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艺新视界:虚构具有超凡脱俗的魔力
“乾隆皇帝上朝之前,掏出手机拨了几个电话”“一条眼镜蛇拖着公共汽车经过十字路口”——读到这些陈述的时候,多数人的常识无法认同。诚然,从科学研究报告、社会调查问卷到商品广告,内容真实是共同遵从的基本规约。迄今为止,只有文学获得特许,文学的虚构可以免遭法律或者道德的谴责,这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文化约定。文学拥有何种特殊的意义,以至于可以享受如此特殊的待遇?
文学的虚构具有超凡脱俗的魔力。庸常的生活波澜不惊,虚构让人们从陈陈相因的琐碎事务中浮出头来呼吸到神奇的气息。
生动、传奇,我相信这就是文学虚构的开始。鲁迅曾经解释过他如何虚构小说中的人物:这些人物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鲁迅打趣地说,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相对于日常所见的各色人等,这个“拼凑”起来的人物,其性格特征的强烈程度往往超过了通常的平均值。另一些作家或许热衷于虚构悲欢离合、恩怨情仇的情节,由于这些强烈的性格,作家虚构的戏剧性冲突往往比日常生活更为集中、激烈、扣人心弦。大多数纪实的素材无法制造如此完整的美学效果。始于生动、传奇,继而悲欢交加,终于某种形而上的沉思,这常常是虚构为文学完成的三部曲。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
不论是小说、戏剧之中的理想人物还是诗词之中的良辰美景,作家、诗人的虚构无不寄寓了自己的内心向往。从武侠小说的快意恩仇模式、才子佳人或者灰姑娘加白马王子模式到新近网络文学中时髦的“穿越”“玄幻”小说,虚构的意义几乎就是为种种白日梦造就种种外显的形式。欲望带动的虚构是许多通俗性娱乐作品的内在构成。但是,深刻的文学虚构必须拥有娱乐之外的丰富涵义。很大程度上,虚构的文学要遵循规律和细节“真实”,要与生活保持密切联系。换言之,文学不能因虚构而破坏了“可然律”和“必然律”意义上的“真实感”。
“科幻”文学诸如《黑客帝国》《阿凡达》《盗梦空间》等,它的虚构效果令人吃惊。读者对于它们的兴趣之所以超过各种单纯的科学研究假说,人间气息的存在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真实既孕育了虚构,又制约了虚构。文学之所以可能拯救虚构,恰恰因为出现了更为深刻的真实认知。
(摘自2014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下列对“文学的虚构”的阐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只有文学才特许虚构,文学的虚构可以免遭法律抑或道德的谴责,这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约定。
B.作家在小说、戏剧中所虚构的理想人物或者诗词歌赋中所展现的良辰美景,都寄寓了自己的内心向往。
C.文学的虚构就是为种种白日梦造就种种外显的形式,如一个卑微的小职员可以想象自己“穿越”至唐朝,变身公主。
D.文学的虚构可以上天入地,无拘无束,但它不能破坏“可然律”和“必然律”意义上的“真实感”。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一个作家可以放纵自己的想象,虚构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虚构一段趣味横生的遭遇,虚构一片清风徐来或暗香浮动的诗意,如此等等。
B.文学的虚构能让人从琐碎的事务中浮出头来呼吸到神奇的气息,这也是人们愿意暂时放下周边的种种现实事务投入文学阅读的一个原因。
C.文学虚构的性格特征,其强烈程度往往超过通常的平均值,虚构的戏剧冲突往往比日常生活更为集中、激烈、扣人心弦,获得了完整的美学效果。
D.那些遨游在天堂、地狱或者第N度空间秘境的文学想象,完全挣脱了常识的限制而开始了任意的飞翔,是违背常识的文学虚构。

