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论 宋 诗
钱钟书
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明代中叶以后的作者又把宋诗抬出,例如“公安派”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捧得苏轼高出杜甫。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试试他们能不能后居上,或者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毛泽东同志早指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泉……过去的文艺作品不是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国人根据他们彼时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的东西。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宋诗就可以证实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表示出诗歌创作里把“流”错认为“”的危险。这个危险倾向在宋以前早有迹象,但是在宋诗里才大规模的发展,具备了明确的理论,以至于罩盖着后的元、明、清诗。
把末流当作本的风气仿佛是宋代诗人里的流行性感冒。嫌孟浩然“无材料”的苏轼有这种倾向,把“古人好对偶用尽”的陆游更有这种倾向;不但西昆体害这个毛病,江西派也害这个毛病,而且反对江西派的“四灵”竟传染着同样的毛病。他们给这种习气的定义是:“资书以为诗”,后人直率的解释是:“除却书本子,则更无诗。”宋代诗人的现实感虽然没有完全沉没在文山字海里,但是有时也已经像李逵假洑水,探头探脑的挣扎。从古人各种著作里收集自己诗歌的材料和词句,从古人的诗里孳生出自己的诗,把书架子和书箱砌成了一座象牙之塔,偶尔向人生现实居高临远的凭栏眺望一番,内容就愈愈贫薄,形式也愈变愈严密。偏重形式的古典主义发达到极端,可以使作者丧失了对具体事物的感受性,对外界视而不见,恰像玻璃缸里的金鱼,生活在一种透明的隔离状态里。(选自《〈宋诗选注〉序言》,有删节)文中引用亚历山大的故事是为了说明( )
A.唐代以后的诗人都会有类似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时候的感受,担心自己无法守住前人丰富的文化遗产。 |
B.唐代以后的诗人都会有类似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时候的感受,担心只能守成,难以开拓新的艺术领域。 |
C.唐代以后的诗人都会有类似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时候的感受,担心无法创造,只能模仿和依赖前人成果。 |
D.唐代以后的诗人都会有类似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时候的感受,担心接受不了唐诗的挑衅,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 |
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南宋到元、明、清,对宋诗的评价虽然褒贬迥异,但都犯了一个共同的弊病,那就是批评有失分寸。 |
B.有唐诗作榜样,宋人就只能模仿与依赖,就只能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这正是宋人的最大不幸。 |
C.宋代的诗人,即使是苏轼、陆游,在创作上也颠倒了“”“流”关系,染上“资书以为诗”的流行病。 |
D.宋人的诗歌创作,基本是从古人著作中收集自己诗歌的材料和词句,极少现实感和对具体事物的感受。 |
从文中看,作者认为宋诗的成就是什么?它有什么不足?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何处去?”这一连串的自我追问是长存于每个人心中永恒的哲学命题。家谱,为此提供了有效的线索。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是同宗共族的血缘集团用来记载本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第一部家谱是什么样子?修撰于何朝何代?是官修还是私修?因为缺乏记载,至今不得而知。据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宗法制度的体现。上古,尤其是实行分封制的朝代,如西周,统治者的儿子们谁能封王、袭爵,一排家谱便一目了然。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到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的现象。
中国古代是宗族社会,家族关系是一个人最核心的社会关系,是一个人的“根”,关系到一个人的身份认同感,而这种认同感的体现就是在家谱中占有一个位置。修宗谱与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订族规等共同组成的宗族制度,形成了当时社会最基础的民间自治体系。家谱不仅把同宗凝聚在一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中国古代的道德文明,其所记载的孝敬父母、和睦乡邻、端肃风俗、重视耕读等族规正是中国文化最为重视的,这一点与外国由宗教来构建社会价值体系有根本区别。
