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爱国主义应该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爱国主义的外延和内涵都不相同。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与近代的爱国主义有很大的区别。……历史发展到近代,爱国主义的外延和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义和团时期的广大民众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欺侮面前表现了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表现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无比痛恨,不能说不是一种爱国主义。……但是,义和团民众的泣血行动最终没有达到爱国的目的,反而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更大的灾难,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爱国初衷却转化成误国结果。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请以近代中国人民的爱国斗争史实为主,论证说明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内涵。(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25分)出版印刷事业被誉为“文明之母”,反映着社会的变迁,促进了人类文化爱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中央政府继续刻印图书,除国子监承刻之外,其它政府部门和地方官署都刻书、印书,全面开展了政府刻书事业……刻书内容范围更加扩大,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子、算书、字书、类书和名家诗文,政府还编印了四部大型类书以及佛、道藏经典。私人刻书以文集最多,坊间刻书则以售卖营利为主,除了刻印经文以外,又另刻有字书、小学等民间所需用及士子应举所需要的读物,品类丰富繁多。
——张树栋《中华印刷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宋代印刷业发展的因素。(7分)
材料二谷登堡的印刷术一经发明,立即以惊人的速度普及开来,20年间就传遍了欧洲。l5世纪末,欧洲大约有3万种,2000多万册书籍被印刷发行,印刷种类也从宗教文件扩大到自然科学、哲学、文学和教科书,广泛地传播了新的信息和长期被垄断的知识……1474年,距(欧洲)活字印刷术发明仅30年,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活字印刷版就发行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在他生前就有了活字印刷版,他是抚摸着他的著作的印刷本去世的……印刷机的出现,使“危险思想”的传播变得对统治阶级更加危险了。在欧洲的封建统治者看来,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新思想是异端邪说,必须禁止其发表。
(2)与材料一相比,欧洲印刷业的发展有何特点?这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10分)
材料三作为第三次外来文化大输入重要渠道的近代译书,开始于鸦片战争前后,战前为少量译书,战后为大量译书。近代译书的发展,大体上分别由教会、官方、民间三方面力量相互交替进行,其主次地位,在不同时期依次发生变化:鸦片战争前后的译书,基本上是教会出版机构的天下;l9世纪60年代以后,为教会出版机构与官方出版机构并峙,但以官方译书机构为主;l9世纪末开始,民间商办出版机构空前兴盛,私人译书成为主体。
——陈志勇《译书与中国近代化》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译书活动的变化,并谈谈你对中国近代译书活动的认识。(8分)
(12分)近代铁路修建对世界经济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5年时,欧洲人在非洲修建的铁路里程仅为760公里,1885年达到7030公里,1913年时,猛增到44309公里,其中英国修建的铁路长达27000公里。整个非洲大陆,通过密集的铁路网,被欧洲的殖民者牢牢控制着。
——《罗得斯纵贯非洲的铁路梦)>(2014年12月22日《国际金融报》)
(1)材料一中铁路建设的发展直接受益于哪两项技术的进步?(2分)
(2)指出英国在非洲铁路修建中处于优势的历史条件。(3分)
材料二如果没有铁路,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铁路传播了腺鼠疫。……铁路还导致了饥荒频频发生。由于交通工具的便利,人们把出售的谷物送往价格最昂贵的市场。他们变得目光短浅,因此饥荒的压力增加了。
——甘地(1869—1948,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印度自治》
(3)材料二认为铁路修建对印度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
材料三铁路帮助欧洲人将统治强加于非洲内地,但他们也传播了其他东西:不仅有花生和树胶的贸易,而且有西方医学知识。因为没有公共健康的改善,铁路将会传播痰病,增加流行病的危险。
——[英]尼尔·弗格森《文明》(2011年版)
(4)材料三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指出导致二者不同的主要原因。(3分)
材料一 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情况
项目 |
数学 |
天文、历 法、气象 |
医学 |
化学 |
农学 |
机械 |
水利 |
轻工 |
兵器 |
数量 |
22 |
25 |
25 |
9 |
25 |
7 |
7 |
8 |
8 |
材料二 《全球通史》一书中曾列出古代中国传播给西方并对其造成影响的诸多发明:钻井技术1126年传入欧洲;冶金鼓风机1200年传入欧洲;铸铁1300年传入欧洲;1340年在意大利的法布里亚诺建立了第一个造纸的作坊;活塞风箱,1500年传入欧洲;旋转风扇1556年传入欧洲……
材料三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时间 |
成就 |
意义 |
1964年 |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打破核垄断,步入核国家 |
1966年 |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
中国拥有战略威慑武器 |