结合本文内容,概括文学的虚构具有的特点。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辩论总结陈词
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大家好。纵观整场辩论,对方辩友犯了如下三个错误。
首先,对方辩友今天的逻辑就是一句话,大学生是不成熟的,所以大学生犯了错,不是大学生的不对,是生理规律让大学生成熟得太晚,是社会让大学生太幼稚,社会和网络创造了一个错误的环境。那我就不明白了,到底是大学生去适应环境,适应一个善恶并存的社会环境,网络环境,还是让社会来适应人。当地球的环境变换时,有的生物主动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性,成功地生存下来,有的生物却不然,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是说环境是不会因为人而改变,只能由人来积极适应环境。在当今社会,网络的使用是大势所趋,面对这样的环境,大学生只能培养自己抗拒诱惑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分辨力,在纷繁的信息中把握自己。应对新时代的挑战,而不是逃避。网络之于大学生与网络对于任何群体一样,有利,有弊。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高素质群体,不是更应该有能力充分利用好网络中积极的因素,利用好网络无与伦比的信息量,利用好网络这个开放的展示自我的空间吗?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偏要行。有益的东西不学,还要以大学生涉世未深来为自己的行为开脱。对方辩友,网络本身对人是利大于弊的,对大学生依然是利大于弊的。
其次,对方辩友认为上网会浪费时间,那么首先,是不是除了学习以外的事都是浪费时间呢?显然,一定范围内的休息,听听音乐,看看电影,聊聊天,都是必要的。而过度的上网,沉迷于网络,这些又是网络的错吗,关掉网络不就好了?换句话说,这种浪费时间的行为与网络有没有必然联系,是不是没有网络他们就可以把全身心都投入到学习中呢?显然不是,网络前有游戏机,网络时代中还可以打球,逛街,聊天。是什么在浪费我们的时间,是一颗躁动不安和空虚的心。校园需要宁静,但破坏宁静的并不是网络。
第三,对方辩友认为网络会让大学生沉溺于虚拟空间,影响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可是有的同学利用网络与从前的同学保持联系,与世界各地的朋友交流,有的同学却玩起了网恋,这个差距在哪里,依然是使用网络的人哪。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学习压力生活压力都很大,面对残酷的社会,我们需要一片净土让我们暂时远离尘嚣,我们需要倾诉和休息。面对这样的事实,对方辩友不帮助大学生减轻压力,调节身心,保障大学生心理建康,而是连网络,这个我们仅有的家园都要受限制,对方辩友,您看到的只是网络交往失败的例子,还有那么多人得益于网络的解脱而重新回到阳光的生活中,您怎么看不到呢?对方辩友不断的举出不幸的例子,耸人听闻。殊不知,那正是因为成功的例子太多,就在我们身边,媒体才没有追踪呀。
网络和许许多多的科技发明一样,是双刃剑。但是,看主流,看网络对大多数大学生,对大学生主流的影响,利大于弊。对待网络,我们不用恐惧,因为只要我们自己心中有一把尺子,有一扇门,有一个信念,网络必然会像其他工具一样为我所用,成为我们新的舞台。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吧,我们新时代的大学生有信心,也有能力驾驭好网络,利用好网络,成为中国信息时代的弄潮儿。
附录:
跟帖一(伯爵):网络的双刃剑在于使用者的能力,若是有能力,就可以很好的控制这把剑。就像有人用刀杀人,那到底是刀的错还是杀人者的错呢?网络也是一样,它只是没有思想的工具而已,主要错误在于使用者,网络只是为这种错误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在辩论赛中,我是正方,所以我的观点是网络的利大于弊。
跟帖二:不对,整篇稿中都有一个明显的逻辑错误,就是网络工具论,本来网络作为一个工具来说是无所谓好坏的,但是,楼主的稿件中的工具论只是把网络的弊说成是使用者的弊,就不成为网络的弊。换句话说,就是网络是没有弊的,然而在接下来的论述中,又说在合理和正确的情况下使用的网络就有带来利,同样是使用者本身的性质,却突然就变成了网络的利,所以,就得到了你方的观点。
在此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这样的比较是没有公平的比较平台的,同样是使用者使用网络中的利和弊,利就是网络的,而弊就成了使用者的了。这样其实是不是在质疑这个题目呢。按照这篇论来说,题目是不是应该改称“网络对大学生是否有弊”呢?
所以,这片论中有明显的逻辑漏洞。还希望楼主能正面论证一下
请根据上述辩论总结陈词进行推论,写出对方的论点及理由:
                                      
从辩论的总结陈词中,辩论者认为网络对学生来说有哪些益处?
                                    
