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技术专题]
研究发现,转基因抗虫植物能杀死昆虫的原理是该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被昆虫食用后,在消化道中被蛋白酶水解后产生具有毒性的活性肽,与昆虫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使渗透压失衡,导致昆虫死亡。下图表示利用细菌中抗虫基因获取抗虫玉米的部分过程。其中①—⑧表示操作流程,a、b表示分子,c—e表示培养过程,其中d过程表示细菌与玉米细胞混合培养。(括号内填编号,横线上填字母或文字)
(1)在图示的过程中,涉及到的生物技术包括______、______。
(2)在图示过程中,需要用到限制酶的是流程 [ ];导入目的基因的步骤是流程[ ]。
(3)在流程⑤中,细菌不断分裂产生更多细菌,该步骤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
(4)在图示过程中,涉及脱分化和再分化的是流程[ ],脱分化和再分化培养基的本质差异是_________。
(5)从细胞、个体水平判断该基因工程成功的依据分别是 ___、 ____ 。
(6) 结合题意,分析美国批准种植该转基因抗虫玉米的生物学原理:____________。
某实验小组进行探究实验,目的是探究一定培养条件下某种恒定容积的液体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环境容纳量(值)。设计了实验方案,并分别进行实验。
酵母菌群体生长状况可用660 nm光吸收量来表示,培养液中菌体越多(不考虑死亡个体),光吸收量越高,光吸收量和酵母菌干重之间的关系如下图一所示。为了探究恒定容积液体培养液中酵母菌的K值,某小组在一个装有0.5 L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进行了酵母菌的培养实验,并每隔4小时用特定仪器测量一次,实验结果如下图二所示。
图一图二
结合图一和图二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培养时间达24小时,酵母菌干重为 ▲g/L。此恒定容积液体培养基中酵母菌的K值最接近 ▲g/L。预测培养至 ▲h之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将逐渐减少,判断的依据是 ▲。为使实验方案更科学严密、数据更准确,还应作怎样的完善? ▲
土壤农杆菌是一种能引起双子叶植物产生冠瘿瘤的土壤细菌,它带有一个大的质粒叫Ti质粒(含冠瘿瘤基因),它携带细菌DNA向宿主植物基因组转化所需信息的重要片段,只有T—DNA片段才转入植物细胞的基因组。结构及转化过程如图所示,回答相关问题:
(1)若用Ti质粒作为抗旱基因的载体,为了使某种植物具有抗旱性状而又不引起植物产生冠瘿瘤,需对Ti质粒进行修饰,即 ▲,将抗旱基因转移至Ti质粒的 ▲中,且要保证复制起始位点和
▲不被破坏。然后在一定条件下将外植体在含有 ▲的土壤农杆菌的稀释培养基上培养,使得抗旱基因转入植物细胞并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
(2)将上述外植体置于一个含有某种抗生素的合适培养基中进行筛选,发生转化的外植体通过 ▲形成愈伤组织,再通过 ▲产生不定芽和体细胞胚再长出整个植物。
(3)基因转化是否成功应对转基因植物进行鉴定,如果培育成的植株能适应干旱环境,还应进行 ▲水平鉴定,以确定该变异能否遗传给后代。为获得纯合的转基因植株,还需要对转基因植株进行严格的 ▲。
292929喷瓜的性别类型由aD、a+、ad三种
基因决定,请根据有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aD、a+、ad三种基因的关系如图1所示,由该图可知基因突变具
有 ▲的特点,这三种基因在结构上的本质区别在于 ▲。
(2)喷瓜的性别类型与基因型关系如下表所示,请回答:
性别类型 |
基因型 |
雄性植株 |
aDa+、aDad |
两性植株(雌雄同株) |
a+a+、a+ad |
雌性植株 |
adad |
①由表中信息可知喷瓜是 ▲倍体植物;且只要存在 ▲基因,个体就表现为雄性植株。
②自然界没有雄性纯合植株的原因是 ▲。
③某雄性植株与雌性植株杂交,后代中雄性植株:两性雌株=1:1,则亲代雄性植株的基因型为 ▲。
④请设计一个操作最简便的实验,以确定某两性植株的基因型,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
下图甲是某雌性哺乳动物细胞生活周期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图,乙图为另一雌性动物细胞分裂某时期的模式图。请回答:
甲乙
(1)甲图中C~D与P~Q的细胞中遗传物质 ▲(相同、不同)。乙图所示细胞的时期可以甲图中的 ▲(用图中字母表示)过程相对应。
(2)甲图中B~C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是由于 ▲,H~I过程中染色单体数目为 ▲条。
(3)甲图中进行K~M过程的场所是 ▲。
(4)已知乙图中基因A位于1上,基因b位于2上,则该细胞产生Ab子细胞的几率是 ▲。
(5)根据乙图,画出与之对应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示意图。
1937年,植物生理学家希尔发现,将叶绿体分离后置于试管中,假若在试管中加入适当的“氢受体”,如二氯酚吲哚酚(简称DCPIP),那么照光后便会使水分解并放出氧气,这个反应被称为“希尔反应”。反应的过程如下W#W$W%.K**S*&5^U(注:DCPIP是一种可以接受氢的化合物,在氧化态时是蓝色,在还原态时是无色)。
|
加入试剂 |
处理方法 |
|
试管1 |
①1% DCPIP 0.5ml②叶绿体悬浮液5ml |
光照 |
试管2 |
▲ |
▲ |
试管3 |
▲ |
▲ |
第三步:一段时间后,各试管用离心机离心5分钟。
(2)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相应的结论:
①观察结果:离心后试管1、试管2、试管3内上层清液的颜色依次是: ▲ 。
②实验结论:光合作用的条件是 ▲ 。
(3)实验分析与思考:配置叶绿体悬浮液时加入0.5mol/L蔗糖溶液的目的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