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
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就是我们自古沿用下来的书法。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回顾历史,作为文字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的实际手段,更用书法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所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钢笔进入中国以来近半个世纪,硬笔代替了毛笔,使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   整体。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文字、音韵、书法,成为不同专业;文字归于中文,吟诵归于表演,而书法归于美术。识字作为必修课,书法却成为选修课。而今研究中文的,往往不了解书法;美术学院学书法的,并未开设文字、音韵的课程。
可见,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书法之“法”对于使用毛笔的人来说,越来越隔膜,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书法传统的脉被人为地割裂了,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
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点滴积累,
耳濡目染、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
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书法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弘扬传统书法事业,正是弘扬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文化安全”的保障所在。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中青年书法家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同时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用生命凝结的书法艺术,呼唤出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
下列关于“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为艺术,书法同绘画、音乐等纯艺术不同,它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
B.中国文字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史,它是中国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C.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也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D.书法不仅是写字,还有更深层的蕴含,它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要想薪火相传,必须从小培养、不断坚持。

下列对“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
B.现代教育将文字、音韵、书法分割成不同的专业,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C.二十世纪战乱与运动人为地割裂了书法传统的脉搏,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艺术标准的泛化甚至是丧失。
D.现代人对于书法不能从小培养、不能坚持,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书法艺术。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传承书法艺术,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全体公民都要肩负起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特别是中青年书法家。
B.古代入私塾读书,往往将识字、吟诵、书写合而为一,而现代教育却将其分割开来,造成了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
C.书法艺术不仅体现了文人的才情和学养,而且也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
D.书法作为自古以来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我们应该对其有敬畏之心。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爱情是一种精神病
现在,研究人员正试图分离和确定“爱情”这种看似非常独特的人类情感的神经回路和遗传基础。事实上,生物学家可能很快就可以把爱情的精神状态还原为一系列的生化事件。这对我们了解人类行为的演化有重要意义,并且会引起重大的社会议题
对一些动物的研究结果也解释了神秘的爱情。