辩论总结陈词最后一段中提到的“双刃剑”和“暴风雨”分别比喻什么?
                                    
请针对辩论总结陈词中辩者的理由提出三点反驳意见和理由
                                    

课内名篇阅读
100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们就是在他的雕像前集会。这一庄严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它的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
然而100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100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100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100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
就某种意义而言,今天我们是为了要求兑现诺言而汇集到我们国家的首都来的。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起草《宪法》和《独立宣言》气壮山河的词句时,曾向每一个美国人许下了诺言,他们承诺给予所有的人以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就有色公民而论,美国显然没有实践她的诺言。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我们不相信,在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之库里已没有足够的储备。因此今天我们要求将支票兑现——这张支票将给予我们宝贵的自由和正义的保障。
“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一句中“骇人听闻的情况”指什么?试根据有关内容作概括。
                                      
说说下列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1)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
                                    
(2)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特殊的生日礼物
[美]罗伯特·莫伦
妈妈来到波洛的床前,微笑着说:“孩子,我想去趟雷利家,去把他们家的收音机借来听听,你说好吗?”
波洛下意识地摸了摸睡衣口袋里的一封信,拉住妈妈的手,说:“不,您别去了。妈妈,您已经很累了。”
妈妈从床边站起来,说:“今天电台里有一档令你吃惊的节目。我很快就会回来的。”她微笑着解下身上的围裙放在一边,走出屋子,走进风雪之中。波洛看到妈妈瘦弱的背影消失在雪白的世界里,忽然觉得喉咙好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他低下头掏出口袋里的那封信。
这是邮递员白天送来的,那时妈妈不在家。他认出是妈妈写给市广播电台的,急忙读下去——
先生们:
本月26日是我儿子波洛11岁的生日,我知道在每天晚上8:30的“快乐家庭”节目里,你们会念出生在这天的人的名单和祝福词。因此我想请你们帮助我,能否在我儿子生日那天在广播里念他的名字,并为他的生日祝福?
他病在床上已经10个月了,但他从不抱怨,坚持学习学校里的课程。我希望你们能在广播里这样说:泽西市的波洛·哈特同学,今天是你的11岁生日。祝贺你,波洛,因为你是一个勇敢而乐观的孩子,应该有好运气。祝你生日快乐!
信纸的顶端是电台的答复:
我们很遗憾地通知您,“快乐家庭”节目中的“生日祝贺”拟于本月25日取消。对不起。
正在这时,波洛看见妈妈挎着一只收音机朝家里走来,她走得很慢,雪花落满了全身。妈妈走进屋子,把收音机放在桌上。“还有20分钟节目就要开始了。”妈妈说着打开了收音机。于是,屋子里飘满了温馨的音乐。音乐一停,“快乐家庭”节目就要开始了。
“妈妈。”波洛轻轻地叫了一声。
“怎么了,孩子?”
“哦,没什么,妈妈,您休息吧。”波洛咬了咬嘴唇。
音乐终于停了,波洛的表情有点紧张。
“现在是‘快乐家庭’节目时间,请父亲、母亲和孩子们注意了……”收音机里传来了电台播音员醇厚的男中音。
波洛屏住了呼吸,妈妈的手正紧握着他的手。
“首先,”播音员说,“我们广播一项启事。本来我们打算取消‘生日祝贺’节目……
哦,计划变了!可是妈妈的信怎么给退回来了呢?除非他们改变计划之前就把信退回来了,或许他们已经把我的名字记下来了吧。
“今天过生日的有:马丁·泰特、查瑞斯太太、史密斯先生……”
但应该还有更多的名字,至少还有一个名字没念呀!波洛的身子有些颤抖。直到节目全部结束了,波洛始终没有听到播音员念自己的名字。
波洛的眼泪流出来了,他慢慢地回过头去看妈妈,忙碌了一天,妈妈早已睡着了,睡梦中,她的脸上还带着微笑。
波洛擦干眼泪,摇了摇妈妈,大声说:“听见了吗?妈妈,您听见他们说什么了吗?”“天哪,我怎么睡着了!”妈妈醒来了,“什么,孩子,他们说了些什么?”
“他们说今天是我的生日,说我是勇敢而乐观的孩子,并祝我生日快乐!哦!我多么高兴呀,妈妈!……”波洛把头埋进妈妈怀里。妈妈微笑着,眼睛里闪耀着爱怜和自豪的光芒。
波洛也含着眼泪笑了。他觉得自己收到了一份足以珍藏一生的生日礼物。
(选文有改动)
文中“波洛下意识地摸了摸睡衣口袋里的一封信”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品味“‘妈妈。’波洛轻轻地叫了一声”这句话,揣摩此时波洛的心理。

