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节选的文字,完成18-21题。(8分,每小题2分)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②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③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④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⑤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⑥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⑦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⑧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对第①段文字中加点字词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公开”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原意让人们知道的见不得人的事。
B.“总”既然写出了自我炫耀者的洋洋自得,又写出自夸时的底气不足。
C.“只”字刻画出的是一副真挚、虔诚、执著、谦卑的形象。
D.“一味”表现的是深陷其中,愚昧成习;沉迷其中不愿自拔,顽固不化。

①—④自然段批驳的方式是(     ) 

A.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 B.通过驳论据驳论点
C.间接反驳 D.直接驳论点

下面对选段①-⑤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的“事实”反复出现,起了强调作用,也可见作者关注着社会现实。
B.第③段首句中加点的“新生路”指的是“相信自己”。
C.第⑤段过渡,“然而”领起一句,使全文从前面的间接批驳转向直接批驳。
D.第⑤—⑧段论证的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了仿拟的修辞方法,如仿照“自欺力”造出“自信力”“他信力”,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B.⑧段中加点词“脂粉”“脊梁”都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状元宰相”则是借代。
C.“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一句批驳了敌论证以偏概全的毛病。
D.本文标题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采用问句的形式,把要谈的对象和事件直接呈现在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树祖

贾梦玮

我喜欢看树,特别是古树。每一次与古树相见,我总觉得是受了上天的眷顾与恩惠,否则千载悠悠、芸芸众生,凭什么我们就能相见。那些古树,几百年,上千年地活在世上,那要经历多少、怎样的时光?与古树对视,树当然不会改变,但看得久了,看树的人不由自主地有了变化,把自己看成了一棵树。

树不再是"他",而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你"。

甘肃平凉多山,多树。平凉的树,都富生气,而且活泼可爱,那是因为他们的老祖仍健在。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树们因此都是孩子:在老祖慈爱的目光下,他们都有小儿女的姿态。

我们特地去甘肃平凉拜望被称为"华夏古槐王"的树祖。黄昏时分,我们登上半山腰,慕然、蓦然见到他--只能是他,那是祖、是王!虽然他头上没有皇冠,但那巨大的树冠一下震撼了我--皇冠是人为戴在头上,而树冠再壮观,也是从自己的身体里长出来的。品种是国槐,主干胸围十米多,七八个成人才能合围,树冠东西、南北宽都将近四十米,占地面积近两亩。有八大主枝,相互交缠,基围最小的也有三米,最大的近五米。躯杆上还寄生着杨树、花椒、五倍子等树种以及小麦、玉米等多种植物。都是"啃老族"。

据专家考证,他的年龄是三千二百岁。三千二百年前,那还是商周,不知秦汉,无论魏晋,更不要说唐宋元明清了,如今的我们要花好大的劲儿、用多种参照系才能想象他的"老"。关键是,他仍健康,枝枝叶叶沛然有生气。绕树三匝,因为他年事特别高,我心中凛然;因为他老,我又有在他跟前撒欢耍赖的冲动。我们都是树祖膝下的孩子。

当地朋友在树祖跟前放了桌子、板凳,摆上了水果、瓜子、茶水,我们坐着看树。树祖已经成为独特的具体,有他的前世今生,成了相对于我的"你"。树也有自我意识吧,那样,我也可以妄想成为树祖的"你",我和你!我用眼睛听你,用耳朵看你,并用"心"转换意念,揣摩你。

想当年,不知是何人栽下了你,或者只是一只鸟遗落了一颗种子、无心长成了你?三千多年来,你经历了太多的朝代更迭,多少风雨、彩虹,那都不算什么。多少暴风、雷电、地震、山火、虫害,你是怎么活下来的?此处在半山腰,古代应该人迹罕至,人为破坏不易。雷电因旁有山峰,击中你的机会减少;扎根处在宽阔的平地,地震不能把你震塌。人心险恶,我们怎么想那恶、那险都不为过,你是如何逃过无数劫难,那些险恶心思因为什么未能落实?"高坡平顶上,尽是采樵翁。人人尽怀刀斧意,不见山花映水红",你是怎样幸运地一次次躲过了刀斧之灾? 根仍在汲取,叶仍在吐纳,空气和土壤一定是永不停歇地和你进行着交流互动。"南方水阔,北地风多",一年又一年风的嘶吼,都未能拿你奈何。

