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陈汝咸,字华学,浙江鄞县人。少随父锡嘏讲学证人社,黄宗羲曰:“此程门之杨迪,朱门之蔡沈也。”康熙三十年,会试第一,成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福建漳浦知县。民好讼,严惩讼师,无敢欺者。县中赋役故责户长主办,版籍混淆,吏缘为奸。汝咸躬自编审人丁,各归现籍。以三百户为一保,第其人口多寡供役。五年一编丁,而役法平。吏胥以不便挠之,大吏摇惑,汝咸毅然不回,奸人无所施技。民乐输将,赋无负。
俗轻生,多因细故服断肠草死,挟以图财。汝咸力惩其弊,令当刑者掘草根赎罪。禁舁神疗病,晓示方证。自制药以济贫者。毁学宫伽蓝祠,故儒陈真晟、周瑛、高登诸人所著书,表章之。归诚书院,乃黄道周讲学地,为僧据,逐而新之。无为教者,男女群聚蔬礼佛,籍其居为育婴堂。西洋天主教要大吏将于漳浦开堂,却止之。修文庙,造祭器,时会邑中士绅于明伦堂讲经史性理诸书。设义学,延诸生有学行者为之师。修朱子祠。教养兼施,风俗为之一变。会大水骤涨,几及城堞,负钱登城,多为木筏,渡一人与钱三十,人皆以钱助拯,活者数千。多方抚恤,虽灾不害。
土寇伏七里洞,将入海,发兵击之,走山中。密招贼党,诱擒其渠曾睦等,余党悉散。又擒海盗徐容,尽得贼中委曲,赦其罪,责以招抚。诸盗归诚,海氛遂清。汝咸任漳浦凡十有八年,大吏因南靖多盗,调使治之,县民请留不得,构生祠曰月湖书院,岁时祀之。汝咸至南靖,诸盗自首抚,开示威信,颂声大作。
四十八年。内迁刑部主事,擢御史。会海盗陈尚义乞降,汝咸自请往抚。圣祖命郎中雅奇偕汝咸所荐阮蔡生往,尚义率其党百余人果就抚,擢通政使参议。五十三年,命赴甘肃赈荒,徒步穷乡,感疫,卒于固原。漳浦士民闻之,奔哭于月湖书院,醵金置田,岁祀不绝。
选自《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六,有删节)
【注】无为教:创建于明正德、嘉靖年间,教义近于禅宗南派的教派。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乐输将,赋无负逋:拖欠
B.故儒陈真晟、周瑛、高登诸人所著书葺:修筑
C.男女群聚蔬礼佛茹:吃,食用
D.诸盗自首抚 就:接受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陈汝咸为官兴利除弊的一组是(3分)
①成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福建漳浦知县  ②汝咸躬自编审人丁,各归现籍③禁舁神疗病,晓示方证,自制药以济贫者④无为教者,男女群聚茹蔬礼佛⑤设义学,延诸生有学行者为之师⑥尚义率其党百余人果就抚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④⑤⑥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证人社讲学时,陈汝咸的父亲受到大儒黄宗羲的称赞;陈汝咸自幼深受父亲影响,长大以后也不同凡响。
B.漳浦县户口登记情况长期混乱,猾吏趁乱为奸。陈汝咸任知县后,亲自审核,重新登记,清除了多年积弊。
C.陈汝咸深谙治民之道,重视文化建设,教养兼施,多措并举,改变县内多年的陋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D.南靖多盗,上级调陈汝咸前去治理;漳浦士民请求留任,但未获准,于是就为汝咸修筑生祠以表感念之情。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吏胥以不便挠之,大吏摇惑,汝咸毅然不回,奸人无所施技。(4分)
⑵又擒海盗徐容,尽得贼中委曲,赦其罪,责以招抚。(3分)
⑶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3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靖,雍州三原人也。少有文武材略,每谓所亲曰:“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其舅韩擒虎,号为名将,每与论兵,未尝不称善,抚之曰:“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初仕隋为长安县功曹。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皆善之。素尝拊其床谓靖曰:“卿终当坐此。”
大业末,累除马邑郡丞。会高祖击突厥于塞外,靖察高祖,知有取四方之志,因自锁上变,将诣江都。至长安,道塞不通而止。高祖克京城,执靖将斩之,靖大呼曰:“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何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高祖壮其言,太宗又固请,遂舍之。
贞观四年,靖又陈十策以图萧铣,高祖从之。铣集兵于夔州。铣以时属秋潦,江水泛涨,三峡路险,必谓靖不能进,遂休兵不设备。九月,靖乃率师而进,将下峡,诸将皆请停兵以待水退,靖曰:“兵贵神速,机不可失。”进兵至夷陵。铣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清江,靖见其军乱,纵兵击破之。
时诸将咸云铣之将帅与官军拒战死者,罪状既重,请籍没其家,以赏将士。靖曰:“王者之师,义存吊伐。降而籍之,恐非救焚拯溺之义。但恐自此已南城镇,各坚守不下,非计之善。”于是遂止。江汉之域,闻之莫不争下。以功授上柱国,封永康县公。乃度岭至桂州,遣人分道招抚,其大首领冯盎、李光度、宁真长等皆遣子弟来谒,靖承制授其官爵。
突厥诸部离叛,朝廷将图进取,以靖为代州道行军总管,率骁骑三千,自马邑出其不意,直趋恶阳岭以逼之。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见官军奄至,于是大惧,相谓曰:“唐兵若不倾国而来,靖岂敢孤军而至?”一日数惊。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其所亲康苏密来降。四年,靖进击定襄,破之,可汗仅以身遁。太宗尝谓曰:“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
(节选自《旧唐书·李靖传》,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除马邑郡丞除:担任
B.执靖将斩之执:捉住
C.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虞:欺骗
D.王者之师,义存吊伐吊:慰问,安抚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体现李靖军事才能的一项是()
①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
②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皆善之。
③靖曰:“兵贵神速,机不可失。”
④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
⑤靖见其军乱,纵兵击破之
⑥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