波洛是个怎样的孩子?请作简要的分析。

文章的结尾说波洛“觉得自己收到了一份足以珍藏一生的生日礼物”,这份礼物是什么?他为什么这样觉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赢得了诸多关注和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身份、经历等方面的争议。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中国近年来选秀文化发展变化状况的折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新的变化的投影。
“中国好声音”之所以一出现就引发轰动效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不靠选手搞噱头,不靠评委博出位,也不靠庞大阵势的粉丝投票,而是着力于音乐的专业性,力图回到尽可能纯粹的音乐的本质,力图让“好声音”成为唯才是举最重要的砝码。让刘欢、那英这些当代流行歌坛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依据好声音来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进入音乐专业领域深造从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既不同于让年轻人成为粉丝热捧的超级明星,也不同于让普通人在舞台上一展即毕的走过场。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得以成为好的歌唱家、艺术家,让选秀不再是一下子就实现梦想,也不是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和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长期的学习努力,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
今天的“80后”、“90后”处在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而自身的适应和抗压能力相对较弱的矛盾之中。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所在。选秀节目尚未从这一方面加以具体的指点,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中国好声音”中却得到了展现。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对于激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更艰苦地磨练,给他们提供更加积极向上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所标举的脚踏实地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正面和积极的价值观。这里不是梦想止步之处,也不是梦想瞬间实现的地方,而是一个走向梦想实现的起点,一个修业和锻炼的开始。幸福感来自奋斗和梦想的力量,而这一切都在公平和公开的程序中进行,这是节目具有魅力的地方。
但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也值得反思。尤其是几位选手的经历描述引发了一些争议,这其实说明,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也要求电视节目应该有更严格的自律,使得出现在屏幕上的选手更为真实。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胡乱编造情节的状况,因为大家越来越明白,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只有诚信,社会才能向更高处进发。年轻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这其实也给这个优秀的节目一个更为苛刻的要求。只有更加真实,让每一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观众。因为只有真实的人的努力和梦想才有价值,这是对“纯粹”的另一意义指向,也凸显了今天社会的必然要求。
下列关于“中国好声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好声音”的出现赢得了诸多人的关注和好评,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公众的这些争议值得反思,引起争议之处需要改进。
B.“中国好声音”一出现就引发轰动效应,是因为它邀请了刘欢、那英这些当代流行歌坛最有声望的音乐人参与到节目中来。
C.“中国好声音”让年轻人能成为好的歌唱家、艺术家的梦想能够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长期的学习努力,因而赢得了公众。
D.选秀节目对“80后”、“90后”青年一代的焦虑未加具体的指点,“中国好声音”展现了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好声音”一出现就与众不同,它不靠选手搞噱头,不靠评委博出位,不靠庞大阵势的粉丝投票,而是着力于音乐的专业性。
B.“中国好声音”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它所标举的脚踏实地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正面和积极的价值观。
C.“中国好声音“里的选手们一旦凭借舞台上优异的综合表现成为刘欢、那英的学生,就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因此“中国好声音”中几位选手的经历描述因不够真实就引发了一些争议。