我就这样看着你,珍惜与你相处的短暂时光,虽然我根本没有资格跟你讨论"时光"。四周山峦逶迤,树木葱茏,山风来过,树声哼吼,贯通肺腑。懂树的朋友说,这里一定有充足的地下水源,你四处探路的根须早已与地下水源接通,至少三千多年来从未枯竭。

古树从来不是孤独的,你一定不是单个的存在。这里的树活得长,有风气、有遗传。在离古槐王直线距离不到两公里的地方还有一棵年龄相仿的国槐。大概是在历史上受了雷击,那棵树只有半个身子还活着,活着的半个身子倒也是生机盎然。我想,千百年来,你和这位"半身不遂"的兄弟,一定有着独特的信息系统,天上、地下,想必一直互通着信息。天上有风信、地下有根须的脉冲,你们并不寂寞。

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三千二百年,这样的情形似乎以后也不会改变。想象你们的未来,我有担忧,居然也有信心。

(摘自《新华文摘》2021年第2期,有删改)

(1)阅读全文,概括"树祖"的特征。

(2)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文章中对"树祖"的称谓先用"他"后来用"你",简要分析原因。

(4)"树祖"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也有丰富的精神内涵,结合全文,探究"树祖"的象征意义。

揭开天问一号火星环绕器神秘面纱

邱晨辉

伴随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被火星引力捕获,其环绕器结构也揭开了神秘面纱。天问一号探测器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其中,环绕器具备三大功能:飞行器、通信和探测。

为了克服地球的强大引力、奔向火星,天问一号探测器总重量不能超过5000千克,但为了到达遥远的火星,它又至少需要携带2500千克的推进剂,除去着陆巡视器占去的1300千克重量份额,环绕器自身干重被严格限制在1200千克以内。

环绕器的1200千克包含结构和其他各种设备的重量,还要兼顾2.5米可展开驱动天线、太阳电池阵、高分辨率相机等多种大体积设备的安装要求。如何在重量有限的情况下实现高效的承载和设备安装,成为了环绕器结构团队面前的一只"拦路虎"。

对于航天器来说,质心越低、重量越轻,发射成本就越小,探测器多1克的重量,付出的发射成本将远超1克黄金。为了继续"减重",环绕器结构团队还把目光投向重量最大的结构核心部件--中心承力筒,并创新采用了"全复合材料主承力结构",在材料上下功夫,使得环绕器在苛刻限重的条件下实现高效承载。

天问一号探测器飞近火星的过程中,如何靠自己找到火星?

天问一号探测器上配置的光学导航敏感器,可以利用拍摄的恒星与火星图像,精确计算出自身的飞行姿态、位置与速度,实现相对火星的自主导航。

综合电子分系统被称为天问一号环绕器的"最强大脑",负责环绕器全部信息的管控。

在天问一号环绕器对火星进行探测的过程中,环绕器上的各科学仪器都会产生大量的科学数据,这些数据必须要发回地面,再由科学家们进行研究。此外,环绕器上的光学导航敏感器和红外导航敏感器数据,也需要发送回地面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综合电子分系统负责对这些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储存,并在合适的时机传输回地球。

通常情况下,环绕地球运行的卫星都是由地面控制中心根据卫星的实时状态和任务要求进行控制的。但与地球卫星不同,火星环绕器由于器地距离远,通信时间延迟长,往往来不及依靠地面指令对探测器进行实时处理。此外,深空探测器与地面站通信存在独特的"日凌"现象,即当探测器、地球和太阳位置处于同一直线时,太阳辐射会干扰地火之间的射频信号传输,导致通信中断。因此,"日凌"期间,环绕器必须"自己照顾好自己"。

针对这些情况,环绕器综合电子分系统的研制团队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攻关,设计了深空探测长时间无上行指令自主管理机制、整器断电再恢复功能等,让环绕器在必要时能"自己照顾好自己",实现了环绕器在轨自主运行大于60天的能力。

2021年2月12日,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天问一号抵达火星轨道过程中的影像。实施此次拍摄任务的工程测量分系统,就是火星捕获大片背后的"摄影师"。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天问一号环绕器"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天问一号环绕器包含结构和其他各种设备的重量不能超过1200千克,还要兼顾多种大体积设备的安装要求。