A.①②⑥ B.③⑤⑥ C.①③⑥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靖年轻时就有文才武略,左仆射杨素认为他将来一定能在唐太宗手下做个左仆射。
B.李靖在攻打萧铣的战斗中,强调行军的速度,抓住了先机,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C.李靖认为战争的目的是吊民伐罪,对待俘虏不该太苛酷,结果使很多敌人主动归降。
D.唐太宗认为,李靖在平定突厥各部的叛乱中,战功卓著,连汉代的李陵也比不过他。

把上面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何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
译文:

(2)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龙鸣山记
【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霁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蠲,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宵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嶂,杳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①,夹路北转。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曰“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漭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溧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集》,文字略有改动)
【注】①章:大材。②褰(qiān)裳:撩起衣裳。③沆漭:水深广无边的样子。
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绵亘东趋:延伸 B.繁卉岩被:遮盖
C.引以庖给:供给 D.地势峻斗:争斗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盖乐焉不失乎正也B植桧犹存
诗成归视向历群山
C仅可路D分韵赋诗者久
“招云亭”遂记兹游
下列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的一组是(3分)
①春霁既久,风日暄丽②峭壁对立,状若华表
③涧多石底,云深树茂④其北有“甘露室”
⑤气象空旷,攒峰玉立⑥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
B.潮音岩西边的山顶上,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C.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呜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雩”那样纯正的快乐。
D.龙鸣山地处幽僻,却是通往大都会的要道,只是不为人熟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

