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黄昉苨的《土豆英雄传》一文,完成后面题目。
①今天谁能想到,土豆刚抵欧洲便遭到冷遇。人们能够辨认出玉米是小麦的亲戚,辣椒和花椒很相似,唯独没见过这种“鸡蛋大小的球根”。《圣经》上也没有关于这种植物的记载!这让虔诚的神职人员犯了难:我们该吃这种植物吗?吃它是否违反了上帝的旨意?
②不过,天生土豆必有用。比起传统的小麦等作物,相同面积上种植的土豆能产生2到4倍的热量,且只需3到4个月的时间就能成熟。在小麦欠收的年份,土豆往往收成不错。更何况,我们的小英雄能伸能屈,在任何形态的土壤中几乎都能茁壮成长。
③最后一锤定音的,是当时的草药学家。古代欧洲人也使用草药治病,并且有着“以形补形”的思想。不幸的是,面相丑陋的土豆成了一个绝佳反例:它表面粗糙,形状古怪,在当时的医生看来,活像是麻风病人的手。读多了历史,就会发现人类就是这么神奇:海洛因起初被当作包治百病的良药,同时被发明的阿司匹林反倒因为“不安全”被雪藏了几年;剧毒的水银自古以来都被中外医生当药用;土豆这顶“麻风病”的帽子一戴就是100多年……
④直到饥荒与战争在欧洲蔓延。
⑤这回挽救土豆声誉的,又是一位药剂师。法国科学家安东尼·帕门提尔原本是军队里的药剂师,在战争期间被普鲁士人俘虏。此前,因为饥荒,普鲁士很多穷人都开始食用土豆。很自然地,土豆成了帕门提尔在大牢里仅有的主食。3年的土豆牢饭吃下来,他成了土豆的忠诚拥护者。
⑥恰巧,1770年法国遭遇农作物欠收,法国科学院办了一场论文竞赛,主题是“能够减少荒年灾难的食物”。帕门提尔毫不犹豫地寄了一篇土豆颂歌过去,一举得奖。据说,路易十六对帕门提尔说:“总有一天,法国会感谢你为穷人找到了面包。”
⑦土豆英雄终于找到了大显身手的机会。欧洲各地都开始推广这种便宜好吃热量高的食材,在同样的土地面积中,人们能收获比原来多得多的粮食。由此,欧洲北部的人口开始了大幅度的增长。其中最显著的例子是爱尔兰,这个国家的小麦总产量大约能供养500万人口,但在1840年,当地人口达到了900万。毫无疑问,土豆是这一结果最大的功臣。
⑧此时,大英帝国正处在跨越生物性限制的时代——新作物的引进与农耕技术的改良将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英国各地纷纷从农业转向制造业,而爱尔兰地区的人民吃着土豆,为英格兰地区那些进入城市的工人生产农产品。
⑨世界再也回不到原来的模样了。托土豆小英雄的福,工业革命即将到来。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4年9月24日,有删改)
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土豆被称之为“英雄”的原因。
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1) 从语言的准确性角度,分析第②段中加点词“几乎”的作用。
(2) 请指出第⑦段中划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根据你对选文的理解,思考“土豆英雄传”这一题目好在哪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①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风云变幻,气象万千。天气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而天气的变化自有它的征兆。现在,请你把目光投向天空,看看那飘浮的云彩,这大自然的文字,这天气的“招牌”,该怎么解读?
②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③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温和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在晴天,我们还会遇见一种高积云。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④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卷云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这种云叫卷层云。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要转阴。接着,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这种新的云叫雨层云。雨层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降临了。
(选自《看云识天气》,有删改)第④节文字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了各类云?
