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①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②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谓亭长曰:“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本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赤泉侯:汉骑将杨喜,后封赤泉侯。 ②舣船:使船靠岸。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项王军垓下壁:营垒
B.骑能者百余人耳属:跟随
C.此天之亡我,非战之也罪:过错
D.项王身亦十余创被:遭受

以下的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项是 (   )
①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③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④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⑤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⑥所杀汉军数百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④⑤⑥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B.项羽带骑兵八百余,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百余人,到阴陵,迷路,被一老农所骗,部下只剩下二十八骑,陷入沼泽地,伤亡又惨重。之后汉军数千人追来,项王只好引兵向东,逃到东城。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汉军二将,杀数十百人,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
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言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于是他把乌骓马送给亭长,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文言文翻译。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3)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共12分,每小题3分)
张克戬,字德祥,侍中耆曾孙也。第进士,历河间令,知吴县。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使者以状闻,召拜卫尉丞。初,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京再辅政,修怨于张氏,以微事黜克戬。
宣和七年八月,知汾州。十二月,金兵犯河东,围太原。太原距汾二百里,遣将银朱孛堇来攻,纵兵四掠。克戬毕力扞御。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论功加直秘阁。
靖康元年六月,金兵复逼城。戍将麻世坚中夜斩关出,通判韩琥相继亡,克戬召令兵民曰:“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诸君其自为谋。”皆泣不能仰视,同辞而对曰:“公父母也,愿尽死听命。”乃益厉兵儆守。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陴:城墙),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金兵破平遥,平遥为汾大邑,久与贼抗,既先陷,又胁降介休、孝义诸县,据州南二十村,作攻城器具。两遣使持书谕克戬,焚不启。具述危苦之状,募士间道言之朝,不报。十月朔,金益万骑来攻愈急。有十人唱为降语,斩以徇。诸酋列城下,克戬临骂极口,炮中一酋,立毙。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明日,金兵从西北隅入,杀都监贾直,克戬犹帅众巷战。金人募生致之。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一家死者八人。金将奉其尸礼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事闻,诏赠延康殿学士,赠银三百两、绢五百匹,表揭闾里。绍兴中,谥忠确。
(选自《宋史》)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姓怙势持官府 怙:依仗、凭借
B.阴结党欲为内应 阴:阴谋
C.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 终始:偏义复词,到最后
D.焚香南向拜舞 南向:面对南方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幸得去而已 ② 而君幸于赵
B.①吾固知亡矣 ②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①乃益厉兵儆守 ②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①罗拜设祭,为立庙。 ②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从正面说明张克戬为人刚直、视死如归品质的一组是( )
①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 ②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 ③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 ④皆泣不能仰视。 ⑤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 ⑥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④⑤⑥ D.①②③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克戬担任吴县县令期间,一改过去县令明哲保身的为官之道,依靠法律制裁了向来飞扬跋扈的当地大姓豪富,得到朝廷认可,被授予卫尉丞官职。
B.张克戬知汾州期间,金兵包围了太原,并派将领银朱孛堇来攻打汾州。张克戬尽全力抵御敌人,先杀了城里的内应;然后出奇兵扰乱敌人,烧毁敌人营寨的栅栏,敌人畏惧退去。
C.在太原被围、汾州危急的情况下,张克戬身先士卒,拼死抵抗,金兵暗中派遣使臣送劝降书,张克戬看都没看,就焚烧了书信。
D.张克戬在保城无望的情况下,给朝廷写了上表给家人留了遗书,城破后穿朝服自杀身亡。张克戬死后,金人很佩服他,将他礼葬于后园,并拜祭致礼,为他立庙。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O分)
(1)京再辅政,修怨于张氏,以微事黜克戬。(3分)
(2)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3分)
(3)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方山子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①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②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③,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④见之欤?
注释:①折节:改变志节、行为。②谪居于黄:苏轼于元丰三年被贬到黄州。③方山冠:汉代乐舞者所戴之帽;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④傥:通“倘”,倘或、或许。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归往,拜见
B.环堵萧然环:四周
C.方山子怒马独出怒:使……怒,即纵(马)向前
D.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假装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缇骑按剑而前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游西山,鹊起于前方山子傥见之欤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下列对原文的表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始,苏轼就简略地介绍了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方山子的一生,包括少年、壮年、老年三个阶段。
B.方山子本名为陈季常,退隐岐亭后喜欢戴着古人方山冠的帽子,所以人称方山子;虽然生活清苦,全家人却怡然自得。
C.方山子原是宦门之后,广有田园;他有异于众人的武功和箭法,满腹文韬武略,曾有志于为国为民,但“终不遇”。
D.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贬官黄州的作者有很深的触动,写其 “终不遇”,实际上是悲己之“不遇”。

