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下列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A |
向NaBr溶液中加入氯水,再加入淀粉KI溶液 |
溶液变蓝 |
氧化性:Cl2>Br2>I2 |
B |
将铝片放入盐酸中 |
产生气泡的速率开始时较慢,随后加快,后来又逐渐减慢 |
H+的浓度是影响反应速率的唯一因素 |
C |
向蔗糖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水浴加热后,加入新制氢氧化铜,加热 |
得到蓝色溶液 |
蔗糖水解产物没有还原性 |
D |
向漂白粉中滴入浓盐酸,将生成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 |
品红溶液褪色 |
气体中含有Cl2 |
可逆反应N2+3H22NH3的正逆反应速率可用各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表示下列各关系中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A.3v正(N2)=v正(H2) | B.v正(H2)=v逆(NH3) |
C.2v正(H2)=3v逆(NH3) | D.v正(N2)=3v逆(H2) |
硫酸是重要的化工产品,目前主要采用“接触法”进行生产。有关接触氧化反应
2SO2 + O22SO3(该反应为放热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选择适宜的条件,SO2和O2就能全部转化为SO3 |
B.该反应达到平衡后,反应就完全停止了,即正逆反应速率为零 |
C.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平衡时生成的SO3越多 |
D.在工业合成SO3时,要同时考虑反应速率和反应能达到的限度两方面的问题 |
下列实验装置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以NH4Cl为原料,装置①可用于实验室制备少量NH3 |
B.装置②装满水后由b口进气可收集H2、NO等气体 |
C.装置③可用于制取、收集NO2 |
D.装置④可用于除去Cl2中的HCl |
下图是部分周期元素化合价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Z>Y>X |
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R<W |
C.WX3和水反应形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
D.Y和Z两者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相互反应 |
如图是Zn和Cu形成的原电池,某实验兴趣小组做完实验后,在读书卡片上记录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①Zn为正极,Cu为负极;
②H+向Zn极移动;
③电子是由Zn经外电路流向Cu;
④Cu极上有H2产生;
⑤若有1 mol电子流过导线,则产生的H2为0.5 mol;
⑥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
A.①②③ | B.③④⑤ | C.④⑤⑥ | D.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