B.天问一号环绕器重量最大的结构核心部件--中心承力筒采用结构方面的创新技术,从而实现了高效承载。

C.环绕器上的综合电子分系统直接将各种科学仪器产生的大量科学数据发回地面,再由科学家们进行研究。

D.与地球卫星不同,由于器地距离远、通信时间延迟长,火星环绕器不依靠地面指令对探测器进行实时处理。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问一号探测器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具备飞行、通信和探测三大功能。

B.天问一号探测器要想到达遥远的火星,就必须携带不少于2500千克的推进剂。

C.天问一号探测器利用光学导航敏感器拍摄火星图像,实现宇宙深空的自主导航。

D."日凌"现象是指探测器、地球处于太阳同一侧时,太阳辐射干扰导致通信中断。

(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科普文章通过对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介绍,让我们了解中国深空探测的伟大成就。

B.文章主要介绍了天问一号探测器中环绕器的结构,还介绍了火星环器的部分工作原理。

C.文章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除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外,还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D.本文的语言严谨通俗,科学规范,既运用大量科学专用术语,也有许多形象的生活语言。

又见鹭鸶

①那是春天的一个傍晚,我沿着水边的沙滩漫不经心地悠步。水草已经蓬勃起来,河川一片盎然生机。在桌椅间窝蜷了一天的四肢和绷紧的神经,渐渐舒展开来。

②绕过一道防洪坝,我突然瞅见了鹭鸶,两只,当下竟不敢再挪动一步,生怕冲撞了它、惊飞了它。我蹑手蹑脚地在沙地上坐下来,压抑着冲到唇边的惊叹:哦!鹭鸶又飞回来了!

③在顺流而下大约三十米处,河水朝南拐了个大弯,便拐出一大片生动的绿洲。两只雪白的鹭鸶就在那个弯头上踯躅,在那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草中悠然漫步;曲线优美到无与伦比的脖颈迅捷地探入水中,倏忽又在草丛里扬起头来;两只峭拔的长腿淹没在水里,举趾移步闲适优雅……

④不见鹭鸶,少说也有二十多年了。小时候在河边割草,鹭鸶就在头前或身后的浅水里,有时竟在草笼旁边停立;上学和放学涉过河水时,鹭鸶在头顶翩翩飞翔,我曾妄想把一只鸽哨戴到它的尾毛上;大了时给稻田放水,鹭鸶又在田块上悠然踱步,丝毫不戒备我手中的铁锹……与我相依相伴、永远鲜活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

⑤至今我也搞不清鹭鸶突然绝迹的因由,鸟类神秘的生活习性令人难以揣摩。许是水流逐年衰枯稻田消失绿地锐减,这鸟儿瞧不上越来越僵硬的小河川道了?许是乡民滥施化肥农药污染了流水污浊了空气,鹭鸶感到窒息而逃逸了?许是那些藏在树后的猎手暗施的冷枪,击中了鹭鸶夫妻中的一只,剩下的一只悲怆通逃了?

⑥又见鹭鸶!又见鹭鸶!

⑦落日已尽,红霞隐退。两只鹭鸶悠然腾起,翩然闪动着洁白的翅膀逐渐升高,朝北岸葱茏的村庄飞去了。我猛然想起,以前我所在村庄临河的一片白杨林里,枝枝杈杈间竟有二十多个鹭鸶搭筑的窝巢,乡民们都引以为荣。一只刚刚生出羽毛的雏儿掉在地上,竟然惊动了整个村庄的男女老少,大家商议着推选一位爬树利落的姑娘把它送回窝里。鹭鸶和人类同居一处无疑是一种天然和谐,是鸟类对人类善良天性的信赖。现在,这两只鹭鸶飞到北岸的哪个村庄里去了呢?在谁家门前或屋后的树上筑巢育雏呢?