文中使用“你”“我们”这样的称谓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
比较文中画线的句子和《百度百科》对“高积云”的不同说明,结合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分析它们的语言特点、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甲】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看云识天气》)
【乙】高积云:云块较小,轮廓分明,薄的云块呈白色,能见日月轮廓,厚的云块呈暗灰色,日月轮廓分辨不清。大多数云块的视角宽度在1°——5°。
(《百度百科》)
阅读下文,完成题。(13分)
朗读
现在是一个网络时代,信息像潮水一样涌来,我们难得像过去一样耐心地阅读。这是一个迅速的、并且是一再提速度的时代。许多东西正在泡沫化,像泡沫那样飞扬,转瞬即逝。在这个时代里,一个人要记住什么,比如牢牢记住有意义的东西,将是十分困难的。
所以,一些很优秀的人就走在相反的道路上:回到一些古老的阅读与记忆的方法上来。比如读书,不光是看,还要朗读。古文,好的小说,诗,应该朗读。这是个美好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引起进一步的感动、联想和回忆。对理想的追求,对境界的领会,都在同一时间里得到加强。字里行间有一种鼓舞的力量,需要声音去传递和强化。
回想一下,现在人们朗读的兴趣和欲望是大大降低了。记得在二三十年前,那时候的人是很愿意朗读的。古今中外,我们身边,都有一些朗读的好例子。你会记得中学时代,那时候写出一篇东西来会有怎样的冲动——远方总是有一个朋友,总是有一个知音,总是有一个文学的耳朵;而你总是恨不能立刻把一切呈现到他的面前——不是从视觉上,而是从听觉上,越快越好。我们是否拥有这样的记忆:天正下雨,你把刚刚写好的东西用塑料布包好,走几十里路,只为了去找一个人——为了说不清的热爱,为了赢回那一小会儿的骄傲和陶醉。
如果我们发现了一本好书,也会带上它走很远的路,翻山过河——只因为山的那一边有一个人,只为了让他与自己一起感动。可见,谁发现了一本好书,这本书首先感动了谁,都会成为一桩可资记忆的快事。
传递好书可能是人的一种义务。那些真正优秀的人,往往一生都保持了这种对艺术和思想奔走相告的劲头。
现在我们偶尔还能遇到这种人:他们时刻准备着去朗读,以分享幸福——可是当这个人正处于激动不已的时刻,山那边还会有一个倾听者吗?
山那边的人正转向了其他的兴趣,在看电视连续剧,在酒吧里,在网上。人们变得口味粗疏。结果这个人再也找不到一个喜欢倾听朗读的人。
你可以找到一本好书,由于它好得不得了,忍不住就要找人共享——四下里遥望,到处都没有你所要找的人。于是你就像站在了漠漠荒野里一样。
这个时代是朗读的荒野。
有人写了一个得意的片断,很想像当年那样用塑料纸包好,冒着雨雪翻山越岭、过河,去读给一个人听。很可惜,山与河俱在,听他朗读的人却没有了。虽然这个时代的文学人士比过去翻了几倍,可是他们都不愿朗读了,也不愿听别人朗读。
那个寻找朗读的人可能心怀了一种古老的情绪。情绪也可以古老,这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是无论如何也没有听说的。但这是真的。
朗读,这不仅是一种对待文字和语言的形式,不仅是一种状态,而是孕含了一种生命的质量。
(选自《张炜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有改动)作者为什么提出“朗读”这个话题?请根据文中信息概括。(4分)
文中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论述过去优秀的人对朗读的热爱?(4分)
为什么说“这个时代是朗读的荒野”?(2分)
下面对朗读的理解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人不愿朗读,这是生活品质的降低。 |