家谱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国家史、地方史、家族史和个人史四个层次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资料。以前人们更多关注王侯将相,但是家谱把目光投向了普通人,对于研究民风民俗、民族迁徙、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流行病和遗传病研究等都很有帮助。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百姓家族有着丰富的家族故事,这些细微生动的家族史与个人生命史共同编织着中国历史的长卷。平民化的寻根意识,正以不可小觑的力量,从精英阶层走进千万普通家庭。在泛着岁月光泽的历史黄卷里,古旧家谱中附着的诸多人文价值正日益显现……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在对生命本体的回溯和关照中,生命变得更加具有质感。在这种真实的触摸中,一扇扇记忆之门渐次打开。人文人文,有人,才有文。家谱不是人口统计表这么简单,而是一部人的学问。家谱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家谱的内核。家谱是符号,真正重要之处在于这一符号背后的文化认同。有人这样说:“家谱是什么?是在连绵不断的家族史中给每个人一个有所归依的位置。浸润了血浓于水的寻根之情,不管过多少年,会有人知道你,记住你,认可你,哪怕你再平凡卑微。”每一个生命叶片,都因了“根”的滋养,而愈发油翠和充满生机。除了名人传记、大人物传记外,家谱让我们看到了普通百姓的家族变迁。
家谱是活的精神,涵育了家族的文化,也注入了家族的情愫。继往事知来者,家谱体现着生命与生命间的枝脉牵系,重建了个体的价值和尊严,对一个家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家谱寻根的过程中,前人的奋起、磨砺、责任,成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家谱的使命就是“承前启后”,把精神代代相传,其中的家风、家训更有强大的教化作用,让一个家族不偏离主线。下列对“家谱”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家谱为解答人对自我追问的哲学命题,提供了答案。 |
B.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我国第一部家谱出现在先秦时代,开始时为适应政治与社会需要,主要是官府修谱。 |
C.家谱是中国所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家谱这一符号的背后附着了文化认同。 |
D.家谱不仅把同宗凝聚在一起,同时由家谱形成了宗族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中国古代的道德文明。 |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由宗族制度形成了当时社会最基础的民间自治体系,中国古代构建社会价值体系的方式同外国由宗教来构建社会价值体系有根本区别。 |
B.细微生动的家族史与个人生命史共同编织着中国历史的长卷,家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缺少了家谱,中国历史由国家史、地方史、家族史和个人史构成的历史资料就无法完整。 |
C.继往事知来者,家谱让生命找到了彼此间的枝脉牵系,重建了个体的价值和尊严,也让每个人在连绵不断的家族史中有所归依。 |
D.家谱中所记载的孝敬父母、和睦乡邻、端肃风俗、重视耕读等族规是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视的东西,没有家谱,也就没有中国文化。 |
请根据文章的3-7段,分条概括家谱的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小城风雨
张炜
①近十余年来我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东部小城。这里,世纪末的喧嚣一点也不少。我在这里度过自己的白昼和夜晚。散散的小城,远远的小城,郊外有荒草的小城,追赶都市的小城。我抚摸它,如同抚摸我的血肉之躯。
|
②世界太大了,我只能注视这座小城。十年间有多少变化,我一直在目睹一座城市的“蜕变”。“风雨十年路,小城可吟诗,”这里的朋友个个爱笑,用笑声送走忧愁。我们去葡萄园,去海边,去一切让人追忆往昔的地方。昨天的林海已萎缩成一条防风林带,热闹的海岸已没有了渔人,代之以泳场和水上乐园;更大的海域则被黄色排污浸漫。在这儿悼念消亡,同时也企盼新生。
③来自几所大学的毕业生回到小城,兴致勃勃又难免沮丧。我们结成挚友。工作之余去郊外,一口气走上十几华里,天天如此。即便是大雨雪也不例外。有好几次在阴天走出,半路又被突降的暴雨赶回,浑身透湿,风雨掩去了呼叫。那个时刻,灰暗的水雾,起着水泡的田野,打得歪斜的稼禾,还有凄唱的树木,都让人心动。这是何地?呼啸的世界为何如此寂寥?神秘的力量左右了四周,在它面前,世俗退让得无影无踪了……A.抚摸小城可以说是作者回忆与小城息息相关的生活。 |
B.小城风雨不断,所以让作者心情总是抑郁而又沮丧。 |
C.秋夏之际郊外农忙,让作者渐渐对文学失去了兴趣。 |
D.作者夸张地说海岛晕船似乎吐出心中几十年的块垒。 |
E.作者和朋友因为想宣扬徐芾所以四处搜集有关资料。文章写徐芾的目的是 。
赏析文章结尾的妙处。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正·大·中·和
——浅议中国传统住宅之中堂文化
①中堂,唐宋时期的官称,相当于宰相或明清时期内阁大学士,大约取其于议事堂居中总理政务的缘故,名之中堂。由官称转而指称民居宅院厅堂或堂屋正中高挂的字画,似乎也因其厅堂居中之意。