我们人类不是唯一能形成强烈的、持久的社会联系的动物。拿母婴依恋来说吧,一只母羊和她的小羊羔,或者一个雌性猕猴和她的孩子,与人类的母子关系很可能具有共同的演化上保守的脑机制。在人类、大鼠和绵羊的分娩和抚育后代的过程中,一种叫催产素的激素在脑中被释放出来。对于母羊而言,在其脑部注射一针催产素,能使得她跟一个陌生的小羊羔迅速建立一种依恋的亲密关系。
对于哺乳动物而言,配偶之间长期的亲密关系是很少见的。这种配偶之间依恋的神经机制可能跟母婴依恋相似。举个例子,对于一夫一妻制的草原田鼠而言,配偶依恋被交配过程中脑中产生的催产素所激励。当一只雌性草原田鼠的脑中被注射催产素时,她很快就会依恋上离她最近的那只雄性草原田鼠。催产素这种激素跟由多巴胺所驱动的奖赏和强化系统相互影响,而后者跟尼古丁、可卡因和海洛因使我们产生欣快感并上瘾的神经系统是同一回路。
负责草原田鼠配偶依恋的脑区和负责人类爱情的脑区有着令人着迷的重叠。当妈妈们看着她们孩子的照片时,人类脑部跟多巴胺相关的奖赏区域变得活跃起来。而当我们看到我们所深爱的人的照片时,同样的脑部活动也可以被观察到。人类配偶依恋可能跟人类母婴依恋在进化上彼此纠结。
配偶依恋在雄性中的神经回路跟雌性的相似,但是神经递质不同。比如说,在雄性草原田鼠中,后叶加压素能促进配偶依恋,增强对潜在的情敌的攻击性,激发父性本能。而后叶加压素受体基因avpr1a调控区域的变化,能预测一只雄性田鼠和雌性田鼠形成紧密依恋的可能性。
同样,人类avpr1a基因的不同形式,跟配偶依恋和配偶关系紧密相关。一项最近的研究表明,拥有avpr1a基因某种变体的男性相对于没有这种变体的男性,有2倍的可能性保持单身;并且,在最近的报告中,结婚后的前者在他们的婚姻中出现危机的可能是后者的两倍。同时,前者的配偶相对于后者的配偶,倾向于表达更多对婚姻的不满。
由此看来,爱情可能只是古老的神经肽和神经递质的混合而出现的一种东西,这种观点引起了重大的社会话题。比如说,异想天开的以操控脑活动增强或者削弱我们对另一个人的爱情的药物可能不会很遥远了。
无论如何,最近生物学上关于配偶依恋的发现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一位不择手段的追求者可能会将一剂“爱情药水”偷偷放进我们的饮料。如果他们真的那么做了,我们会介意吗?毕竟,爱情是一种精神病。
(选自《环球科学》)
对本文结尾划线的句子,“毕竟,爱情是一种精神病”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异性的示爱无动于衷是一种精神病,追求者使用“爱情药水”为其治疗是合乎情理的。
B.爱情有它的生化基础,爱情可以使人的精神反常,因此使用“爱情药水”追求爱情我们也不必介意。
C.爱情可能只是古老的神经肽和神经递质的混合而出现的一种东西,是丝毫不受理智控制的 。
D.人类爱情的神经回路,与毒品成瘾的神经系统是一回路,因此病态的爱情行为也应该戒掉。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拥有avpr1a基因的男性相对于没有这种基因的男性,更有可能保持单身,婚后他们的婚姻出现危机的可能性也大。
B.实验证明,当一只草原田鼠的脑中被注射催产素时,它很快就会依恋上离它最近的那只异性草原田鼠。
C.目前生物学家已经能够把爱情的精神状态还原为一系列的生化事件,这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行为的演化。
D.雌雄草原田鼠对配偶的依恋虽然神经递质不同,但神经回路是相似的。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只母羊和她的小羊羔,或者一个雌性猕猴和她的孩子,与人类的母子关系具有共同的在演化上保守的脑机制,据此可以推断所有哺乳动物的母子关系都具有共同的在演化上保守的脑机制。
B.催产素能起到促进和加强配偶情感联系的作用,因此对于婚姻出现危机的女性使用催产素有助于婚姻修复。
C.后叶加压素能激发草原田鼠的父性本能,因此在对子女责任心不强的雄性田鼠的脑部注射后叶加压素,有助于改善它与小田鼠的关系。
D.人类avpr1a基因的不同形式,跟配偶关系紧密相关,因此未来女性有望通过基因检测来选定合适的配偶。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艺大众化的误读
赖大仁
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等思想家就提出了文艺大众化的主张,主要着眼于大众思想启蒙和改造国民性。后来毛泽东倡导文艺大众化,目的也在于唤起民众。改革开放初期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文艺运动,也是与新时期的再次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当进入市场经济和大众消费时代,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就变得更为多样化了,存在的问题也颇为突出和复杂。
在某些人看来,当今消费时代人们的生活目标不过是在物质生活上追求享乐,在精神生活上追求娱乐。于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被理解为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服务大众”也被具体化为“娱乐大众”。在这种价值导向之下,一个时期以来的文艺大众化,包括某些“大众化写作”、影视节目、网络写作和媒体文章等,也都普遍追求“娱乐化”,只要能吸引人们的眼球,赢得足够的销售量、收视率、点击率等等,似乎也就实现了它的最大价值。而一旦将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仅仅定位于“娱乐化”,惟“乐”是求,娱乐至上,就有可能导致种种价值偏向:轻则忽视文化娱乐的精神品位,遮蔽和消解文艺应有的多种功能;重则容易由“娱乐大众”滑向“取悦大众”、“迎合大众”,追逐低级趣味,从而陷入文艺低俗化的误区。实际上,当今有些人打着“文艺大众化”的旗号,背后所追逐的不过是他们自己的种种现实利益。为此,一些所谓“大众化写作”和影视媒体节目,一味迎合消费市场的低俗需求,不择手段地制造“娱乐”效果吸引大众,只要能诱导人们消费,不管是什么题材内容和人物故事,都可以按照“娱乐化”模式加以打造;不论是古代经典还是红色经典,都可以拿来“戏说”、搞笑乃至“恶搞”。在这样的“娱乐化”价值导向中,文艺大众化的基本精神被严重扭曲了。
