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近代中国伴随着“西学东渐”局面的进一步扩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事实未必就是如此。诸如到19世纪末,洋教势力进一步在中国扩大,一方面,的确也吸引了不少中国人加入;另外一个方面,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又急剧推动了反洋教斗争的迅速发展,并最终形成了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洋教传入对中国社会触动比较大。对材料中“洋教传入对中国社会触动比较大”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
A.这种触动体现出了中国人民学习西方的某些倾向 |
B.这种触动是西方列强强迫中国人“入教”的结果 |
C.东西方文化呈现出既相互融合又激烈冲突之特征 |
D.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民族矛盾激化引发社会触动 |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共同点是
A.认为教育可以兴国 | B.具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
C.重视民意 | D.认为统一是民心之所向 |
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这位学者实际上是强调( )
A.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
B.经济全球化同科技革命紧密联系 |
C.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日益融为一体 |
D.经济全球化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 |
德法是西欧的两个大国,普法战争埋下了相互仇恨的种子,又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20世纪中期以后走向合作。两国最终走向合作说明了( )
A.国际形势是影响其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 |
B.区域集团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
C.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最终会达成谅解 |
D.大国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
据统计,世界贸易组织144个成员国中,有90%以上的成员属于不同形式和区域的经济组织。为顺应潮流,中国和东盟作出了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战略决策。这表明当代世界()
A.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 |
B.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
C.市场竞争激烈化 |
D.商品结构复杂化 |
法国前总统萨科齐称:“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布雷顿森林协议,我们不能一边是多极世界,另一方面却全球只有单一储备货币。”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法国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倡导者 |
B.美元仍然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 |
C.萨科齐希望对世界贸易组织进行改革 |
D.布雷顿森林体系至今作用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