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耕堂荷韵布衣人
周伟
①我常爱抚摸那本素朴的《曲终集》,久久地出神。这是《耕堂劫后十种》里的一种,也是孙犁的最后一本书。
②是啊!曲终人未散,坐深云自淡,行尽月犹清。
孙犁,不是个大红大紫的作家,谁却都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作家。孙犁若如某些人,其实也是可以大红的。当年,孙犁在《解放日报》上发表《荷花淀》,毛泽东看过后写道“这是一个有风格的作家”,大为肯定。孙犁却从未向人言说,只是独守芸斋,寂寞耕堂,以笔为犁,用作品说话。
④我读孙犁,深深地感受到他作品中的“唯真、唯善、唯美”。他总是那般真诚,他的作品都是从生活出发,对“美的极致”的发掘和诗意的表达。《荷花淀》是这样,《铁木前传》、《风云初记》也是这样。孙犁对待作品是认真的,也是有感情的。
⑤孙犁对于文坛,一向总是清醒的。他在给贾平凹的散文集《月迹》作的序中指出:文艺之途正如人生之途,过早的金榜、骏马、高官、高楼,过多的花红热闹,鼓噪喧腾,并不一定是好事。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经受得清苦和寂寞,忍受得污蔑和凌辱。要之,在这条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热也能处得,风里也来得,雨里也去得。在历史上,到头来退却的,或者说是销声匿迹的,常常不是坚定的战士,而是那些跳梁的小丑。这样的文字,不啻为人为文的至理名言。
⑥孙犁至性至情。“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游子难归,孙犁晚年思乡心切。他曾托朋友去他老家走一趟,拍下他家几间老屋的照片。关于老屋,村支书曾来信催问处理意见。孙犁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后来,孙犁在《老家》文中解嘲地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⑦再后来,村里来了几个人找到他,说村里建小学,县里不给拨款,资金困难。孙犁二话没说,建小学,每个人都有责任。他拿出一本刚刚出版的散文集,说写了一年多,人家才给八百元。村里来的几个人都不言语,一个个盯着自己的脚尖看。孙犁考虑良久,就说:“有两个方案,一个是我给你们两千元;一个是你们回去把旧房拆了卖了,我再给一千元。”后来,村里采用了第二个方案。从此,故园消失了,老屋存于孙犁的记忆之中、念想之中。
⑧在文艺界,孙犁尊重妻子、疼爱妻子是出了名的。他和妻子是旧时代典型的媒妁之婚,却一直不离不弃。孙犁还经常给妻子剪头发,教妻子认几个简单的字,给她讲几句古诗。孙犁在《亡人逸事》的结尾处写道:“我们结婚四十年,我有许多事情,对不起她,可以说她没有一件事情是对不起我的。在夫妻的情分上,我做得很差。正因为如此,她对我们之间的恩爱,记忆很深。我在北平当小职员时,曾经买过两丈花布,直接寄至她家。临终之前,她还向我提起这一件小事,问道:‘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我说:‘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有人说,孙犁与妻子的感情是一颗无花果。没有艳丽的花,却有甜甜的果。
⑨在儿女们的心目中,孙犁更是一介布衣。孙晓玲写父亲的书就叫《布衣:我的父亲孙犁》,她在写父亲的文章中,有一段这样的文字:“照片上父亲身穿长袖白衬衫,灰色布裤,黑布鞋。他拢着我细瘦的小胳膊,我娇憨地依偎在他的身旁。”
⑩有一年冬天,孙犁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赴苏联参观访问,带回很多照片,他妻子找了半天也没找着他,后来对亲戚说:“人家照相都靠前站,他却总往后面躲,找不着他。”
⑪孙犁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⑫人生云水过,平常自然心。
⑬布衣孙犁,荷般高洁;清曲绝响,淡云长流……
(《人民日报》2011年12月14日,有删改)
注:①耕堂:孙犁的书斋。
试分析本文题目“耕堂荷韵布衣人”的好处。