划线句中的“纯粹”一词在文章中有哪两个意义指向?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
百年前的李鸿章
王树增
1852年,29岁的李鸿章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名列第二。太平军起义后,李鸿章毫不犹豫地离开了京城,回安徽组织地方武装与太平军作战。
当太平军直逼上海时,无人愿意置身事中,因为此举等于要孤军深入到拥有百万之众的太平军后方。但李鸿章愿意去。这一去便让上海人目瞪口呆,这一去便让他组建的淮军名声鹊起,李鸿章也因此被封为一等肃毅伯爵,戴双眼花翎。
淮军需要武器,1863年李鸿章买下洋人的机器设备,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李鸿章算过一笔帐:一发英国的普通炮弹在市场上卖到30两银子,一万发铜帽子弹要卖到19两银子。他说,大清国凭什么要把白花花的银子给了洋人?
大清中叶以后,朝廷南北货物的调运部分改为海路运输,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招商局轮船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它一直运营到1949年。而当洋人要在中国开设电报业务的时候,李鸿章不允许洋人从香港铺设来的海底电缆上岸。时隔不久,由他支持铺设的中国第一条电报电缆线在大沽口到天津城之间开通。作为大清国唯一出访过工业革命后的欧洲的重臣,李鸿章深知电报业蕴藏着极高的军事和民用价值。由于他的支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座矿务局、第一所电报局、第一所外国语学校、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
李鸿章曾对美国人说,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政府必须邀请欧美资本进入大清国,以建立现代的工业企业,帮助大清国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政府手中。大清国欢迎欧美来华投资,提供资金和技工。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务,要由大清国自己控制。他说:“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在中国还处在男人梳长辫、女人裹小脚的时代,李鸿章的这番话可谓石破天惊。
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的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之战是李鸿章一生遇到的最大的挫折,他的命运也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海军费绌,设备多不完,惟鸿章知之深。朝野皆不习外事,谓日本国小不足平,故全国主战,独鸿章深知其强盛,逆料中国海陆军皆不可恃,故宁忍之诟言和。朝臣争劾鸿章误国,枢臣日责鸿章,乃不得已而备战。”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清廷令李鸿章前去日本议和。李鸿章知道如果采取强硬的立场,只能导致中日战争继续扩大。以大清国实际的军力状况而言,结果只能是中国的东北被全面占领。可如果答应日本人的条件,大清国主权和财产的损失也是巨大的,李鸿章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当带着《马关条约》回国时,李鸿章却成了举国的“公敌”。
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与逼迫下在丧权辱国的《议和大纲》《辛丑条约》上签字。国人即刻指责道:“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一个巨大的帝国屡战屡败,却每一次都要讨伐李鸿章不能维护国家权益。李鸿章吐血了。
一辈子与蛮横的洋人周旋得身心俱憔的李鸿章死前留有遗折一封。他说,大清国如果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的往来,不但可以富强自己,而且因为贸易是双边的,等于也就制约了别人,这样的制约甚至强过武力。持有这样的认识,在百年前的中国可谓凤毛麟角。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正如梁启超所言,国人在对其咒骂痛斥之时,万“不可不深自反也”,万“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梁启超还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选自王树增《1901》,有删改)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李鸿章早年便大有作为,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崭露头角,也因此受到朝廷的嘉奖与器重,被派往安徽组织地方武装镇压太平军。
B.李鸿章购买洋人机器设备并创办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以此维护了国家的经济利益,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大清国的近代化进程。
C.当国人自上而下固步自封做着天朝美梦时,李鸿章就清醒地看到了外国列强的叵测用心,进而坚决抵制其对大清国主权的干涉。
D.作者一反以往对李鸿章卖国的常论,客观评价他的才智、远见及其贡献,还李鸿章以公道,李鸿章的是非功过就此盖棺定论。

E.作者撷取了李鸿章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再现了这位晚清重臣的悲剧人生,其不幸命运实乃所处时代悲剧的真实写照。
百年前的李鸿章对大清国近代化事业做出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为什么说中日甲午之战使李鸿章的命运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请简要分析。

在评价国人眼中的“误国者”李鸿章的时候,梁启超曾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你是否认同梁启超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