  毫无疑问,文艺大众化的确应当面向大众和服务大众,明确地说,“娱乐大众”本来没有什么不好,它也应当是“服务大众”的题中应有之义。但这里的问题在于:其一,“娱乐大众”是否可以无原则地取悦和迁就大众的娱乐消费需求?作为文艺生产是否可以只遵循“娱乐化”的市场规则而不管精神价值导向?这样的问题其实不言而喻。其二,“娱乐大众”是不是当今文艺大众化的惟一功能和价值取向?在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中,除了娱乐之外,难道就没有精神世界进一步提升与丰富的需要吗?在我看来,当今时代的大众化文艺,除了“娱乐大众”,还有一个“引领大众”的问题,因为文化艺术的功能并不仅仅具有娱乐消费的功能,同时还具有精神引领的功能——究竟将大众的精神境界往健康向上还是低级趣味的方向导引,这并非一个可以忽略不顾的问题。
  面向大众、服务大众,仍然是当今文艺大众化应当坚持的方向,但它的价值取向不能仅仅是娱乐大众,更不能容忍用抽空了审美精神的低俗化娱乐去取悦大众;往更积极的方面说,还应当倡导用健康向上的精神价值引领大众。
(《人民日报 》2009年4月30日 ,有删改)
下列有关“文艺大众化”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反映着时代发展的特点。
B.最初文化大众化的提出是与思想启蒙密切相关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价值取向逐步多样化,存在的问题也显得突出与复杂。
C.进入市场经济和大众消费时代的文艺大众化与以往各时期的价值取向完全不同,担负的任务也不相同。
D.当代文艺大众化要服务大众,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就要与当今消费时代人们的生活目标与精神追求相适应。

下列说法不属于“扭曲文艺大众化基本精神”的表现的一项是()

A.“娱乐大众”价值导向下的大众化写作、影视节目、网络写作和媒体文章等重视娱乐追求,以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
B.在“文艺大众化”的旗号下,以取悦大众,迎合大众为手段,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C.极力制造各种“娱乐”效果,吸引大众,满足消费市场的需求,按照“娱乐化”模式打造各种题材内容与人物故事。
D.戏说、搞笑甚至恶搞古代经典与红色经典,追逐低级趣味,诱导消费。

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当今消费时代人们追求快乐,追求享乐。为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出现娱乐大众化的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
B.文艺大众化一旦出现价值偏向,轻则导致文艺应有的多种功能的消解,重则陷入文艺低俗化的误区。
C.文艺大众化不仅要满足大众娱乐消费需求,符合消费时代市场规则,还要关注精神的正确导向。
D.当今正确的文艺大众化方向就是应该在注重娱乐价值取向、娱乐大众化的同时充分发挥文艺引领大众的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石头也能说谎
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最早对化石进行了描述,并且准确地推测出化石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变之后留下来的生物遗迹。这在中世纪的欧洲成了离经叛道的观点,因为基督教《圣经》已清楚表明,自从上帝创造世界到现在,只有区区数千年,没有为地质演变提供足够长的时间。而且,有许多化石与现存的生物都大不一样。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化石是和生物体没有任何关系、自然形成的石头图像,是上帝制作的艺术品。
到17世纪下半叶,有几名著名博物学家先后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化石必定来源于生物体,这种观点逐渐在学术界占了主流。但是仍有一些学者对此不以为然。德国乌兹堡大学医学院院长柏林格(Johann Bartholomew Adam Beringer, 1667—1740)便是其中的一位,他坚信化石不过是“一种大自然的作者(上帝)自得其乐地埋藏起来的特殊石头”。柏林格喜欢收藏化石,并炫耀其藏品和做有关演讲。他雇了三名男孩替他挖掘化石。1725年,他的两名同事,一名地理学兼数学教授和一名图书馆员,对柏林格的傲慢很不满,想让他出出丑。他们雕刻了一些假化石,收买了一名被柏林格雇佣的男孩,叫他把它们挖出来献给柏林格。
柏林格注意到这些“化石”和其他地方发现的化石大不相同:有眼睛的鸟、在结网的蜘蛛、在交配的青蛙、在采蜜的蜜蜂等等,更像是一幅幅画像。后来挖出的“化石”不仅刻的是生物,而且还有天体图像:光芒四射的太阳、带尾巴的彗星、星星,更进一步证实了它们是“上帝制作的艺术品” 的观点。再后来,又挖掘出了用希伯莱文写的文字,柏林格请人做了翻译,原来是上帝的名字“耶和华”!这更让柏林格高兴了:上帝在作品上签了名。柏林格曾经考虑过这些“化石”是否是古代异教徒留下的文物,最后这个发现否定了这种可能性,因为古代异教徒不可能知道上帝的名字。柏林格也注意到这些“化石”有人为雕刻的痕迹,但是这却使他更相信它们出自上帝之手。
柏林格很快地写成一本著作,准备公布这个重大发现。这时候,那两名同事觉得自己做得太过分了,告诉柏林格说,这些“化石”是伪造的,但是柏林格不为所动,认为他们是出于嫉妒,阴谋埋没他的重大发现。他们向柏林格演示这些“化石”是如何被雕刻出来的,柏林格同样不为所动:他们能够仿制“化石”,并不等于我发现的“化石”就是假的!