本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试简要分析。
第③段说“孙犁,不是个大红大紫的作家,谁却都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作家。”这句话矛盾吗?试结合文章做简要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临河之城
                  习习
①黄土高原之上,黄河穿过全城的省城,大约只有兰州了。黄河自西向东穿过这个固若金汤之城,城市便随河蜿蜒成一条带子。河两岸,南北两山夹河而立,城中人在这条带状的河谷中生息。
②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兰州人,我人生的前二十多年就在这里度过。很有些时候,这个被大山夹击的狭长城市,让我感到逼仄胸闷、忍无可忍。常常,我从窗口呆望北山,想到我一辈子在兰州辛劳奔碌的父母,感到悲伤。
③但仿佛上了年岁,我还是对黄河真切地爱了起来。
④父亲一家生活在河北岸一个叫十里店的地方。我想那里曾是古老的驿站,距离城中十里之遥。赶往丝绸之路的旅人过了兰州城,驾车渡河、哒哒的马蹄在黄河北岸西行,在十里店稍作歇息,继续往西……黄河边水车林立,水车日夜不息抽出河水灌溉农田,紧邻黄河的农业就这样切近地靠在城边。农人依偎黄河,自给自足。父亲跟着爷爷做棺材营生,棺木就来源于岸边的树木。而母亲一家在黄河以南离河约十里远的南山上,种植小麦豆菽,靠天吃饭。即使近切地临着黄河,因为没有提灌,北山也一样干涸。靠天吃饭的南山北山门当户对、两山上农家的儿女们互相联姻。与我父母一样,他们过河相会。
⑤很长一段时间,河上只有白塔山脚下的那座铁桥。这个漂亮的铁桥由外国人修建于清朝光绪年间,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铁桥像一粒纽扣,连接了南北两岸。铁桥处最早是一个有几十只船只连起来的浮桥,在古代,控扼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又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加之南北两山作屏障。兰州的固若金汤名至实归,在兰州古城南门城楼上,曾高挂上书“万里金汤”四个煌煌大字的巨匾。
⑥传说国人申奥那年,一个兰州人想出资用上好的油漆把铁桥的五个弧形钢梁粉刷成五种不同的颜色;另有一个它的传奇,说有人私自决定将这座老桥卖给了外国人,当时把大家吓懵了,许多义愤填膺的兰州人一时搞不清这等大事是真是假。
⑦前一年,一位离兰几十年的老作家回到兰州,我亲见他跪在河边,喝了一口黄河水。我陪他乘着已作为游赏工具的羊皮筏子漂在河上,筏子跟着波浪在河上划着一道道弧线,天像蓝斗篷,风在耳边尖细地吹着。筏子头上,筏客子用土土的兰州话唱道:吉祥葫芦牛肉面,羊皮筏子赛军舰;坑上蹲个尕老汉,沙锅里煮着洋芋蛋……远方的游子潸然泪下。
⑧当我游走于南方一眼望不到边的平畴沃野,会忽然怀念起兰州的跌宕起伏,想那逼仄的两山实为稳妥内心的佳处。高山静立、河水汤汤,亘古未变,里面其实有着大道理。
⑨兰州人喜欢登临城南的皋兰山。至最高处三台阁俯瞰,可尽览兰州全貌。天睛时,可看到黄河像一条晶亮的带子,蜿蜒流过城中。兰州城像画片一样高楼林立,大街小巷蛛网般密集。街市间,兰州人摩肩接踵,没有被逼仄和荒凉压迫—一河流用它的悠长和开阔慰藉着人心。
⑩盛夏的傍晚,兰州人纷纷走到河边纳凉嬉戏。我也喜欢在河边静坐,若有好友从远方来,邀于岸边的趸船上,喝酒喝茶至深夜,说够了世间的话,然后听河的声音、看河流向远方、迎接河带来的满谷的风……
⑪传说,先前,皋兰山生长一种兰草,兰州因此而得名。“每丛五六叶,叶窄于韭,长三四寸,开花如马兰而小,色蓝微紫”。两山荒凉突兀,小小的兰草,为这坚硬的城池平添了一份柔软,仿佛一本厚重苍老的古书里夹的一本兰花签。
       (选自《读者》乡土人文版2008·8,有删节)
第⑥段中写有关黄河铁桥的“传说”和“传奇”有什么作用?(4分)
在黄河边上浏览时,为什么筏客子的一段唱,使“远方的游子潸然泪下”?(6分)
联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文章的第⑧段说“里面其实有着大道理”,这里的“大道理”是什么?
