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明代前期一直被禁止使用的白银在正统以后取代纸钞和铜钱成为主币……反过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二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
“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全部问题就在于“是以市场、商业为基础,还是反对这个基础。”
——《列宁全集》第41卷
材料三    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感到陌生。
——梁治平《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材料四    西方史学家认为,共产主义在东欧的消失、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经济,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市场发展的因素。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恩格斯和列宁对“计划”和“市场”的认识。
(2)材料三中“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你对市场经济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认识,驳斥材料四中作者的观点。(12分。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科目 历史   题型 简答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新经济政策 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或曰:臣不与子并称乎?曰:非也。父子一气,子分父之身而为身。……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夫然,谓之臣,其名累变。夫父子固不可变者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提取材料中任一观点并就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时候,1978年9月,邓小平到东北三省老窖。他自己说,我这是到处点火……当时担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的王恩茂回忆说:"……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敢想了;过去不敢讲的问题,开始敢讲了。"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摘编自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05》
材料三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邓小平所说的"点火"的含义。
(2)据材料二,指出1978--1992年间中国经济开放度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原因。如何理解材料三对邓小平的评价。

【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独立宣言》发表后,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在爱尔兰和印度的被压迫地区受到欢迎……在法国,《独立宣言》被广为印刷,成为反英宣传的主要材料……《独立宣言》的文字被一再借用,表明这种对欧洲传统惯例的激烈而又具有创造性的挑战得到了认可。
--摘编自[美]迈克尔·埃默里《美国新闻史》
材料二美国革命实际上已经成了巴黎一种新的信仰,《独立宣言》则是他们的"圣经"。对法国人而言,要寻找"早已遗忘的,对神圣权利的绝妙阐述",只需要这本"圣经"就足够了,时任驻法公使杰斐逊说:"法兰西被我们的革命唤醒了,他们现在的目标非常明确。"……在同一时间,美国人却为法国人民对权利的热情所唤醒,为1789年10月美国报刊上刊登的法国《人权宣言》而激动不已。很明显,两个国家都在相互影响着对方。
--摘编自[美]苏珊·邓恩《姊妹革命: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启示录》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独立宣言》在印度和法国受欢迎的不同原因。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独立宣言》怎样对"神圣权利"进行"绝妙阐述"。分析这一"神圣权利"在美、法两国革命时期的相互影响。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二 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度废除的很不彻底。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
--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材料一中"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是指哪些(民族)国家?如何理解这场战争对俄国来说是"绝望的搏斗。"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抖清朝前期,政治相对安定,耐早、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据研究,康熙十八年(1679 午)全国人口已达1.6亿,经过一个世纪,至乾隆末,已突玻3 亿。"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雍正元年(1723 年)下令说,"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稗益",要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至乾隆五年(1740年) 下令告诫:"民间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储。"要求:"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汉族与少数民族)垦种,免其升科(税负),并产禁豪强首告争夺。"
--摘编自《 清实录》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垦荒政策的特点。(4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推行垦荒政策的背景及影响。(9 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