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董宣字少平,陈留国人也。初为司徒侯霸所辟,举高第,累迁北海相。到官,以大姓公孙丹为五官掾。丹新造居宅,而卜工以为当有死者,丹乃令其予杀道行人.置尸舍内,以塞其咎。宣知,即收丹父子杀之。丹宗族亲党三十余人,操兵诣府,称冤叫号。宣以丹前附王莽,虑交通海贼,乃悉收系剧①狱,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尽杀之。青州以其多滥,奏宣考岑,宣坐征诣廷尉。在狱,晨夜讽诵,无忧色。及当出刑,官属具馔送之,宣乃厉色曰:“董宣生平未曾食人之食,况死乎!”升车而去。时同刑九人。次应及宣,光武驰使驺骑特原宣刑,且令还狱。遣使者诘宣多杀无辜,宣具以状对,言水丘岑受臣旨意,罪不由之,愿杀臣活岑。使者以闻,有诏左转宣怀②令,令青州勿案岑罪。岑官至司隶校尉。
后江夏有剧贼夏喜等寇乱郡境,以宣为江夏太守。到界,移书曰:“朝廷以太守能擒奸贼-故辱斯任。今勒兵界首,檄到,幸思自安之宜。”喜等闻,惧,即时降散。外戚阴氏为郡都尉,宣轻慢之,坐免。
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③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扣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乏。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篓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善.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④为白农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日: “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敞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拜子并为郎中,后官至齐相。(节选自《后汉书·董宣传》)
【注】①剧:北海国治所剧县。②怀:怀县。③苍头:奴仆。④文叔:光武帝刘秀字文叔。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咎塞:弥补
B.后江夏有贼夏喜等寇乱郡境剧:大
C.流血面被:覆盖
D.枹鼓不董少平鸣:击鼓呜冤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宣丹前附王莽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B.幸思自安宜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C.愿乞一言死故舍汝旅食京师
D.威不能行一令儿寒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宣刚烈倔强,敢于搏击。他执法如山,不畏权势,疾恶如仇,宁死不屈;对犯法的贵戚、豪强坚决下手:决不宽贷。
B.董宣不贪钱财,终身廉洁。他所得赐钱,一文不取,哪怕临死,也不苟且;死后凄凉,身无长物,夫人痛哭,皇帝悲伤。
C.董宣爱护部属,承担责任。他在水丘岑身陷囹圄时声言水丘岑是奉命行事;决不推诿,愿意处死自己以换回水丘岑的命。
D.董宣虽受追责,终获宽容。他在杀公孙丹父子及其宗族亲党和湖阳公主奴仆时,曾遭受惩罚,但最后都得到皇帝支持。

把原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州以其多滥,奏宣考岑,宣坐征诣廷尉。
(2)使者以闻,有诏左转宣怀令,令青州勿案岑罪。
(3)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张孟男,字元嗣,中牟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授广平推官。稍迁汉中同知。入为顺天治中,累进尚宝丞。高拱以内阁兼吏部,其妻,孟男姑也,自公事外无 私语。拱憾之,四岁不迁。及拱被逐,亲知皆引匿,孟男独留拱邸,为治装送之郊。张居正用事,擢孟男太仆少卿。孟男复不附,失居正意,不调。久之,居正败, 始累迁南京工部右侍郎。寻召入,以本官掌通政司事。
万历十七年,帝不视朝者八月,孟男疏谏,且言:“岭南人讼故都御史李材功,蔡人讼故令曹世卿枉,章并留中,其人系兵马司,橐饘不继,莫必其生,亏损圣德。”帝心动,乃间一御门。其冬,改户部,进左侍郎。寻拜南京工部尚书,就改户部。时留都储峙耗竭,孟男受事,粟仅支二年,不再岁遂有七年之蓄。水衡修仓,发公羡二千金助之。或谓奈何耘人田,孟男曰:“公家事,乃画区畔耶?”南京御史陈所闻劾孟男贪鄙,吏部尚书孙鑨言孟男忠诚谨恪,台臣所论,事由郎官,帝乃留之。孟男求去,不允。再疏请,乃听归。久之,召拜故官。
三十年春,有诏罢矿税。已,弗果行。孟男率同列谏,不报。加太子少保。五上章乞归,不许。时矿税患日剧,孟男草遗疏数千言,极陈其害,言:“臣备员地官,所征天下租税,皆鬻男市女、朘骨割肉之余也。臣以催科为职,臣得其职,而民病矣。聚财以病民,虐民以摇国,有臣如此,安所用之?臣不胜哀鸣,为陛下杞人忧耳。”属其子上之,明日遂卒。南京尚书赵参鲁等奏其清忠,赠太子太保。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
下列各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拱之,四岁不迁,憾:怨恨
B.召入,以本官掌通政司事,寻:不久
C.发公二千金助之,羡:羡慕
D.孟男率同列谏,不,报:回复