B.与别人分享朗读,是一件幸福的事。 |
C.在过去,朗读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现在却已经变得稀奇了。 |
D.在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文学人士没有必要朗读。 |
阅读下文,完成题。(17分)
黄蜂筑巢
到了霜降的时候,黄蜂陆续坠落阳台了。一只又一只,总是不断地出现。却又不会大批地同时死亡,有时候扫地,扫帚前面就蠕动着一两只。
秋日的阳光温厚无力地照耀着,像摊开四肢时缓缓输送的血脉。秋的日子将尽,前面似有一堵无力逾越的无形的墙,在秋风的驿马来往传送急件的时候,挡住了那些没有办好移民文件的小生命。
黄蜂的家族里。大部分没有办好移往冬天的手续。在阳台上,我听见一个细嗡嗡的声音说:生活着多么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我听见了这声音,不忍把这只蜂扫进尘土和枯叶里,便用扫帚挑起它,轻轻放到窗台上,它像一个打秋千的小孩一样紧紧抓住扫帚尖,然后落在一片宁静的秋天里。
A秋天的阳光罩住这个小小生命。仿佛舞台的灯光罩住一个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它的翅膀像裙子般垂落,透明地遮住它的小身躯,身躯在阳光下异样地鲜明美丽。
B那样的金黄上印着那样的黑纹,仿佛是出自名家之手的套色版面,那金黄应该是晚熟的金皇后玉米颗粒的黄,浸透了阳光的纯金之色,而那黑纹斑,却是无月之夜的浓黑。这两者套印在它的身上,就是夜与昼、生命与死亡,温柔和峻厉,无限与短暂。
它蠕动,欲飞,颤抖,然后停住。仿佛它已经明了生命的期限似的,开始整顿自己。用毛茸茸的两只小手收拾整理自己的触须,像吕布拨弄两根长长的花翎那样,认真而又骄傲。那是两根多么漂亮的触翎啊,它捋着它,一遍又一遍,如同一个清洁的爱美的人儿。
小家伙!
你原来是如此自爱呢!
可是我们原来是怎么认识你的呢?我原来还以为你是个四处寻衅的亡命之徒呢!你的屁股后面总是挂着一支毒箭,随时准备刺向仇敌,我以为你是好斗的。黄蜂尾上针么,我至今记得童年捅鸟蜂窝时,几只毛茸茸的小爪子紧紧抠住鼻子上的毛孔,然后狠狠一刺,……至今鼻子还大着。
黄蜂就是马蜂,春天时竟在阳台的墙缝里筑了巢,嗡嗡营营,不时地有起飞和返航,小小阳台一下成了热闹的空军基地,给一家人造成威胁。如果要想毁掉这个基地和里面的众多“歼击机”也很容易,晚上用一团泥巴糊住墙缝,就全数“闷”死在里面了。但是……何苦呢,毕竟是一些没有攻击过人的小生命,即便是黄蜂,也不忍去荼毒无辜。“到了秋天它们自己就完了。”我说。
从春天到夏天,它们天天从我们的头顶、脸前飞来掠去,人无伤害之心,蜂子也决不主动攻击,连误会也没发生。相安无事之下,我忽然发现了这些小家伙是非常有灵性,非常善解人意的,它们仿佛看得见你的心里没有存着歹意。
后来,我越看越觉出它们的可爱、团结、忙碌,甚至把观察它们的活动当做了我每天的乐趣。金色蜂群仿佛是阳光锋芒变幻孵化而出的生命,连同那嗡嗡的声音也像是夏日阳光的声音呢……这些一粒一粒的、飞翔的小光芒啊!
再后来,就是寒露、霜降了。
它们挣扎在季节的墙边,坠落在时限的海关前,无限珍惜,异常温柔。它们当中没有一个使用过上天配发给自己的箭。我听见这些陆续坠落阳台的小生命说:生活着多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明日立冬。明年请务必再来聚会呵,小家伙!
(选自《周涛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文中两次较详细地写黄蜂走向死亡时的“举动”,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情感。阅读文章,填写表格。(4分)
黄蜂的“举动” |
作者的情感 |
|
第一次 |
||
第二次 |
文章写黄蜂“筑了巢”的生活?突出了黄蜂哪些性格特点?此间,作者对黄蜂的认识发生了哪些变化?