柏林格在1726年出版了其著作。几个月后,柏林格才醒悟过来,据说是因为挖到了一个用希伯莱文写着他的名字的“化石”,才让他明白的确被捉弄了。他把那两名同事告上了法庭,两人都被免职。传说柏林格羞愧难当,花巨资试图把其著作都收购回来销毁,并很快郁郁死去——这最后一条显然不符合事实,因为柏林格此后还活了14年。在他死后,他的著作被当做笑料于1767年再版,他的那些“化石”被称作“谎石”,至今大约还有450块被当做文物藏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
为什么一个本来很有成就的学者会被如此拙劣的骗局所捉弄?固守僵化的信条和对名望的追求,都很容易让人变得异常的盲目,对明显的事实视而不见,甚至牵强附会地拿来做为支持自己的证据。在原教旨主义者、迷信信徒、伪科学人士、“科学猜想家”身上,我们经常能看到类似表现。柏林格最后是醒悟了,比起众多沉迷于骗局、妄想之中终生不能自拔的人来说,他还是要好得多。
不能直接说明柏林格被捉弄的原因的一项是()

A.柏林格傲慢自满,坚信化石是上帝制作的艺术品,并做有关演讲。
B.到17世纪下半叶,化学必定来源于生物体的观点逐渐在学术界占了主流。
C.柏林格的两名同事对他炫耀藏品的傲慢行为很不满。
D.被柏林格雇佣来挖掘化石的一男孩被柏林格的两名同事收买。

有关谎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谎石是柏林格的两名同事为了教训他的骄傲自满而雕刻的假化石
B.有的谎石上刻有耶和华的名字,这使柏林格更相信化石出自上帝之手
C.谎石促成柏林格写就一本著作,这件事使那两名同事感到自己的做法太过分了
D.两名同事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了柏林格,但柏林格还是不相信,因为没有人为雕刻的痕迹

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表述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有关化石的来源,历史上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是生物遗迹,一种认为是上帝制作
B.柏林格执迷不悟,明知是假化石,还要雇用三名男孩替他去挖掘
C.化石上的柏林格的名字,使柏林格羞愧难当,也使那两名同事作茧自缚、人财两空
D.思想保守僵化的柏林格花巨资收购并销毁了作品,并郁郁而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保护遗产延续民族文化的基因
以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和6月9日“中国文化遗产日”两大文化节日为契机,以“保护文化遗产 建设和谐文化”为主题的这次大型媒体行动,是文化部、中宣部宣教局、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等十余部门与央视社教中心联合制作的迄今为止关于文化遗产保护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力度最强的一次宣传行动。节目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对于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很有意义的。
  与此同时,刚刚闭幕的“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作为中国也是世界上举办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个节日,也产生了很好的国际影响,并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我国政府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和关切。
  我们注意到,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的个性化,已成为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极为重视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有了这样的觉悟:越是全球化,越应当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民族个性,否则就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迷失自我。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一个民族文化的DNA。”这是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DNA是生命个体在生理上区别于其他个体的标志。而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以物质或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建筑、器具、书画、习俗礼仪、手工技艺、表演艺术等以及与这些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元素,经过时间的“千锤百炼”存留至今,凝结着历史的必然选择,凝聚着人类的集体记忆。这些记忆犹如人类进化发展的固化的或活态的“基因”,历经沧桑而脉络不断,成为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底蕴,彰显着民族的文化身份和民族性格。
  这些年来,由于我国政府以及民间各方面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逐步强化,成效逐步提高。大家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无论是“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动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不能与时代、与生活、与群众建立联系,那么其价值就不能得到体现,其保护和传承就无从谈起。正因如此,保护文化遗产应该有活态思维、平民视角、发展眼光:活态思维,就是使文化遗产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鲜活起来,在本土与国际的对话中凸显出来;平民视角,就是要探索一条使文化遗产贴近大众的模式,使其在最朴素的“文化回家”当中彰显人文精神和实用价值,充实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发展眼光,就是把文化遗产放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锤炼提纯,使之适合我们的时代,而不是固守陈规、一成不变。
  而这一切,都有赖于全民族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包括政府的政策自觉――文化政策的导引和管理;学者的智力自觉――观念与知识的阐述和支持;媒体的宣传自觉――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活态”传承人的传承自觉――文化的自信和坚守;还包括广大民众的参与自觉――更多的人积极投身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如此,这项传承文明、造福子孙的事业才会曙光照耀、生机一片。
下列有关“文化遗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既包括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也包括与之相关的文化元素。
