乾清门,满汉大臣看过。本上文意可另斟,着特谕。”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奏事密折直接呈送皇帝 | B.一般事务奏事另有途径 |
C.提高了军机处办事效率 | D.皇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