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使德国陷入受奴役地位达一代之久,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幸福,是一项令人深恶痛绝的政策——即使这种政策事实上可行,即使藉此能够养肥我们自己……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避免由和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
——据[英]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12月)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该审判原则于1946年12月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此制定了《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
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
…………
——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核心主张是什么?分析凯恩斯提出其主张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请从战败国处置角度分析为什么二战后能维持世界范围内长时间的和平?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华盛顿在担任总统时期的主要事迹 冷战结束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只大盾,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让任何一方不公平的占着优势。
------梭伦诗句
材料二

500斗级
拥有年产500斗(一斗相当于38千克)农产品地产(这个产量足够提供15个家庭一年所需的基本口粮)的公民,享有选举、充任包括执政官在内的各级国家职官的资格
骑士级
有能力提供马匹和武器装备,并担任骑兵的公民。跻身该等级年收入必须达300~500斗。享有除司库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双牛级
拥有两头耕牛,其财力可达到自备盔甲、担任重武器装备步兵的公民,大约需要年收入200~300斗农产品。享有除担任执政官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雇工级
泛指受雇于他人的公民。他们年收入不到200斗,不能担任任何公职,但可参加公民大会和作为陪审员参与司法活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的特点?材料二是梭伦改革的哪一项具体措施?这一措施对雅典的哪个阶层最有利?
(2)综合材料一、二分析说明“公平”的实质是什么?由此分析说明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0世纪的100年间,有过两次世界大战和诸多局部战争,但人类始终没有放弃争取和平的努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比德国的版图变化

材料二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赔偿在方式上也明显不同。一战后的德国赔偿主要以赔款形式支付,此外还有一些商船、火车、国外财产用于赔偿。1924年“道威斯计划”生效后,德国完全以货币形式支付赔偿。这种货币赔款涉及一系列金融和汇率问题,德国政府通过一系列外交活动巧妙地减少了实际赔款支出,却利用美英的贷款使他们陷入了“替德国支付赔偿的怪圈”。二战后同盟国吸取一战后德国赔款政策的失败教训,不再要求德国支付货币赔偿, 以实物赔偿取而代之。事实上, 二战后德国境内一片废墟,已无力支付货币赔偿。同盟国对德国的全面占领,也使实物赔偿成为可能,德国对此毫无反抗之力。二战后的实物赔偿种类繁多,从基础设施到工业设备、工业产品,与一战后的赔偿相比其范围已大大扩展了。但进入联邦德国时期后,对战争受害者的个人赔偿又逐渐回到了货币赔偿的轨道。……时至今日没有一个德国政要敢于公开表示德国已经履行了所有赔偿义务、不再支付赔偿。德国背负的历史责任决定了赔偿将会延续下去。
——摘自《二战后德国赔偿问题研究》
(1)材料一的两图表明二战全面爆发前,德国的版图发生了许多变化。结合有关历史事实,概括说明为什么能够发生这些变化?作为德国的近邻,法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1919~1939年间)是如何寻求安全保障的?(5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赔偿方式的不同,并简析二战后德国赔偿方式产生的影响。
(3)德国对战争罪行的反思,令人想起二战的亚洲策源地日本,请列举上世纪末以来日本谋求军事、政治大国的表现,对此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对策?

(12分)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西到埃及的亚历山大。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城。汉与西城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据,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道;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世纪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廊为中西方交往稳定通道。
阅读上图和上述材料,从中概括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特点。

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一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秦汉时期,汉字形成统一的书写规范。官学、书院、私塾大都使用汉语,科举考试亦然。魏孝文帝改革将汉语作为“正音”。清朝确立在全国的统治后,很快将汉语作为官方语言。日本等周边国家的语言也受到汉语影响。
拉丁语最初是古罗马人的语言。公元1世纪,标准拉丁语形成,与希腊语等一起成为罗马帝国学校的教学语言。罗马帝国解体后,拉丁语的日常口语功能逐渐丧失,成为一种书面语言。17世纪末期以前,西欧的学术著作大都使用拉丁文撰写,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在拉丁语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民族语言。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上述两种语言文学发展演变的异同。
材料二 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
材料三 20世纪10年代,《新青年》杂志有过一场汉字存废的讨论,主张废除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欲使中国民族成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近代以来,汉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汇,下表内容为新词汇示例。

创造新词的方式
繁体字
1956年后推行的简体字
音译外来词
沙發、牛頓、布爾什維克、麥當勞
沙发、牛顿、布尔什维克、麦当劳
赋予旧词新涵义
共和、格致學、計學、總統
共和、科学(格致学)、经济学(计学)、总统
其他
西學、洋錢
西学、洋钱、孔子学院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废汉字”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 以“挑战与应对——百年来汉语的变迁”为主题,对上表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15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演化,面临着如何处理中国传统思想和近代西方思想文化之关系的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
“组织联邦共和政体……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同时仍取数千年前旧有文化而融贯之”。
“中国历代的考试制度……合乎平民政治”;“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原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
——摘自《孙中山全集》
(1)孙中山曾自述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中分别属于“因袭”、“规抚”和“创获”的内容。(4分)
材料二就对待思想文化的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关系问题,在孙中山之前,19世纪下半叶有人认为二者可以并行不悖,形成了新学为用、旧学为体的解决模式;在孙中山之后,又有人突出并夸大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差异和对立,出现以破旧立新的方式来解决二者关系的模式。前者偏于保守,而后者又偏于激进。
——据王钧林《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儒家的民本主义》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指出材料二中的两种“模式”的主要主张。(4分)
材料三宇宙的进化,全仗新旧二种思潮,互相挽进,互相推演,仿佛像两个轮子运着一辆车一样;又像一个鸟仗着两翼……我确信这两种思潮,都是人群进化所必要的,缺一不可,我确信这两种思潮,都应该知道,须和它反对的一方面并存同进,不可妄想灭尽反对的势力,以求独自横行的道理……我又确信这两种思潮,一面要有容人的雅量,一面更要有自信独守的坚操。
——李大钊《新旧思潮之激战》
(3)概括材料三的基本观点,并据此对材料一、二中处理思想文化传统性与现代性关系的几种方式做简要评论。(5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