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但 深 之 为 州 非 通 都 要 路 兼 是 山 隐 于 邃 奥 故 无 前 贤 题 咏 及 当 代 名 笔 发 其 幽 潜 予 故 表 而 出 之 呜 呼 乐 而 不 失 乎 正 者 浴 沂 风 雩 也 兰 亭 之 会 乃 或 感 慨 悲 戚。
(2)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修篁干霄,森列门内。 (3分)
译:
②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3分)
译: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
(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①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②,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公孙丑上》)
注:①慊:快,痛快。②正:止。
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培养“浩然之气”?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以下两句话都是孟子说的,它们能否体现孟子的浩然之气?请作简要分析。
①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战马记
【明】罗洪先
王公桢,济阳公孙也。济阳死靖难,公死贼,获赠于朝,任一子广,吉水称忠义家莫过之。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
始公以大学生除夔州府通判,才五月,会荆襄贼流劫入夔,焚巫山县治。是时同知苏州王公授碟捕贼,性柔怯而狡猾,故托疾不敢出一兵。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即代勒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巫山已破,贼方聚山中,索击之,杀渠桀三十三人,余尽遣。居三日,贼复劫属邑大昌,公促王,王又不行,而翟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且激公曰:“公诚为国家出力气,肯慨然复行乎?”公即声应。即日勒民兵,夹曹、柴两人赴之,与贼夹水阵。已而麾民兵毕渡趣战,曹、柴望走,公陷围中,误入淖田,不得脱。贼欲降之,公大奋骂。贼怒以刀断其喉及右臂,堕淖中,马逸去。
始公赴大昌道,宿木商家。商稔公,知贼不敌,不敢言。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为王公耶?果尔,当三啸止。”如其言。商秘与家人负箦往寻乱尸,见衣白纱丰臂者,公也。载箦上,令不深没。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马奔归府,门阖,长嘶踢其扁,若告急状。守者纳之,血淋漓,毛发尽赤,众始骇公已死,而贼尤不解。后死之二十五日,子广始随木商往殓之,面如生,不以暑腐。然贫甚,不能归,尽售行李与马为资。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距殓之二十五日,夜且半,马哀鸣特异。王命秣者加莝①豆,不为止。王疑秣者绐②已,自起视枥。马骤前啮其项,不释口,久乃得脱。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翌日,呕血数升死。贼既平,有司正功罪,曹、柴亦被诛。
呜呼!自昔相传义马事不一二,皆言临难能相济也。世尝言至灵者人,畜之至贱宜莫犬马若也。衔辔所制,鞭策所驱,固有衣冠介胄所不逮者。呜呼!可不畏哉!可不戒哉!
①莝(cuò):铡碎的草。②绐(dài):欺骗。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代勒所民兵昼夜行部:统率
B.与王素结避祸党:同伙的人,党徒
C.商公,知贼不敌稔:熟悉
D.王命秣者加莝豆,不止为:因为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战马“义”的一组是()
①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②长嘶踢其扃,若告急状
③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④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
⑤夜且半,马哀鸣特异⑥自昔相传义马事不一二,皆言临难能相济也

A.①⑤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④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王桢,是济阳公的孙子。济阳公死于靖难,王桢死于贼寇之手,他们都获得朝廷的封赠,承担过很多重任,在吉水以忠义之家著称。
B.王桢任夔州府通判时,遇到荆襄的贼寇前来大肆劫掠,而夔州同知王公和军吏曹能、柴成却不敢出兵。危急时刻,王桢出于义愤率兵击贼,壮烈牺牲。
C.王桢遇难后,朋友及家人找到了他的遗体,准备送回家乡安葬,但因贫穷,只好卖行李和战马作路费。后战马落入夔州同知王公手中。
D.王桢战死后,他的战马狂奔三百多里到夔州府报讯;在同知王公的马槽旁,哀鸣不已,最后将仇人王公置于死地,替主人报了仇。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
(2)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①也。”
夫子哂之。(选自《论语·先进》)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②善,无施③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④之。”(选自《论语·公冶长》)
①方:礼仪;②伐:夸耀、自夸;③施:表白;④怀:关爱。
和弟子相比,孔子之志有什么特点呢?请简要概括。
子路之志是什么呢?请概括并作简要评价。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