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辽阳)小阳学习了密度知识后,在实验室用托盘天平、量筒、细线和水等器材,测量一小块雨花石的密度:
(1)①将天平放在水平的桌面上,把游码拨到标尺的 处,调节天平平衡.
②将雨花石放在天平的左盘中,向右盘中添加砝码并调节 ,天平恢复平衡时,游码位置和盘中砝码如图甲所示,雨花石的质量为 g.
③在量筒中倒入30mL的水,将雨花石浸没在量筒中,水面位置如图乙所示,雨花石体积为 cm3,则雨花石的密度为 kg/m3.
(2)小阳放学回家,看到妈妈在包饺子,他忽然想面粉的密度有多大呢?于是他找来一个圆柱形的平底小玻璃瓶、刻度尺、大碗和水,便很快测出了面粉的密度.请你将他的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①在玻璃瓶内装入适量的面粉,轻轻振动,使其表面 ,测出面粉的高度h1;
②将装有面粉的玻璃瓶放入装有适量水的大碗中,使其竖直漂浮,测出玻璃瓶浸入水中的深度h2;
③将面粉倒出,把玻璃瓶放入装水的大碗中,仍竖直漂浮,测出玻璃瓶浸入水中的深度h3;
④面粉密度表达式ρ面粉= (水的密度用ρ水表示).
⑤实验中发现玻璃瓶中的面粉很难倒净,这会导致所测的密度值 (选填“偏大”或“偏小”).
小娟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小娟将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的适当位置,把点燃的蜡烛置于凸透镜的左侧,光屏置于凸透镜的右侧。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高度。
(2)将蜡烛移到适当位置,改变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呈现清晰倒立、放大缩小
的实像,此时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一定大于1060~70
cm且小于cm,这个实验现象可以说明
的成像特点。(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
小刚通过实验探究冰的熔化规律。
(1)实验前小刚观察到的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0
℃。
(2)实验中持续加热,每分钟记录一次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的数据可知冰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冰的熔点是℃。
时间/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温度/℃ |
-4 |
-2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2 |
3 |
在测量额定电压为2.5V的某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实验电路图如图a所示。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相应地读取通过小灯泡灯丝的电流。下表中记录的是每次的测量值。
U/V |
0 |
0.50 |
1.00 |
1.50 |
2.00 |
2.50 |
I/A |
0 |
0.17 |
0.30 |
0.39 |
0.45 |
0.49 |
(1)以电压为横坐标、电流为纵坐标,将测量数据转换为坐标点,标记在坐标系中,如图b所示,请用平滑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
(2)通过计算或根据所画的实验图线都可以发现,小灯泡灯丝的电阻值是(选填“变化”或“不变”)的,且随着电压的升高,其阻值。(选填“变大”或“变小”)
(3)按照电路图a,在图c中将实物图连接起来
现用托盘天平称量一物体的质量。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取下两侧的橡胶垫圈,指针就开始摆动。稳定后,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位置如图a所示。
(1)请从实验操作的角度,详细叙述接下来的调节过程:
。
(2)调节完成后,将物体放在左盘,在右盘中增减砝码,并通过移动游码,再次使天平横梁平衡。这时右盘中的砝码情况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b所示,则物体的质量为g.
在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电源电压为4.5V,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约为10Ω。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中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要求: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时,连入电路的电阻变大;连线不得交叉。
(2)小明同学闭合开关,移动滑片P到某一位置时,电压表示数(如图乙所示)为v,若他想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应将图甲中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 (选填“A”或“B”)端移动,使电压表的示数为2.5V。
(3)小明同学继续移动滑片P,记下多组对应的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并绘制成图丙所示的I-U关系图像,根据图像信息,可计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W,还可以得出:小灯泡的实际功率随实际电压的增大而(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小红同学按同一电路连接好最后一根导线,灯泡立即发出明亮耀眼的光,并很快熄灭,检查后发现连线正确,请你找出她在实验中两个操作不当之处是:
①,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