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必需元素,长期碘缺乏往往引起甲状腺肿。科研人员将大鼠随机分为低碘组和正常碘组进行实验,探究补碘对治疗甲状腺肿的作用。
(1)低碘组和正常碘组大鼠均应饲喂__________(填“低碘”或“正常碘”)饲料,低碘组饮用去离子水,正常碘组饮用__________,喂养三个月后低碘组大鼠形成明显的甲状腺肿。再将低碘组大鼠随机分为4组,其中3组用不同浓度的KIO3进行补碘处理,另一组不进行补碘处理。三个月后测定各组大鼠甲状腺相对质量,得到下表所示结果。
碘含量 |
正常碘组 |
低碘组 |
补碘处理组(mg/mL KIO3) |
||
0.26 |
1.30 |
13.00 |
|||
甲状腺质量/体重(mg/100g) |
7.99 |
37.17 |
15.17 |
17.85 |
20.26 |
(2)低碘组大鼠由于不能合成足够的甲状腺激素,通过机体的__________调节作用机制引起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量__________,促甲状腺激素通过__________运输作用于甲状腺,引起甲状腺增生、肿大。促甲状腺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作用于甲状腺细胞后就被__________,以维持内环境中激素作用的稳态。
(3)实验结果表明,补碘处理三个月后,大鼠的甲状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__________,但均未__________。三组补碘处理组中,治疗效果最好的KIO3浓度是__________。
精子的形成与卵细胞形成的比较:
下图为患甲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和乙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据图回答:
(1)甲病致病基因位于___染色体上,为___性遗传。
(2)从系谱图上可以看出甲病的遗传特点是:_____,即子代患病,则亲代必___;若Ⅱ5与另一正常人婚配,则其子女患甲病的概率为___。
(3)假设Ⅱ1不是乙病的携带者,则乙病致病基因位于___染色体上,为___性基因,乙病的特点是呈_______________遗传。Ⅰ2的基因型为_____。Ⅲ2的基因型为_____。假设Ⅲ1和Ⅲ5结婚生了一个男孩,则该男孩患一种病的概率为____,所以我国婚姻法禁止近亲间的婚配。
果蝇是一种非常小的蝇类,遗传学家摩尔根曾因对果蝇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下图表示某果蝇染色体组成图。据图回答问题:
(1)据图示染色体组成可知此果蝇的性别为___性。
(2)摩尔根的果蝇实验验证了萨顿提出的__________假说。
(3)在4对染色体中,1和 2、3和 4、5和6是三对与性别决定无关的染色体,称为_____,而7和8是跟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称为_____。
(4)A和a称___基因。
(5)已知果蝇的红眼(E)对白眼(e)为显性,如果以该果蝇(红眼)为亲本之一,若要只通过一次杂交就得到子代雄果蝇全部为白眼,则另一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
(16分) 分析下列图表,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B是_____,F是_____,G是_______。
(2)1个A与C有两重比例关系:_____和_____,每个C含有_____个D,每个D可以由_____个E所组成。
(3)D与A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分子水平看,D与C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C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图中的___。D的主要载体是图中的___,除此之外,_____和_____也是D由亲代传递给子代的载体。
(6)遗传信息是D中___的排列顺序。
(7)生物的性状遗传主要通过A上的___传递给子代,实际上是通过___的排列顺序来传递信息。
将大肠杆菌放在含有同位素15N培养基中培育若干代后,细菌DNA所有氮均为15N,它比14N分子密度大。然后将DNA全被15N标记的大肠杆菌再移到14N培养基中培养,每隔4小时(相当于分裂繁殖一代的时间)取样一次,测定其不同世代细菌DNA的密度。实验结果:DNA复制的密度梯度离心试验如下图所示。
(1)各试管的中带DNA中含有的氮元素是__________。
(2)如果测定第四代DNA分子的密度,轻带和中带的比例分别表示为_________。
(3)上述实验表明,子代DNA合成的方式是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