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生活在西方教会大分裂时期的胡斯也是基督教史上最著名的“异端”之一,1415 年康斯坦茨公会议定罪胡斯为异端并判火刑烧死,他的殉道最终引发了胡斯战争。下列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胡斯作为基督教史上的“异端”是波斯米亚地区宗教改革的领袖 |
B.马丁路德的改革对胡斯改革做出了典范 |
C.从胡斯的结局可以看出,改革的道路总会有流血与牺牲,改革的道路是曲折的 |
D.胡斯的改革对中欧的资本主义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
有人说:“一战”后的国际形势发展的特点是“从和平走向战争”能反映这一特点的事件是()
A.经济危机的爆发 | B.国际联盟的建立 |
C.干涉苏俄革命 | 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和瓦解 |
一战后,德国外长西蒙斯说:“必须对敌人的策略有所估计。敌人当中,一些人想挤牛的奶,另一些人想割牛的头”。根据史实分析割牛头者对德的策略是()
A.最大限度的削弱德国,以便确立其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
B.采取绥靖政策 |
C.扶植德国 |
D.防止德国东山再起 |
英、法这两个昔日战场上并肩作战的盟友却在巴黎和会上怒目相对,甚至以退出和会相威胁,英法矛盾的焦点是()
A.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之争 | B.国联的组织方式和控制权之争 |
C.海军军备及其比例之争 | D.欧洲大陆均势与霸权政策之争 |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上宣扬“十四点原则”的实质是()
A.为了实现世界持久的和平 | B.为了实现资本主义世界的相对稳定 |
C.为了建立公正平等的世界秩序 | D.为了攫取战后世界的领导权 |
从十月革命到20世纪30年代,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中可以得出的基本的历史结论是()
A.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 B.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C.要为工农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 D.要不断的改变经济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