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宜昌)如图甲所示,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
(1)小红观察到水中产生大量的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此时水的温度是 ℃,要使此温度计的示数继续继续上升,可采用的办法是
(2)小红同学又认真观察了家里烧开水的过程,发现当水沸腾时,壶嘴口不断有“白气”出现时;但通过进一步的仔细观察却发现出现“白气”的位置总是与壶嘴口有一小段距离,在壶嘴位置却几乎看不见“白气”(如图乙).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上面的两个现象.
取一只重力忽略不计小塑料袋,袋内装满水,用细线把袋口扎紧,袋内不留空气,如图(a)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水袋重为2.8N。将这水袋逐渐浸入水中,通过观察到的 现象,说明水袋所受浮力变大,当水袋全部浸没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 ;一个重为2N的苹果悬浮在水中如图(b),受到的浮力为 N;往水中加盐,苹果逐渐浮起,最后漂浮在水面如图(c),则漂浮时与悬浮时相比受到的浮力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某物理兴趣小组学习了导体电阻的知识后,对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提出了以下猜想:
①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与溶液的浓度有关。
②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与溶液的质量有关。
③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与溶液中两点间的距离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将电路中的a,b两金属片分别插为甲、乙、丙、丁溶液中所示的位置(金属片a,b每次插入溶液中的深度都相同)进行探究:
(1)食盐水溶液的导电性能可以由来判断;
(2)将金属片a,b分别插为甲、乙所示位置可探究猜想(选填序号),为了探究猜想②应将金属片a,b分别插为两图所示位置;
(3)将金属片a,b分别插为乙、丁所示位置,若I乙≠I丁,由此可得到的结论是:,
(4)这个实验用到了初中物理学中最常用的探究方法是。
物理学中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速度计算公式为:速度=路程/时间,即v=s/t。初中物理中还有很多这样定义的物理量,如密度、压强、功率、热值等,这种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叫做比值定义法。高中物理中也有很多这样定义的物理量,如: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叫加速度(注:速度的变化量用△v表示,它等于前后速度之差;加速度用字母a表示,国际单位是m/s2)。由加速度的定义可知:
(1)若一个物体开始运动的速度v0=2m/s,经过5s后它的速度变为vt=6m/s,则这个物体在5s内的速度变化量△v=m/s。
(2)若问题(1)中的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相等),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大小a=m/s2。
(3)加速度的定义公式a=。
(4)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如(甲)所示,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以速度v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时间为t时通过的路程s;匀加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如(乙)所示,其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速度由v0到vt,运动时间为t时通过的路程s。用v0、t、a写出s的表达式,s=。
材料一: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材料二:1825年,瑞士物理学家科拉顿做了如下实验:他将一个能反映微小变化的电流表,通过导线与螺旋线圈串联成闭合电路,并将螺旋线圈和电流表分别放置在两个相连的房间,如图。他将一个条形磁铁插入螺旋线圈内,同时跑到另一个房间里,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偏转。进行多次实验,他都没有发现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材料三: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用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里切割磁感线的时候,发现导体中产生电流,从而实现了利用磁场获得电流的愿望。
(1)进行奥斯特实验时,在静止的小磁针上方,分别用图甲和乙两种方式放置一根导线。当导线通电时,小磁针发生明显偏转的是(选填“甲”或“乙”)。
(2)科拉顿、法拉第等物理学家相继进行如材料所说的实验研究,是基于的科学猜想。
(3)科拉顿的实验中,(选填“已经”或“没有”)满足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要使他能观察到电流表指针偏转,你提出的一种改进方法是。
晓彤和小雪学过电学知识后,做探究“导体电阻大小与什么因素关系”的实验。他们准备在图中的A、B两点间接入待研究的电阻丝,电源电压恒定,忽略灯丝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影响,待用电阻丝的规格如下:
(1)他们想探究“电阻大小跟导体长度的关系”时,应选择序号为 的三根电阻丝来探究;所得到的实验结论 。
(2)正确选择后,他们将所选电阻丝分别接入A、B两点间,闭合开关,通过观察灯泡的亮暗或电流表的示数来比较电阻丝电阻的大小。实验中,三次电流表指针均有偏转,且示数依次减小,同时小华发现第一次实验中灯泡发光,第三次实验中灯泡不亮,原因是: 。
(3)晓彤和小雪想:能否在原有器材的基础上,再增加适当的测量工具,探究电阻大小跟长度的定量关系呢?请你帮助他们写出实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