下列各项都能表明张孟男“敢于直谏”的一项是(3分)
①亲知皆引匿,孟男独留拱邸②帝不视朝者八月,孟男疏谏
③莫必其生,亏损圣德④公家事,乃画区畔耶
⑤聚财以病民,虐民以摇国⑥臣不胜哀鸣,为陛下杞人忧耳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④⑤⑥

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孟男为人正派。他的姑父是内阁大学士兼领吏部事务,他却从不和姑父谈论公事以外的事,引起了姑父的怨恨。
B.张孟男为官保守。张居正曾经提拔了张孟男,但张孟男却不支持张居正的改革,因而失去了张居正的信任。
C.张孟男能得到皇帝的信任。他遭弹劾,皇帝留用;他请求辞官,皇帝不允许;辞职过了一段时间,皇帝又让他官复原位。
D.张孟男对朝廷竭忠尽智,先后几次进谏皇上。对矿税,他率同僚进谏停止征收;皇上没有回应,他又写了一份遗书性质的奏疏,临死前嘱咐儿子上奏。

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留都储峙耗竭,孟男受事,粟仅支二年,不再岁遂有七年之蓄。
(2)臣备员地官,所征天下租税,皆鬻男市女、朘骨割肉之余也。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羊祜,泰山南城人也。世吏二千石,并以清德闻。帝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 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者皆听之。吴石城守去襄阳七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令吴罢守。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祜之始至也,军无百日之粮,及王季年,有十年之积。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披甲,而颇以畋鱼废政。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綮当营门曰:“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乃进据险要,开建五城,收膏腴之地,夺吴人之资,石城以西,尽为晋有。自是前后降者不绝,乃增修德信,以柔怀初附。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人有略吴二儿为俘者,祜遣送还其家。吴将陈尚、潘景寇,祜追斩之,美其死节而厚加殡敛。景、尚子弟迎丧,祜以礼遣还其家。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祜寝疾,求入朝。及侍坐,面陈伐吴之计。疾渐笃,乃举杜预自代。祜率二年而吴平,群臣上寿,帝执爵流涕曰:“此羊太傅之功也。”
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世二千石(担任……官职) B.绥怀远近(安抚)
C.而颇以畋鱼政(懈怠) D.疾渐(确实)

下列加点的问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于是戍逻减半(防守巡逻)
B.及至季年(末年,指羊姑镇守荆州的最后一年)
C.克日方战(约定日期)
D.面陈伐吴之计(当面陈述)

比较下列“以”字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并以清德闻 ②以枯为都督荆州诸军事
③石城以西,尽为晋有 ④祜以礼遣还其家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竟以诡计令吴罢守——竟然用阴谋诡计使吴国撤了石城太守的职务
B.祜改容谢之——羊祜改变了笑容向他道歉
C.以柔怀初附——用安抚刚归附的人
D.乃举杜预自代——才提出由杜预替自己代管

下列材料,都说明羊祜“清德”的一项是( )
①开庠序②降者欲去者皆听之③轻裘缓带,身不披甲④柔怀初附⑤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⑥景、尚子弟迎丧,枯以礼遣还⑦刘谷为粮,皆计所侵⑧会众江行游猎,常止晋地⑨进据险要,开建五城

A.①③⑤⑦⑨ B.②③④⑥⑦ C.①④⑤⑦⑧ D.②③⑥⑧⑨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羊祜在都督荆州期间,发展生产广积粮食,进据吴国的部分土地,采取怀柔的策略征服吴人的民心,为后晋灭吴奠定了基础。
B.羊祜用武力进据险要,收膏腴之地,夺吴人之资,斩杀敢于犯的吴将,与此同时,采用怀柔政策,使得吴人俯首臣服,终于灭吴。
C.羊祜率军进人吴境,凡有所侵害,必然赔偿;外出打猎,也不越边界,凡自己的士兵得到吴人打伤的猎物,悉数归还。这些举动深得吴人民心。
D.羊枯用计平定了边害后,就腾出一半兵力垦田种粮,使得晋军储备了十年的军粮。这是他用兵精明之举。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鸿门宴(节选)司马迁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留侯张良善:友好 B.项伯乃夜之沛公军驰:投奔
C.毋诸侯内:通“纳”,接纳 D.君与项伯有故安:怎么