阅读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完成后面的问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恒克己而复礼①,惧志行之无闻。谅才韪②而世戾,将逮死而长勤。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何穷达之易惑,信美恶之难分。时悠悠而荡荡,将遂屈而不伸。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私于私者自相悲兮。天道微哉,吁嗟③阔兮;人理显然,相倾夺兮。好生恶死,才④之鄙也;好贵夷贱,哲⑤之乱也。炤炤⑥洞达,胸中豁也;昏昏罔觉,内生毒也。我之心矣,哲已能忖;我之言矣,哲已能选。没世无闻,古人惟耻。朝闻夕死,孰云其否⑦!逆顺还周⑧,乍没乍起。无造福先,无触祸始;委之自然,终归一矣!
注:①复礼:合于礼的要求。②谅:信。才韪:才质美好。韪(wěi,伟):善。③吁(xū)嗟(juē):感叹词。④才:品质。⑤哲:哲人,明智的人。⑥炤(zhāo)炤:同“昭昭”,明白。⑦否(pǐ):运气坏。⑧还周:循环。还,通“环”。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恒克己而复礼克,约束。
B.信美恶之难分信,相信。
C.好贵夷贱,哲之乱也夷,轻视。
D.没世无闻,古人惟耻闻,闻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惧志行之无闻②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B.①人理显然,相倾夺兮 ②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C.①徒有能而不陈②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D.①炤炤洞达,胸中豁也 ②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司马迁“悲”的内容的一组是()
①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
②恒克己而复礼,惧志行之无闻
③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
④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私于私者自相悲兮
⑤人理显然,相倾夺兮
⑥我之心矣,哲已能忖;我之言矣,哲已能选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
4.下列陈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赋的抒情叙事都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从内容看,应该是司马迁受刑之后的作品。
B.这篇赋既包含着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感慨,又流露出作者特有的衷曲,传达出作者的爱国之志、磊落胸怀和内心渴望。
C.全文围绕“悲”字展开,最后以“委之自然,终归一矣”的悲叹结束,表达出作者对社会无能为力,决定退隐山林的消沉情绪。
D.本文虽然是一篇短赋,但却写得颇具特色,在大量的反复铺陈和排比对偶中,显示出句式的规整与有节奏的变化。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没世无闻,古人惟耻。朝闻夕死,孰云其否!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称:称道。
B.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赋:铺述,这里指创作。
C.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责:责任。
D.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诚:确实,实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②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B.①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②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C.①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 ②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D.①近自托于无能之辞  ②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3.选出加点字古今意义都不相同的一项()
①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②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③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④仆窃不逊 ⑤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⑥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②④⑤
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司马迁“愤而著书”的思想的一组是()
①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②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③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④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⑤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⑥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5.下列陈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司马迁列举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受辱的事例,说明受辱者能在逆境中发愤图强,获得成功。
B.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身受腐刑却能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C.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同时又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D.从上述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隐忍坚强的性格和沉郁悲痛的感情,进而想见他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掬同情之泪。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题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廐;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吾于辽东之事有感。
节选自顾炎武《日知录》
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弃礼义,捐廉耻捐:舍弃
B.若由此业自致卿相致:致意
C.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先:首要
D.未有不本于廉耻者本:作为根本

以下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善乎,管生之能言也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B.则天下其有不乱其有不敢不尽力乎
C.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向不为斯役,则久病矣
D.悉以金马还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义廉耻是维系国家的四个重要纲纪,它们的沦丧会导致国家灭亡。
B.羞耻之心最为重要,不廉洁,违背礼义,其根源往往是由于没有郑之心。
C.颜之推对齐朝人教子的做法俯首赞同,在乱世做官,他保持着清醒。
D.张奂正直廉洁,任安定性属都尉时当众退还羌人赠送的马匹和金鐻,威化大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