⑧从此,天天傍晚我都到河湾里来,等待鹭鸶。连续五六天,不见踪影,我才发现没有鹭鸶的小河黯然失色。我感觉自己是在重演"守株待兔"的故事,然而还是忍不住要来。 鹭鸶的倩影太富有魅力了,那端庄的姿容透着一种自然,一种优雅;它起飞时悠然翩然,落水时也悠然翩然,看不出得意时的张扬恣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气急败坏;即使在水里啄食小虫小虾青叶草芽,也不似鸡们鸭们雀们饿不及待的贪婪相。二三十年不见鹭鸶,我早已不存再见的奢望,一见便不能罢休。

⑨我随之改守候为寻找,隔天顺流而下,隔天又溯流而上,竟是一周的寻寻觅觅而终不得见。我又决定改变寻找的时间,在晨曦中沿着河水朝上走。大约走出五里路程,河川骤然开阔起来,河对岸有一大片齐肩高的芦苇,那两只鹭鸶正在悠然漫步,刚出山顶的霞光把白色的羽毛染成霓虹。

⑩哦!鹭鸶还在这小河川里。

⑪哦!鹭鸶对人类的信赖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

⑫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着那一对圣物。此刻,心头便涌出这样的诗句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作者:陈忠实选文有删改)

(1)请根据提示,把选文行文脉络图补充完整。

(2)请结合选文内容,分别简析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词语所表达的情感。

①我突然瞅见了鹭鸶,两只,当下竟不敢再挪动一步,生怕冲撞了它、惊飞了它。

②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着那一对圣物。

(3)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第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4)请简要分析第⑧段画线句子寄寓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5)选文第⑪段说"鹭鸶对人类的信赖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请根据选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冠"之礼法知多少

①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含有"冠"的词语,比如"衣冠楚楚""怒发冲冠""桂冠""夺冠"等。在古代,"冠"是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如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冠"的习俗,便不难发现,"冠"总与礼法制度有关联。

②《礼记》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即指古时男子到二十岁要举行冠礼。周代的"冠礼",是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空庙里主持的成年礼,仪式上还要请来宾为他取"字"。行礼时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布冠(用黑麻布做的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biàn)(用白鹿皮做的冠),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赤黑色的平顶冠),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古代少年男子一经加冠,社会和家庭就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

③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释名》中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士人指的是贵族,庶人指的是百姓。《晋语》云:"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可见,贵族非常看重他们的"冠","冠"成为贵族的常服,也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 据《左传》记述,卫国内乱,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他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停下战斗来"结缨",结果被对方杀死。

④古人凡遇重要场合必须戴冠,否则就是违礼。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接见臣属有时不拘戴冠之礼,但碰到耿直而敢于进谏的都尉汲黯却不敢随随便便。有一次,武帝接见臣下时没有戴冠,恰逢汲黯入宫奏事,武帝便急忙躲进帐中不敢见他。可见,"冠"具有庄严正大的意义,即使是帝王也不可随意亵渎。

⑤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戴不同的"冠"。"冠"有正名分、别次序的礼法制约功用。《周礼》中记载,从君王到大夫,随着爵位、官职的由高到低,冠上的丝带、玉饰和彩饰也渐次递减,从而形成形制上的差异。人们只能选择与自己身份相符的"冠"来佩戴,如果违反了这种礼制,便是僭越,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据《左传》记载,子臧因为戴了不合身份的"鹬冠",终被诱杀。

⑥戴什么样的"冠"还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定规,如田猎或征伐戴"皮弁",祭祀戴"爵弁"等等。这些做法形成惯制,又成为一种带有强制性质的法规。据《左传》记载,卫献公召见臣子孙文子、宁惠子,两人穿戴整齐应召前来,卫献公却跑到园囿里去射大雁,迟迟不见他们。孙、宁两人去找献公,献公没有按照礼法摘去打猎戴的皮弁就同他们说起话来,结果两人大怒,进而谋反。

⑦综上所说,可知古人关于"冠"的礼法制度有相当复杂的内容:戴不戴"冠"以及戴什么样的"冠",与人的年岁、身份,以及所处场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直观上表现为人们戴冠所需遵循的种种礼法,而深层含义则定以"冠"作为礼制的象征,用来节制人们的言行举止。

(作者:曹保顺选文有删改)

(1)选文②~⑥段从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古代贵族男子方能戴冠、重要场合必须戴冠、A    、B    五方面依次介绍了古人要遵循的"冠"之礼法。(要求:依据选文内容填空.每空不多于10个字)

(2)请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冠"是古代礼制的一种象征,古人戴冠要遵循相关的礼法,一旦戴上"冠",人们的言行举止就会受到约束。

B.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加冠时先戴赤黑色的平顶冠,再戴用白鹿皮做的冠,最后戴用黑麻布做的冠。

C.选文中第③段"'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一句中的"一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本文在结构上采用总分总形式,并使用大量文献资料作为佐证,客观地介绍了"冠"之礼法的相关知识。