下面加点词的解释,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项伯乃夜驰沛公军臣壮也,犹不如人
B.臣韩王送沛公父母宗族,皆戮没
C.孰君少长失其所,不知
D.所以遣将守关者……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倶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②吾得兄事之。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将括号内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且于楚也(从属二主)越国以远(以……为边邑)
B.晋函陵(驻扎)焉用亡郑以邻(增加)
C.行李之往来(使者)朝而夕设版焉(渡河)
D.秦伯(言,道)又欲其西封(扩张)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缒而出,见秦伯 B.济而夕设版焉
C.既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

分别比较下列四个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②以乱易整,不武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A.①②两个“以”不同, ③④两个“而”相同
B.①②两个“以”相同, ③④两个“而”不同
C.①②两个“以”相同, ③④两个“而”相同
D.①②两个“以”不同, ③④两个“而”不同

下列句子与例句中“焉”字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D.且焉置土石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郑主要原因是晋想报复郑,与秦并无多大关系,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伏笔。
B.秦晋之军分驻两地,也就为烛之武的分化瓦解工作提供了可能。
C.烛之武因年轻时不得重用,而有满腹委屈和牢骚,对此,郑伯颇为不满,但国难当头,最终还是给予安慰和许诺。
D.晋侯在秦退军后,并无感情冲动,经过理智分析,毅然决定撤军。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谋略,正是他后成就霸主的重要原因。

文中烛之武的说辞包含了四层意思(文中已标明序号),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中间两层的内容。
第一层:消除戒心,引起好感。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层:晋忘恩负义、言而无信、贪得无厌,暗示秦将受晋侵犯。
烛之武为了说服秦伯退兵,摆出了保存郑国可能对秦国的好处,这好处是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韩延寿字长公,燕人也,为颍川太守。颍川多豪强,难治,国家常为选良二千石。先是,赵广汉为太守,患其俗多朋党,故构会吏民,令相告讦,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延寿欲更改之,教礼让,恐百姓不从。乃历召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设酒具食,亲与相对,接以礼意。人人问以谣俗,民所疾苦,为陈和睦亲爱、销除怨咎之路。长老皆以为便,可施行,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百姓遵用其教。数年,徙为东郡太守,黄霸代延寿居颍川,霸其迹而大治。
延寿为吏,上礼义,好古教化,所至必聘其贤士,以礼待用,广谋议,纳谏争;举行丧让财,表孝弟有行;修治学官,春秋乡射,陈钟鼓管弦,盛升降揖让,及都试讲武,设斧铖旌旗,习射御之事,治城郭,收赋租,先明布告其日,以期会为大事,吏民敬畏趋向之。又置正、五长,率以孝弟,不得舍奸人。闾里阡陌有非常,吏辄闻知,奸人莫敢入界。其始若烦,后吏无追捕之苦,民无箠楚之忧,皆便安之。接待下吏,恩施甚厚约誓明。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岂其负之,何以至此?”吏闻者自伤悔,其县尉至自刺死。及门下掾自刭,人救不殊,因喑不能言。延寿闻之,对掾史涕泣,遣吏医治视,厚复其家。
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延寿止车问之,卒曰:“《孝经》曰:‘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今旦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骑吏闻之,趋走出谒,适会明府登车。以敬父而见罚,得毋亏大化乎?”延寿举手舆中曰:“微子,太守不自知过。”归舍,召见门卒。卒本诸生,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延寿遂待用之。其纳善听谏,皆此类也。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阡陌有非常,吏辄闻知非常:不同寻常的事情。
B.略依古礼,不得过法过法:逾越法规
C.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禁止:禁则停止。
D.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欺负:压迫,侮辱。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迹而大治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遗策
B.①恩施甚厚约誓明②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①率以孝弟②移船近邀相见
D.①延寿欲更改之,教礼让②相如持壁却立,睨柱,欲击柱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延寿治理颍川期间,根据当地俗多怨仇的情况,教民以礼让为先,并制定各种法律,导民向善,使颍川得以大治。
B.韩延寿崇尚礼仪,爱好古代教化,每至一处就聘请当地贤士,以礼待人,广泛听取他人谋议,接纳诤言;同时采取有力措施以整治州郡,因此辖区社会安定,奸人不敢入内。
C.韩延寿对属下,以礼相待,遇到有欺瞒或对不起自己的人,就先指责自己,致使下属伤心后悔,有的甚至以死谢罪。
D.韩延寿能接纳规劝并知错能改。他对于自己错降罪于骑吏一事诚恳认错并重用了直言规劝自己的门吏。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召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设酒具食,亲与相对,接以礼意。
(2)骑吏闻之,趋走出谒,适会明府登车。以敬父而见罚,得毋亏大化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