(2)文章末尾“仿佛一本厚重苍老的古书里夹的一枚兰花签”,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文中说“我还是对黄河真切地爱了起来”,联系全文,分条概括作者对黄河产生“爱”的原因。(6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每题3分,共9分)
20世纪中叶,由于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日益严重,西方有识之士开始从道德的角度关注生态环境现象,提出生态伦理观念,并积极倡导和开展环境教育与生态道德教育。我国的环境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生态道德教育,则是近十年来的事,作为教育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生态道德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
生态理论以珍爱、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以促进人与自然协同进化为评价标准。生态道德是指将生态伦理思想付诸实践的主体思想素质和精神评价机制。生态环境伦理道德的提出与构建人类道德文明进步与完善的标志,是新时期人类处理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新视角、新思想,是人类道德的新境界。所谓“生态道德教育”,就是将生态伦理学的思想观念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选择,是人类特有的道德自觉精神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促进人、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其实质就是要求广大受教育者以伦理道德理念去自觉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不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教育是一种新的德育观,是继承、发展和超越传统道德教育之后的崭新教育范式。传统德育是一种以“知识性”为主导理念的模式,这种“知性论”德育的哲学取向是主客体二元分立的人际观、自然观与心灵观,其关注点重在师生之间的理论知识型纽带关系,忽略了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的道德体验关系,其德育过程中的操作流程是信奉外部道法规范知识传输的实践样态,而生态德育从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生态德行这三重生态的视界重新定位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关系,强调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实际,在生态体验视界中深度领悟生存实践的关系。它试图把长久以来无法解释和无法确认的人类自身、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行为中的一系列棘手问题的认识与处理,纳入德育视野,以一个崭新的思路去培养一种具有更高人类品性的新人。
下列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态道德教育要求人类以一种新视角处理环境和生态问题,是一种适应现代人类生存需要的崭新教育模式。
B.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它既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要协调人与自然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C.生态道德教育是用人类特有的道德自觉精神,教育人们认识和领悟人类道德伦理观念的天然合理性,从而成为具有更高人类品性的新人。
D.生态道德教育是要将生态伦理学的思想观念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引导人们以道德理念去自觉维系生态环境的平衡与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德育突破了传统德育的范围,主张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强调人的生态体验,重视培养人的生态意识.
B.生态伦理思想要求人们在处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时,回归自然,不搞繁琐而无必要的礼节。
C.从道德角度关注生态环境的理念,与中国古代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思想是一致的。
D.传统德育关注的是人在人类社会中的生存状态,而生态德育关注的是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虽然生态道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可以预见这门新兴学科一定会引起越来
越多的有识之士的重视,并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实际效益。
B.生态道德教育可以培养大众的环保意识,使之自觉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解决当前人类环境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
C.提倡生态道德教育,可以逐渐削弱生态环保领域的强制性惩处力度,转换该领域执法机构的工作职能。
D.生态道德观念把人类道德理想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这就意味着一个不珍爱自然、不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人,不是完美健全的人。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湖早春①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此诗是《琵琶行》同期作品。
请在颔联中的“乱”和“平”中选一字做简要的赏析。
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从表现手法和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这首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赠黎安二生序
(宋)曾巩
赵郡苏轼,予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予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称:称呼
B.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言:字
C.盖将解惑于里人解:解除
D.知信乎古信:相信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不可极者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B.请予言以为赠赵亦盛设兵以待
C.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下面对这篇赠序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文眼”即为“迂阔”二字,全文议论紧紧围绕“迂阔”二字展开。
B.文章首段极力铺陈藻饰黎安二生文才,正是为了说明后面的“不迂”,从而显示世俗的谬误。
C.作者行文的意图是为了表明对世人讥笑的这种“迂阔”,自己是矢志不渝的。
D.本文也是作者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写的,议论咄咄逼人,心中愤懑一泻无遗。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谓 予 之 迂 为 善 则 其 患 若 此 谓 为 不 善 则 有 以 合 乎 世 必 违 乎 古 有 以 同 乎 俗 必 离 乎 道 矣。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3分)
(2)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英雄的葬礼
翔子
(1)三叔,不,该称他是兄长更合适。现在,他,走了。已经永远地走了。小华是今天一早才知道的。父亲在电话里用凄婉的语调告诉他,昨晚发生了一次非常惨烈的车祸,三叔正走在回家的人行道上,一辆发了疯似的工程车冲上了人行道。三叔就是这样走的。
(2)小华在赶往焚化场的路上,怎么也不敢相信这是事实。满脑子都还是自己跟这个忘了辈分的三叔在一起的历历往事。
(3)“三叔,如果有一天早上你起来时什么都看不见会怎么办?”
(4)“让我想想……”三叔仰首望天片刻,突然略有所悟地用手敲了敲头说:“嗯,对了!天还没亮嘛,笨蛋!”然后,一米七五高的三叔会抱起他在空中打转,发出一阵足以驱走任何恶魔恐惧的爽朗的大笑声。
(5)后来一次,该是高中的事了吧。三叔搭着他的肩膀走出眼科医务所时,已快和三叔齐高的小华沉郁地说:“三叔,瞎了眼是不是件很悲哀的事?”
