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请根据相关调查材料回答问题。
(1)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请分析回答:
① A、B图中能反映该鱼种的数量的变化曲线是 。
② 这种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原因之一是 有限,种内竞争加剧使种群的增长停止。
③ 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 。
④ 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N,为保持这种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增长,应使这种鱼捕捞后的种群数量保持在 水平。
(2)如果这条河流受到轻度污染,则对此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影响,如果出现恶性污染事件,则会导致绝大多数水生动植物死亡,河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但这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当外来干扰超过这一限度,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就遭到破坏。
金花茶是中国特有的观赏品种,但易患枯萎病,而降低观赏价值。科学家在某种植物中找到了抗枯萎病的基因,用转基因方法培育出了抗枯萎病的新品种。请据图回答:
(1)将②连接到①上并形成③,常规的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③是否进入了金花茶细胞,一般可以通过检测________来确认;确认后,可以继续培育至④。
(3)经检测,④的金花茶叶片细胞具备了抗病性,这说明②已经在金花茶细胞内得到________.
(4)欲快速培育大量该抗病新品种,应该采用的技术是____________,依据的理论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
(5)通过上述转基因方法获得的抗病金花茶,将来产生的配子中是否一定含有抗病基因?________。
在进行DNA粗提取实验时,为得到含DNA的黏稠物,某同学进行如下操作:
在新鲜鸡血中加入适量的柠檬酸钠,经离心后,除去血浆留下血细胞备用。
取5—10ml血细胞放入50ml的塑料烧杯中,并立即注入20ml0.015ml/L的氯化钠溶液,快速搅拌5分钟后经滤纸过滤,取得其滤液。
滤液中加入40ml 2mol/L的氯化钠溶液,并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快速搅拌1分钟。
上述溶液中缓缓加入蒸馏水,同时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不停地轻轻搅拌,直到溶液中出现丝状物为止,再进行过滤而得到含DNA的黏稠物。
实验结果是:所得到的含DNA的黏稠物极少,导致下一步试验无法进行。
(1)请改正上述实验操作中的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进一步提取DNA时,需加入冷却的酒精,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不能用牛血代替鸡血做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
为探究洗衣粉加酶后的洗涤效果,将一种无酶洗衣粉分成3等份,进行3组实验。甲、乙组在洗衣粉中加入1种或2种酶,丙组不加酶,在不同温度下清洗同种化纤布上的2种污渍,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下表为实验记录。请回答下列问题。
水温/℃ |
10 |
20 |
30 |
40 |
50 |
||||||||||
组别 |
甲 |
乙 |
丙 |
甲 |
乙 |
丙 |
甲 |
乙 |
丙 |
甲 |
乙 |
丙 |
甲 |
乙 |
丙 |
清除血渍时间/min |
67 |
66 |
88 |
52 |
51 |
83 |
36 |
34 |
77 |
11 |
12 |
68 |
9 |
11 |
67 |
清除油渍时间/min |
93 |
78 |
95 |
87 |
63 |
91 |
82 |
46 |
85 |
75 |
27 |
77 |
69 |
8 |
68 |
(1)提高洗衣粉去污能力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甲组在洗衣粉中加入了________,乙组在洗衣粉中加入了____________。
(2)甲、乙组洗涤效果的差异,说明酶的作用具有____。
(3)如果甲、乙和丙3组均在水温为80℃时洗涤同一种污渍,请比较这3组洗涤效果之间的差异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酶的活性受表面活性剂等影响,直接将酶添加到洗衣粉中不久就失活。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生产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酶,并且通过特殊的化学物质将酶层层包裹,与洗衣粉的其他成分隔离。
(5)除加酶外,很多洗衣粉中还加有香精,高档洗衣粉中的香精都是由植物芳香油制成的,目前从植物中提取芳香油的方法有____________等。(写出两种)
下图是某一资源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请回答:
(l)该动物种群的增长方式符合____型曲线。
(2)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到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数量保持在图中____点所代表的水平上。
(3)决定bc段数量变化的因素是________。
(4)第8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阻碍种群继续增长环境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
(5)c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37年,植物生理学家希尔发现,将叶绿体分离后置于试管中,假若在试管中加入适当的“氢受体”,如二氯酚吲哚酚(简称DCPIP),那么照光后便会使水分解并放出氧气,这个反应被称为“希尔反应”。反应的过程如下(注:DCPIP是一种可以接受氢的化合物,在氧化态时是蓝色,在还原态时是无色)。
|
DCPIP(蓝色)+ H2O———→ DCPIP—H2(无色)+ O2
加入试剂 |
处理方法 |
|
试管1 |
①1% DCPIP 0.5ml ②叶绿体悬浮液5ml |
光照 |
试管2 |
||
试管3 |
第三步:一段时间后,各试管用离心机离心5分钟。
(2)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相应的结论:
①观察结果:离心后三支试管内上层清液的颜色分别是___、___、___。
②实验结论:光合作用的条件是________。
(3)实验分析与思考:
配置叶绿体悬浮液时加入0.5mol/L蔗糖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