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促发了民族的猛醒和震荡,“士”的心灵受到了空前的冲击,少数先知先觉者开始新的探索,中国人的现代“启蒙”于此开始,到清末民初渐成气候,新潮不可阻挡。近代中国的这些变化
| A.是辛亥革命推动的结果 | B.是民族危机加深的表现 |
| C.说明宗法观念渐趋淡薄 | D.是外国侵略影响的结果 |
据南昌县志记载:清朝月池熊氏“三代皇”(熊氏三兄弟)兴盛时期,月池人考上进士、榜眼、探花、举人和秀才的可谓不胜枚举。熊氏有一条不成文的家规:“七姐妹,七星座,东边起,西边落,伴着月亮作嫦娥”,这是熊氏家族对媳妇、女儿的要求。并设立了家族教育机构“心远堂”和“心远奖学金”,用来奖励族中读书应试有成的子弟。据此,清代熊氏家族兴盛主要得益()
| A.公正公平的科举制度 | B.家族宗法观念的维系 |
| C.重视对家族女姓教育的结果 | D.奖励制度促进教育发展 |
罗马帝国时代法学家盖尤斯指出:“所有受到法律和习惯调整的民族,他们一方面遵守自己的法律,另一方面遵守为人类所共有的法律。” 这体现的法治观念是()
| A.扩大司法保障的对象 | B.贵族拥有法律解释权 |
| C.审判量刑必须有法可依 | D.构建系统的罗马法体系 |
下图是两个不同时期重庆农村地区的游行群众队伍,方阵中的标语反映了当时我国对农村政策的调整。以下阐述正确的是( )
①这两项政策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②图一反映出农村工作中的 “左”倾错误
③图二反映出调整土地所有权后农民的感激之情
④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 A.①② | B.①③ |
| C.②④ | D.②③④ |
下表是我国人口流动统计表,表中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
流动农民工总数 |
| 1985~1990年 |
2118万 |
| 1992~2000年 |
12900万 |
| 2008年 |
14041万 |
A.改革开放深入发展
B. 城市化进程加快
C.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
D.沿海经济开放区开辟
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的发展,1953年后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材料中广告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经济困难,物资匮乏 | B.企业热衷直销 |
| C.三大改造,政府取缔 | D.国家实行计划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