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足迹是指生产商品与服务所耗费的水资源数量,其中本国生产给本国消费的部分为内部水足迹,他国生产给本国消费的部分为外部水足迹。下表是Y国2014年的可更新水资源和水足迹情况。完成下列各题。
可更新水资源(109米3/年) |
内部水足迹(109米3/年) |
外部水足迹(109米3/年) |
1.7 |
2.2 |
6.4 |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Y国
A.水资源总量丰富 | B.属于发展中国家 |
C.水资源严重匮乏 | D.水资源利用率低 |
下列措施中有利于减少内部水足迹的是
①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②进口水资源密集型产品
③出口水资源密集型产品 ④修建大型水利工程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①④ |
读华北某地地形图回答下列小题①②③④四条坡面线的坡度比较:
A.①<③ | B.①<② | C.①>② | D.③=④ |
实际调查发现乙坡植物生长好于甲坡,其原因为乙坡的:
A.日照较强,辐射收入多 | B.蒸发较少,土壤水分条件较好 |
C.气温较高,且日变化大 | D.降水较多,水源充足 |
读北半球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读图回答下列小题。图中河流的流向为
A.先向南,再向西南 | B.向北 | C.先向北,再向东北 | D.向南 |
图中陡崖的顶部高度可能是
A.200米 | B.400米 | C.580米 | D.690米 |
肯定既能看到甲村又能看到乙村的地点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若该区域的东面临海,当太阳从海平面上升起时,冬季不能看到但夏季能看到日出的点是
A.甲村 | B.乙村 | C.①地 | D.②地 |
读文化扩散类型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现象的形成过程,能反映①—②所示文化扩散类型的是()
A.原产于中国的大豆,现在南、北美洲大量种植 |
B.春秋时期,四夷逐步接受了中原“礼”文化 |
C.话剧传入天津后,先在南开中学中兴起,再流传社会 |
D.天津津南、蓟县等区县相继建立绿色食品基地 |
③—④所示类型的文化扩散都是()
A.以精神文化为内容 | B.以人或传媒为载体 |
C.因综合国力增强而扩大范围 | D.因互联网的普及而快捷广泛 |
下列文化扩散中属于传染扩散的是()
A.学生在课堂内学习英语 |
B.舞蹈《千手观音》在俄罗斯被改编成芭蕾舞 |
C.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全国逐步开展 |
D.海尔集团在海外设厂的同时将企业文化传到当地 |
文化景观是建立在自然景观基础之上的,因此与自然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能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特点,可能有利于环境的发展。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据此回答下列小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台湾岛上有人类活动,所以是文化景观 |
B.云岗石窟不是宗教文化景观 |
C.五台山是自然景观,山上的寺庙是文化景观 |
D.高速公路和汽车都是文化景观、 |
下列文化景观违反了自然规律的是()
A.新疆的坎儿井 | B.黄土高原的人工林 |
C.长远开垦为农田 | D.红壤丘陵种植茶树 |
下列能反映文化事物与自然环境具有密切关系的是()
A.我国南方的农村房屋多为斜顶结构 |
B.我国东北人喜欢扭秧歌 |
C.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 |
D.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
石窟,是指开凿于山石、崖壁间的洞室。最初是佛教的修行之地,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有规模的佛教建筑。下图为我国三大石窟分布及开凿年份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敦煌石窟位于()
A.新疆 | B.内蒙古 | C.甘肃 | D.青海 |
三大石窟的分布图可以反映出()
A.佛教仅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 | B.佛教都分布在我国的山区 |
C.佛教可能的传播方向和兴盛时期 | D.佛教都分布在汉族人口集中地区 |
当中原文化在敦煌扎根成长的同时,发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敦煌。今天敦煌莫高窟见证了中国的古代文明,跨越千年的佛教艺术壁画、雕塑构成了人类学的一部分。“发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敦煌”,这表明该文化扩散为
()
A.传染扩散 | B.等级扩散 | C.迁移扩散 | D.刺激扩散 |
敦煌石窟作为佛教文化景观,见证了中国的古代文明,这反映了()
A.文化景观的空间性 |
B.文化景观的时代性 |
C.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
D.文化景观与社会环境的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