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在谈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说:“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的人就要搬家……所以我们……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 联邦制不利于各个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
② 在民族聚居区都要实现民族区域自治
③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历史与国情决定的
④ 实现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稳定
|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③④ |
《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第1版收录:“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小农经济、小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至1996年第3版增加收录的有“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2012年第6版增加收录的有“非公有制经济、三资企业、乡镇企业”。这主要反映了我国()
| A.社会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
| B.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 |
| C.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的历程 |
| D.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
建国初期,我国制定了《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婚姻法》、《工会法》、《惩治贪污条例》、《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律。1954年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1949年到1957年,中央制定的较重要的法规性文件共1261件。这说明建国初期()
| A.我国全面学习苏联的立法经验 |
| B.法律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发挥了重要作用 |
| C.政协很好地代行了人大的职能 |
| D.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推动了立法工作 |
1964年开始,我国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这反映出当时()
| A.工业布局趋于合理 | B.工业结构发生变化 |
| C.战争思维成为主导 | D.“左”倾错误开始出现 |
1912年1月2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法》规定临时大总统是国家元首,拥有政治经济外交一切国家权力。3月《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政府实行责任内阁制,总统法令须经国务总理副署才能有效。第二年,《中华民国约法》规定政府实行总统制。这反映了()
| A.新政府难以产生 |
| B.各种政治力量的角逐 |
| C.孙中山是务实的政治家 |
| D.帝国主义敌视新政府 |
清代档案《户部汇题各省民数谷数清册》统计,咸丰元年(1851年)尚有完整的全国人口记录,咸丰三年起,南方多省册报残阙,人口遽降。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起义爆发,冲击了旧的统治秩序 |
| B.清朝吏治腐败,户籍管理混乱 |
| C.列强发动侵华战争,户籍管理受冲击 |
| D.清政府调整政策,放松了户籍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