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日本颁布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学制令》,文部省把大力发展小学教育,把普及国民义务教育作为实施《学制令》的首要任务,并投入大量的教育经费。并规定要开办工(机械、矿山)、农、水产、商业等10种实业学校,用以进行职业技术教育。1879年颁布了《教学大旨》突出强调日本文化教育的宗旨在于根据祖宗的训典,形成忠孝仁义的思想品德。《教育救语》则要求臣民“一旦危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
材料二 俄国1863年的《大学章程》和1864年的《初等国民学校章程》和《文科中学和中学预备学校章程》等教育章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开办各类实科学校,二是开办古典文科中学、陆军幼年学校和教会学校。沙皇政府规定,只有在古典文科中学毕业的学生才能升入大学学习。古典文科学校的教育,是使学生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古典学科上,修业期长达八年。实际上学生都是贵族的子弟。陆军幼年学校是专为帝俄军官和贵族子弟设立的,这类学校注重军人纪律、强调尚武精神,重视“忠君”、“爱国”思想的培养。与此同时,沙皇还保留了教会学校。此外,在1864年的《初等国民学校章程》中就明确规定,神学在各类学校教学科目中居首位、僧侣有但任教师的优先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俄、日教育改革的异同点。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俄、日教育改革对两国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1:德意志放弃它在东非的要求……承认英国保卫桑给巴尔……英国把海利哥兰岛让给德意志……德意志应对大英帝国……在非洲的反法政策……在亚洲的反俄政策……给予帮助。
——1890年7月1日英德关于殖民地的协定
材料2:我们德意志人相信我们的力量……我们必须用尽一切办法,努力争取适合我们实际情况的政治权威……如果我们只是欧洲大陆的强国,并偎依英国的恩惠而求得一些殖民地的话,我们将限制在1866年的政治卑微地位。
——1911年4月本哈第将军《我们的前途》
材料3:德国要求法兰西共和国把……广大地区(注:这里指刚果)让出……法国放弃它在那块土地邻近区域享有的权利,而由德国控制这一区域,这将会……使英国的北非与南非分离开来。德国当政人士……必须明白,任何一个英国政府……也不会容许在分配非洲政权上有这样巨大的变更。
——1911年7月14日《泰晤士报》
请回答:
(1)比较材料1和材料3,英国对德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2)材料2中,本哈第的态度反映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改变“政治卑微”地位?(4分)
(3)据材料3说明英国对德政策的实质是什么?(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当时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有何特点?(6分)
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重要分水岭。此后的几百年间,怀揣着“财富梦想”的远洋航行,充满“血与火”的殖民扩张,伴随着蒸汽、电气和信息的技术革命,国家间的相互竞争不断加剧,民族间的相互对话不断加强,孤立的世界逐步融合为一个整体。请根据所学知识,围绕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概述世界从“孤立”走向“整体”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吉祥”为主题的词句、对联、图案非常丰富。作为我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的一种文艺表现形式,它们与人们的生活、习俗以及文化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反映了小农经济背景下,人们对生活的期盼,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
请回答:
(1)我国传统中以“吉祥”为主题的图案巧妙地运用动植物、人物、器物等,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创造出图形与吉祥寓意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比如把莲花和金鱼放在一起,寓意为“连年有余”,把麦穗和花瓶结合在一起,寓意为“岁岁平安”等。请根据所提供的信息,任选三幅图分别用四字词组概括每幅图的寓意。
图三 大象与玉如意图四 仙鹤与松树
(2)小农经济背景下,反映“吉祥”内容的词句、对联非常丰富,试举两例。(比如:瑞雪兆丰年。每条1分,共2分)
(3)简述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4)如何看待小农经济背景下人们祈求吉祥的现象?
南京成功取得2014年青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同时,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南京。
(1)使中国开始沦为和最终形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是什么时间爆发的什么战争?
(2)近代史上,农民阶级为推翻封建统治和反抗外来侵略,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这一政权的纲领是什么?同时这一政权在南京颁布了代表中国近代化方向的新方案是什么?它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3)南京成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所在地是在什么革命之后?这场革命造成怎样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国家统一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国家统一是人心所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三“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
材料四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反分裂国家法》
材料五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政治制度”和材料二中的“扫六合”分别指的是什么?
(2)“扫六合”与“政治制度”的确立有什么关系?请用西方的类似史实加以证明。
(3)作为台湾附属岛屿之一的钓鱼岛,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材料三中的“倭人”是通过哪个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了钓鱼岛?相对于之前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涉及什么新的内容?
(4)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针对祖国统一大业问题提出了什么构想?请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