B.文化遗产是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它凝聚着人类的集体记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C.文化遗产不仅指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更主要的是指极易被人忽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D.要使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落实到实处,就必须使其与时代、生活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起来。

下列对题目中“延续民族文化的基因”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延续民族文化的基因”就是要维系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底蕴,彰显民族的性格和文化身份。
B.“延续民族文化的基因”是指要设立诸如中国文化遗产日这样的纪念性节日,以产生良好的国际影响。
C.“延续民族文化的基因”是指要保护各个民族文化,以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的个性化。
D.“延续民族文化的基因”就是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代生活和群众联系起来,使之得到保护和传承。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举办,充分显示了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和采取保护措施的必要性。
B.文中“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是指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以补充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C.“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一个民族文化的DNA”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表明传统文化是彰显民族文化身份和民族性格的标志。
D.这些年来,由于政府、民间有识之士的不断努力,我国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成效逐步提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在各种样式的文学作品中,最普及、最流行的体裁要算小说了。在今天的社会里,一个人只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在他一生中很少有不读小说的。而我国的古典小说,多少年来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影响尤为深远。作为受教育的青年人,不论将来学什么专业,即使是从事自然科学工作,读一定数量的古典小说,也是有好处的,甚至是完全必要的。
不同文化水平的人,读古典小说也是多层次的。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初读小说的人,往往以“看热闹”为起点,比较喜欢追求内容的趣味性和刺激性,并不想有更多、更深的理解。
一部小说能否吸引读者,首先要看故事情节是否曲折感人,其次则是看书中的人物形象是否鲜明真实。一个初读小说的人能对一部作品爱不释手,主要是受到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的吸引。所谓“看热闹”,总要有热闹可看。其内容的趣味性和刺激性基本是建立在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之上的。但曲折复杂并不等于荒诞离奇,它应当使读者认为这样的情节(甚至每一个细节)真实可信,然后才能引人入胜,激起兴趣,渴望读下去,从而进一步征服读者的感情和理智。我们常说一部好作品必须让读者感到它的故事情节既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就是这个意思。
我国古典小说中的所谓长篇和短篇,主要是根据篇幅的长短来划分的。如果从内容看,即使是短篇话本,也总是有头有尾,全始全终。它不像西方的短篇小说,往往只截取社会生活的一个横剖面,以一时一地或一人一事为中心,并不考虑故事情节的完整性或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通过横向比较,还可以看到我国古典小说同西方小说的另一个显著的差异,那就是,西方小说多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有时还强调要挖掘人物内心潜在意识是怎样活动的。而我国的古典小说,则着重于描绘事物的外在联系和人与人比较明显的矛盾冲突。至于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上的细微差异,我们的古典小说作家并不是全不注意,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读者所读到或看到的只是书中人物具体的言行举止,而不是他们的思维过程或思想斗争的无形的刻画。我国古典小说之所以具有这种不同于西方小说的特色,正是由于它们植根于强调客观叙述的历史和靠故事情节来吸引听众的说唱艺术。而这种差异正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社会特征、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风俗习尚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同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所造成的。
下列关于中国古典小说与西方小说的差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小说和西方小说根植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不同。
B.中国古典小说和西方小说在长篇和短篇的划分标准上不同。
C.中国古典小说和西方小说在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上处理方式不同。
D.中国古典短篇话本和西方短篇小说在故事情节的完整性或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上表现不同。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小说与西方小说既有差异,也有相同点。
B.文化水平不同的人,读小说时欣赏的层次一般也不同。
C.小说的情节无论怎样曲折复杂,它都必须是真实可信的。
D.中国古典小说常常靠人物的言行举止来间接表现人物心理。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读小说的人,都是受到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的吸引。
B.在我国,历史著作和说唱艺术基本上不注重人物心理描写的刻画。
C.荒诞离奇的小说在情节上不能给人“既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
D.总体上,中国古典短篇话本在故事情节的完整性或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上要优于西方短篇小说。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