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鹅掌花喜温暖湿润的半阴环境,忌强光照射。下图表示夏季时鹅掌花在不同遮光处理条件下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曲线。请分析并回答:
(1)研究小组发现适当遮光可使鹅掌花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对 光的吸收能力增强。如果要验证叶片色素含量的变化情况,可先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片色素,然后利用 (填方法)分离所提取的色素。
(2)导致图中曲线Ⅲ明显偏低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该植物M点时 (填“能”或“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若改为100%遮光,此时鹅掌花 (填“有”或“无”)ATP和[H]的合成,原因是 。
(3)图中曲线Ⅱ在12:30左右净光合速率显著下降,推测原因是 。
(4)同一植株底部叶片细胞的呼吸作用比顶部叶片细胞弱的内部原因可能是 。
(5)科研人员为研究氧气浓度与光合作用的关系,测定了鹅掌花叶片在25℃时,不同氧气浓度下的光合作用速率(以CO2的吸收速率为指标),部分数据见下表。请分析回答:
①O2浓度由2%增大为20%时,鹅掌花叶片吸收CO2的速率大幅下降,推测这种变化与 增强有关。
②为了探究O2浓度对光合作用是否构成影响,在上表所获得数据的基础上,还要测定黑暗条件下对应的呼吸速率。假设在25℃,氧浓度为2%时,呼吸速率为X[mg/(h·cm2)],氧浓度为20%时呼吸速率为Y[mg/(h·cm2)] ,如果23十X>9+Y,则说明 。
某研究小组的同学利用样方法研究野山坡上A、B、C三个不同地点的植物群落,同时还测量了各种土壤特征和环境因素,结果见下表。根据所得数据回答问题:
植物种类 |
地点A |
地点B |
地点C |
非生物因素 |
地点A |
地点B |
地点C |
草 |
3 |
5 |
9 |
风速 |
低 |
高 |
高 |
蕨类植物 |
7 |
5 |
8 |
距地面1.5米的光强 |
低 |
中 |
高 |
灌木 |
15 |
4 |
2 |
土壤湿度(%) |
48 |
35 |
15 |
松树 |
0 |
2 |
0 |
土壤的有机物(%) |
6.5 |
3.8 |
205 |
落叶树 |
20 |
5 |
0 |
土壤深度(cm) |
>300 |
≈100 |
<15 |
土壤氨量 |
(mg·kg-1) |
9.4 |
4.5 |
(1)根据调查结果判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地点是_____________。如果分别用甲、乙表示地点B中的两种松树,二者的关系可表示为下列图中的_____________。
(2)土壤中有机物的多少往往与土壤中动物种类的多少是分不开的,要调查植物群落土壤中的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一般不能采用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遭遇山火,山坡的植被被彻底烧光,那么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___。
(4)参考表中非生物因素,落叶树在地点C不能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说出两个原因)。
(5)若某一年,在这个山坡上的田鼠大量繁殖,会导致的结果是:草本植物会_____________;当田鼠的数量多至以啃食草根为生时,则草本植物会_____________;田鼠的数量会_____________。
某生物研究小组在对某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得到如下统计数据:
第一年 |
第二年 |
第五年 |
第八年 |
|
甲种群 |
4 490 |
4 120 |
67 |
10 |
乙种群 |
0 |
120 |
3 210 |
4 500 |
请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_________________。
(2)甲种群和乙种群若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那么它们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_________________。
(3)从甲、乙两个种群的演替过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能力。
(4)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给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
(5)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内在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左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右下图表示某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变化曲线。
(1)A→E和D→B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消耗生产者10 000 kg,位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最多可增重________________kg。
(3)左上图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4)右上图中,在t1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________型,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牧业生产中,为保护优良牧草,连年使用同一种化学杀虫剂,常导致害虫再度大爆发。其主要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是我国南方开始尝试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它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用作物养猪、养鸭,用秸秆培育蘑菇、生产沼气,猪鸭粪、沼渣肥田。请据图回答:
(1)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________________,鸭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第________________营养级。
(2)调查该生态系统中鼠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调查该生态系统中稗草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3)一般来说,农田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稳定性较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在生态系统中,基本组成元素能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不断循环,为什么还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图a是某段时间内沼气池中产甲烷杆菌的种群增长率曲线,请在下图b中画出这段时间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阅读资料结合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乙酰胆碱酯酶能催化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水解,使神经递质在完成神经兴奋的传递任务之后,尽快消失。有机磷杀虫剂能专门抑制动物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不能很快消失,肌肉细胞就会处于持续兴奋之中,表现为震颤不已,直到死亡。
(1)图乙①中的物质释放到③中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图乙看出,突触后膜的面积相对较大,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将下列实验步骤及结果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验证有机磷杀虫剂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材料用具:两个相同的图甲装置、适宜的放电装置、有机磷杀虫剂、生理盐水、培养皿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两个装置编号1、2,并分别将装置中青蛙的“神经—腓肠肌”标本放入盛有等量生理盐水的两个培养皿中。
第二步:同时用电极分别刺激两个“神经—腓肠肌”标本的神经,指针都向左偏转,然后恢复。
第三步:
第四步:
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