1967年 |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
研制经费少速度快 |
1970年 |
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
中国拥有自己天空眼睛 |
1997年 |
银河一III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
计算机枝术跨人世界先进行列 |
2002年 |
中国第一头克隆牛成功 |
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取得重大成果 |
2003年 |
神五飞船发射成功 |
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
2008年 |
神七飞船发射成功太空行走 |
实现卫星放飞探测手段的多样化 |
2010年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科学家“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发展贡献”奖章 |
标志着中国在此方面的研究水平居世界前沿 |
2013年 |
“辽宁”号航母正式入列人民海军 |
表明中国海军航母已经开始进入战斗力生成阶段 |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材料二说明了什么?16世纪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西方科技地位发生逆转。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
(2)材料三表明20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科技发展的重心有何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原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19世纪20年代中,总共才14 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中,有大约260万人离开欧洲,而在1900年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高达900万,也就是每年有将近100万移民。……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观点看,这种极其巨大的迁移的意义在于:除很大一部分人涌入亚洲、俄国地区和一小部分人慢慢流入南非外,迁移的目标是完全对着美洲和大洋洲的。结果,北美洲和澳大利亚在种族方面几乎完全欧化。……不但在种族上,而且在经济上被欧化。
(1)依据材料一和相关知识指出工业革命后欧洲人口迁移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指出19世纪有利于欧洲人口迁移的因素,并指出其作用。
材料二中国的铁路比世界上最早建成的一批铁路晚了约半个世纪。中国土地上出现的第一条铁路是英国资本集团采取欺骗手段擅筑的吴淞铁路(1876年通车),这条铁路经营了一年多时间,被清政府赎回、拆除了。然而,吴淞铁路这个“短命鬼”,却让国人见识了铁路这一新生事物,让国人认识了改变旧的运输方式、提高运输效率是多么必要、多么重要。五年后,在洋务派的主持下,修建了唐山至胥各庄铁路,于1881年通车,这条长约10千米的运煤铁路,给中国朝野和各省绅商带来不小影响,揭开了中国自建铁路的序幕。另一方面,列强掠夺中国铁路权益的图谋也并未因吴淞铁路的赎回、拆除而中辍,甲午战后开始了大规模掠夺中国铁路权益的行动,1896年至1903年之间,1万多千米中国的铁路权益先后落入列强之手。帝国主义瓜分中国铁路权益和利用铁路对华侵略的行径,不仅加深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本质的认知,而且也不断增强了中国人民爱国护路的意识,包括官僚、绅士在内的各阶层人士纷纷要求废约并收回路权。1903年起,一场争回路权和商办铁路的高潮掀起了,清政府成立中国铁路总公司,向民间资本开放路权,全国共有15个省先后设置了铁路公司。可是,1911年清政府又突然宣布“干线国有”,企图出让路权,取得外债,结果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摘编自《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晚清铁路建设的特点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 “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是世界创造了欧洲”。
(3)请你结合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段材料的理解。
【原创】材料一“国会是资产阶级和地主控制的,因为按照宪法规定,必须有一定财产的人才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最高法院曾多次帮助美国资本家,宣布工人罢工为非法,残酷地镇压革命的工人。……这部宪法(1787年宪法)保障了美国有产阶级的利益,它可耻地保存奴隶制度,把种族歧视固定下来,使广大的劳动者失去了起码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它所宣布的‘自由’为的是种植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实为剥削的自由”。
——摘自《世界近现代史》(高级中学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上册
材料二“美国宪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宪法所确立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共和制等原则,为美国在此后两百多年间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也为后来许多国家所效法。美国开国元勋们的初衷并非设计一个完美无缺的国家制度,他们当时关心的是如何建立一个有效但又受到约束的政府,以挽救危机中的邦联。1787年宪法……因此带有一些明显缺陷。例如,在奴隶制问题上,虽然宪法明确阐明了主权在民原则,但在宪法批准后,只是拥有一定财产的白人男性才有选举权”。
——摘自《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Ⅱ)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版本的教科书对美国政治制度所持态度有何不同,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态度不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