(6)三叔喷出满口满鼻的烟说:“小华,不幸的大小,是由当事人来决定的,而不是局外者来衡量的。”三叔搭在他肩上的手掌慢慢收缩,他感到手掌透过自己坚实的肩肌,注入一股散发全身的信心。
(7)小华自小就喜欢三叔搭着他肩膀,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及至他对人世有启蒙性的认识,他才晓得这是种安全感的寻求。成年后,小华把这诠释为“一种松脱一切生命的桎梏和枷锁的坚毅与乐观。”
(8)每次他和三叔笑得扭成一团,三叔因输了棋或牌局时把棋牌搅乱大喊“你这小子玩臭”时,祖母总是责备三叔没长没辈的。于是三叔会立刻板起严肃的脸孔下令说:“听着,小华!立刻把棋盘收拾好!我说立刻收!”说完,他们又笑得扭成一团了。
(9)小华对孩提的事没太深的记忆。他只记得那一天,妈妈又因父亲酗酒夜归吵架了。那晚的情形真糟,两人越闹越凶,最后动起手来。小华吓得哭了。妈妈喊着说不活了。爸爸说,那就跳下去死个够好了。妈妈一把抢过小华夺门而出,父亲冲上前去一拳打在妈妈的胸上。她尖叫了一声,出于本能把手一抬,第二拳就结结实实的落在小华的右眼。小华只感到眼角周围一片温湿,整个世界突然发红,紧接着灯光突然暗了下来。
(10)三叔每天守在医院病床旁。爸爸很久都没出现。很多天后,小华才知道因为自己的右眼再也看不见东西了,妈妈跳下了楼。
(11)从那天起,小华就和三叔住在一起。爸爸变成了偶尔来访的冷漠宾客。身体的残伤使得小华对死亡有种联想性的恐惧,三叔也窥出了他的心事。一天,三叔仰天躺在沙滩上,小华默默地用泥沙往三叔的身上堆,海浪的节奏暂时赶走了可怕的沉寂。三叔突然抓起一把泥沙,自言自语地说:“只要活得心安,死亡将是这些泥沙留给我们唯一无害的礼物。”
(12)高中会考成绩揭晓那天,小华肯定了自己的无能,绝望得想自杀。三叔强迫他到沙滩跑步,他跑得很快。深深的脚印踏出了满腔的郁悲。三叔气喘喘的追上来,很生气的吼叫:“你给我听着!你想继续活下去,就要学会不灰心。其余的一切就不由我们做主了。希望和生活是两回事。你不成功,是因为力量不足。那就去干些你所能干的。你他妈的想成为英雄是吗?你对英雄懂个屁!我懂:一个竭尽所能而又不自怨的人就是英雄。慢慢去享受你的悲哀吧,超人英雄!”三叔说完转身就跑了。
(13)接下去的各种考试,小华再也不敢怠慢,成绩也奇迹般出现了转机,后来居然还让他考上了一所离家并不太远的大学……可是现在,三叔,他却走了,永远地走了。
(14)小华站在焚化场,看着三叔的尸体推进长长的焚化炉里。他已麻木得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麻木得忘了哭,整个世界仿佛在缩小、消失。
(15)爸爸吃力地把他拖出焚化场。小华像突然挨了重重的一拳而清醒过来,眼泪一下子充盈了整个眼眶。他抬起愤怒的眼睛注视着形容憔悴的父亲。
(16)父亲无力地垂着头让他瞪视着,很久才发出哽咽的声音:“三叔临死前只交待我一句话,要我转告你:三叔的右眼跟你的右眼一样也是瞎的,他要做个英雄,希望你也是个真正的英雄。”
(17)小华从父亲身上收回瞪视的眼光,回头默视着焚化场,足足有三分钟。
(有改动)
第(1)段,为什么父亲电话的声音是“凄婉”的,而不是“悲伤”的?
结合文章内容,理解第(7)和第(11)两段画线句的含义。
①一种松脱一切生命的桎梏和枷锁的坚毅与乐观。
②只要活得心安,死亡将是这些泥沙留给我们唯一无害的礼物。
“英雄”在这篇文章中的含义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英雄”这个词?
指出全文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并简析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有人说文章的标题“英雄的葬礼”有两种理解:一是“去参加英雄的葬礼”,二是“英雄去参加的葬礼”,这两种理解的关键在于谁是英雄。你是怎样认为的?理由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