(3)选文第③段画线句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请联系选文内容,探究下面的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材料一】古代行冠礼时的祝辞:"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大意是:在吉日里,给你加"冠"。望你抛弃少儿的玩性,追求美好的品德。

【材料二】终军是西汉人,他在弱冠之年(古代男子行冠礼时,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向汉武帝主动请缨,愿擒缚南越王而归,平定南方边境。

【材料三】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说:"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扫烟囱的孩子

昨天晚上我到附近的女子学校去,因为我的姐姐西尔维亚的老师想看看"帕多瓦的爱国少年"这个故事。这个学校一共有七百多个女生。我去的时候,正好碰上她们放学,一个个兴高采烈的,因为明天是大家祈盼的节日,学校会放假。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将令我终生难忘的事。

就在学校的对面,街的另一边,一个扫烟囱的孩子正在哭。他的身材很瘦小,整个脸都被烟熏黑了,肩上挎着一个包,手里拿着一柄刮刀。他一个手臂靠在墙上,他的头紧贴在手臂上,他正在放声哭泣。有两个三年级的女生走了上去,对他说:"发生了什么事?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呢?"他不答话,只是一个劲儿地哭。

"你到底怎么了?"女孩子们问。他这才抬起头。原来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他抽抽噎噎地对她们说,他今天给几家人家扫烟囱,赚了三十个小钱,放在口袋里。但是口袋里有一个破洞,这样,不知不觉地,三十个小钱都从破洞里漏掉了。他边说边给大家看他口袋里的破洞。没有钱,他是不敢回家见他的主人的。

"主人一定会打我的。"他一边哭泣,一边又把头埋在了手臂上,一副绝望的表情。女孩子们全都望着他,满脸的严肃。就在这个时候,又有几个女学生走了过来。她们中有的年龄大些,有的还很小;其中有穷苦人家的孩子,也有阔小姐。她们的右臂下都夹着书包。其中有一个稍年长的,帽子上插了一根蓝色的羽毛。只见她从口袋里掏出两枚小钱来,说:

"我身边只有这两个小钱了,我们凑一下吧。"

"我身上也有两个小钱,"另一个穿红色衣服的女孩子说。

"但是你不要着急,我们一定能够给你凑够三十个的!"于是她们开始喊另外一些女生的名字:"阿马利娅!路易吉娅!安尼娜!你们身边有小钱吗?""谁还有一个小钱啊?"另一个女生问。

"钱在这里!"不少女孩子的身边都有几个小钱,那是父母们给她们买花和作业本的。有几个小女孩还拿出了身上仅有的几个分币。那个帽子上插了蓝羽毛的女孩子把所有的钱都收集起来,一五一十地数起来:

"八个,十个,十五个!"但是,还不够。就在这时,一个看起来像小老师的大女生。她拿出了价值半个里拉的一个银币。大家都欢呼起来。这样,就只缺五个小钱了。

"五年级的女生来了,她们一定有的!"一个女孩说。一些五年级的女生走了过来,钱币聚集得更多了。不知不觉中,男孩身边聚集的女孩子越来越多。她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头上插着各色的羽毛,鬈发上系着鲜艳的绸带,把那个可怜的扫烟囱的男孩围在中央。 那情景真是美丽极了。三十个小钱早就凑够了,可是女孩们还在把钱往小男孩这边塞。就连那些最小的女生们也想贡献一点什么东西。没有钱,她们就披开人群给他送来一小束、一小束的鲜花。

突然,学校的女看门人来了。她冲着她们嚷道:"校长来啦!"女孩们听了,惊慌失措,一下子向四面跑开了,就像是一群麻雀一样。这下,只留下那个扫烟囱的男孩儿站在马路的中央,他高兴地擦着眼泪,手里攥着满满的一捧钱。他的上衣纽扣里、口袋上、帽子上都插满了一小束、一小束的鲜花,有一些落了下来,散落在他的脚边。

(选自亚米契斯《爱的教育》,有删改)

(1)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分析"他高兴地擦着眼泪,手里攥着满满的一捧钱"中"攥"字的含义。

②结合文章内容,对文中画线句子"那情景真是美丽极了"作简要赏析。

(2)文中两次写到帽子上插蓝色羽毛的女孩,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这个人物形象。

(3)这篇小说在叙事上有什么特点?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