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相如说过: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119年,张骞以敢为人先、勇于开拓的精神,打通了汉朝和西域的联系,司马迁称之为凿空西域。自此,无数西域商旅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绸、茶叶、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带至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东岸地区,将西域的骏马、狮子、葡萄、佛教、音乐传到中原。丝绸之路一点一点成长起来。
材料二:2014年11月8日,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上,中国宣布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投融资支持。习近平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成为连接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战略纽带。这一战略构想实施,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拓新局面、创造新机遇,必将给世界梦注入更多新动能、新活力。
(1)结合材料,阐述古今“丝绸之路”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作用。
(2)有人认为: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没有分歧。请运用唯物史观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3)“一带一路”虽然前途无量,但也存在超乎想象的障碍。 “一带一路”涵盖人口数十亿,文化差异性不可低估。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就如何克服沟通障碍提出两条建议。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当我们许多人打小就哼唱这首童谣时,就知道捡到东西要归还的道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就把拾金不昧作为一项传统美德,就是这样在潜移默化中不断传承。2007年10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零九条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 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对遗失物拾得人获得必要费用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
拾金不昧可以要求经济回报吗?这是否背离了我们一贯提倡的传统美德?将会对精神文明建设产生怎样的影响?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上述材料反映了生活中的什么现象?
(2)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材料一:中西文化交往源远流长。海纳百川,广交朋友,兼收并蓄,这正是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源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文化呈现出强劲的交流势头,日益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文化格局。
材料二:我国著名人文学家费孝通曾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应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为什么说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文化外交已经成为我国继经济外交、政治外交之后的又一大亮点,是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举办的“俄罗斯年”,在美国举办“中国文化节”、在意大利举办“中国天津周”、在荷兰举办“中国文化艺术节”,另外还有“中华文化非洲行”、“海湾中国文化周”等大型中外文化交流活动。这些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中国热”,扩大了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认识。
材料一: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该法的通过对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必将起到积极作用。《反分裂国家法》的通过,把13亿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
材料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而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今天的形势和条件同延安时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中国共产党人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要坚持和弘扬延安精神。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中的l3亿人民的意志是指什么?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
(2)在新时期,坚持和弘扬延安精神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