把黄蜂的生命历程与人类联系起来看,你认为作者告诉了我们什么?(至少写两点)(4分)
文章A、B两处画线语句写得很精彩,请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4分)
概括下面语段内容。(不超过15个字)(2分)
对于胸怀大志的创业者,世博会的滋养和熏陶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18岁的诺贝尔参观了1851年伦敦世博会,对科学的向往压倒了对文学的迷恋;布鲁秦尔和鲁赛尔就是在185 1年伦敦世博会上结识后,敲定了建造“大东方”号巨轮的方案;从斯德哥尔摩赶到费城参加1876年世博会的安德鲁受到美国飞行家怀斯的启蒙,成了瑞典热气球航行均先驱;幼年的福特因随父亲参加1876年费城世博会而爱上机械,1893年他专程奔赴芝加哥世博会并见到戴姆勒的汽车后,激发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灵感。
![]() |
阅读《一盘牛肉》一文,完成题。
一盘牛肉
腊月二十七,年味越来越足。午后的天空飘起了零星小雪,我懒懒地靠在拉面店的窗前,看雪花漫舞。
这时,一个学生模样的青年,搀着一位乡下老者走了进来。两人抖落身上的雪花,在临近暖气的那张餐桌旁坐下。男青年先为老者摘下头上的旧毡帽,又帮着脱下那件褪了色又极不合体的棉大衣,然后径直走向我,大声喊道:“来两碗牛肉面。要大碗的。”我正准备吩咐厨房伙计,忽然发现他急切地在朝我摆手,他指着墙上的价格表,用手示意我——他只要一小碗“白水面”。
我马上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对他点点头。
男青年正与老者寒暄。
“爹,你有什么事写信就可以了,这么远,何必赶来呢?这么冷的天,你眼睛又看不见。我不是说了吗,考完研无论如何我也要回家一趟。”
“你都五年没有回家了,你妈怪想你的……”泪水从老者那没有光泽的眼里流出来。
男青年的喉结一鼓一缩,眼圈红了。
店内一阵沉默,外面的雪花越来越急。
面送上了。男青年站起来,抢先将大碗牛肉面端到父亲面前,自己端过白水面吃了起来。
父亲的筷子在碗里摸索着,夹起一块牛肉,又摸索着送到儿子的碗里,“学习累,你得多吃点肉,补补脑子。”
儿子没有说话,故意把吃面的声音弄得很响,又把父亲夹来的一块块牛肉悄悄送回父亲的碗里。
我叫来伙计,对他悄悄耳语了几句。当伙计切了一盘牛肉端到那父子桌子前时,男青年抬起头,诧异地说:“你们弄错了吧?我们可没有点牛肉!”
“没有错!”我大声地说,“我们正在搞活动,年底了,为感谢新老客户一年来的关照,凡来小店就餐者,一律赠送一盘牛肉!”
男青年表情复杂,嘴角微微动了动,却欲言又止。他转过头去,对父亲说:“爹,今天店里搞活动,白送我们一盘牛肉,你使劲吃啊!”
“厚道,厚道,厚道!”老者连连说,“祝你们生意兴隆!”
“谢谢。”我又懒懒地靠在窗户边,继续看雪。雪没有停,越下越大,铺天盖地,洋洋洒洒。
父子俩吃完面,结了账,还一个劲儿地跟我道谢。
看着他们顶着大雪消失在路的拐角处,我转身收拾桌子,猛然发现吃空的盘子下压着一叠整齐的零钱,点点,正好是一盘牛肉的钱;更令人吃惊的是,在那位盲人父亲坐过的椅子上,也“掉”了一叠零钱,点点,同样是一盘牛肉的钱。选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这是一篇闪耀人性光辉的作品,文中哪一个人物最能打动你,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性格。
作批注是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方法,请参照示例,从文中任选一个句子点评。
示例 句子:男青年的喉结一鼓一缩,眼圈红了。
点评:运用“一鼓一缩”、“红”的细节描写,写出了男青年被父母的爱子之情感动了,同时也为自己没有去看望父母而自责、难过。
句子:
点评:如果说“小小面馆是社会的一个窗口”,那么通过发生在面馆的一幕,你读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