②厅堂或堂屋的经营布置,体现中国人的精神境界和生活艺术。无论北京的四合院,还是上海的石库门,厅堂或堂屋都有挂字画、摆古玩的传统;于是,高挂厅堂正中的中堂就不能不格外地讲究。
③中堂字画讲究寓意吉祥,图的是喜庆。所以,中堂的内容多为表现荣华富贵的牡丹荷花、盼望年年有余的鳜鱼锦鲤、祈求健康长寿的松鹤延年等吉祥题材;当然,也有青绿山水、梅兰竹菊;最不宜的是描写惊涛骇浪、秋风萧瑟、夕阳残照的作品。中堂也可以是书法,书写的内容不外乎《朱子治家格言》《颜氏家训》《波罗密心经》等;总之,均与治家理财、保佑平安息息相关。宅院的厅堂是家庭或家族活动的中心场所,具待客、雅聚、议事、祭祀等多种功能,故即使新派人物宅院的中堂,也多是传统题材。
④中堂两侧必不可少一副对联,对联内容因人而异,但当符合家庭主人的信仰、理念、身份、地位。素有“徽州民居第一村”之称的西递村有座建于1691年的履福堂,其中堂两侧高悬一幅“诗书经世文章,孝心传家根本”的对联,鲜明地表达了书香门第家族对儒家思想的信仰。中国社会历来推崇名人字画,中堂字画不仅内容适宜,质量上乘,通常还要延请名人书写作画。
⑤中堂是厅堂的中心,中堂的悬挂还讲究与厅堂的整体布置浑然一体,虚实相生,刚柔相济,高低相间,疏密相宜,使生活艺术化,艺术理想化。中堂的下方是修长的条案,摆放五供和祖宗牌位,靠着条案的是八仙桌和太师椅或官帽椅、圈椅,大宅院正厅两边还有东西侧厅,东厅挂四条屏,西厅挂八条幅,内容不拘,相宜唯上,也取其四平八稳的寓意。中国人吃苦耐劳,不善张扬,但却经历太多的苦痛和磨难,不求大富大贵,唯愿平平安安。厅堂的格局和布置无言地传达着主人的精神气质和理想追求。
⑥中堂存在的基础是农耕经济社会的四合院和宗法制家庭,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提速,轰鸣的机器,喧嚣的城市打破农耕经济的田园牧歌,最先进的中国人最先离开祖辈生活的四合院,漂泊于非故乡的人流中。斗转星移,数十年过去,他们分享工业化、现代化文明成果的同时,也默默地承受社会高速进步所付出的代价。城市大了,家庭小了;楼层高了,房间少了。这时候,人们开始怀念不经意间在我们身边悄然消逝或已经远去的四合院和四合院里的中堂。
⑦人们怀念中堂所在的四合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怀念中堂以及厅堂儒雅书香的温馨。中堂字画伴随我们的生活,陶冶心灵,提高审美,是“流水无声日夜磨”的潜移默化。侧厅多宝格陈设的文玩,是今人与古人沟通的桥梁,对话的媒介。现代居室狭窄的空间和最大限度利用的墙壁,不仅没有了中堂的天地,书架、多宝格也在无数地产开发商的样板间中消逝。失去了精神倘佯的最后空间,现代居室纯乎是吃饭、睡觉的“蜗居”。
⑧人们保护中堂以及厅堂、四合院所代表的传统文明,是小康社会唤醒我们的文化自觉和社会共识。此前北京宋庄国画院,高举传统艺术的大旗,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团结了一批以振兴传统、传承文明为己任的艺术家,举办了题为“正大中和”的中堂展。由于时代变迁,当代艺术家对传统的理解、对中堂的认识,也发生很大变化,中堂的创作理念和笔墨技法不尽相同,有些差异甚大,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只要不背离中国画水墨线条的内核,当属传统艺术的创新尝试。不以水墨线条绘画的中堂,应允许存在;其高下、得失、成败,可留给历史检验,留给后人评说,留给市场选择。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理念下,充分尊重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和自由选择,由此方契合中堂“正大中和”的深刻寓意。第⑤段“四平八稳”语意双关,“平”字既指又指。
找出并修改第④段中对联的不妥之处。
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②段“中堂”前为什么要加修饰语“高挂厅堂正中的”?
对文意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堂书写内容均与治家理财、保佑平安息息相关。 |
B.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是中堂远去的主要根源。 |
C.现代居室有中堂书架等,就可能有精神徜徉的空间。 |
D.“正大中和”中堂展创作理念和笔墨技法非常传统。 |
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⑧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那么……关于 |
B.即使……也……至于 |
C.虽然……但是……对于 |
D.只有……才……但是 |
根据本文内容,谈谈你对“正大中和”四个字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这是1998年夏天。
7月9日。
天空像是被飓风吹了整整一夜,干净得没有一朵云。只剩下彻底的纯粹的蓝色,张狂地渲染在头顶上面。像不经意,随手打翻了蓝色的墨水瓶。
晕染开的,千丝万缕的蓝。
这天下午的阳光和其他寻常夏天里的阳光一样好,或者更加好。炎热让每个人失去了说话的欲望。张了张口就是干燥的热,像要吐出火来。大家静静地站在高大的香樟树下,皱着眉头,沉默不语。
傅小司从停车棚里把车拖出来后,考虑是不是要先回家去再说。刚刚结束的英文考试几乎要了人的命。身后那个女生一直在咳嗽,小司差点连听力都听不清楚。
“嘿!”陆之昂拿着一罐可乐碰了碰傅小司的胳膊,刺人的冰凉从他的胳膊上的皮肤迅速而细枝末节地传递到心脏去。傅小司接过可乐拉开来,抬起头大口大口地喝下去,喉结翻上翻下的。泡沫弄了些在手上,他抬起手,用嘴含了下食指关节那里。
陆之昂在旁边瞄到他这个动作,喉咙里发出了一声阴阳怪气的“额油”。
傅小司记得自己三年前仰起头喝可乐的时候还没觉得喉结这么突兀,三年前就是这么仰头喝了一罐可乐然后就离开了初中的一群朋友。大家只是拍了拍肩膀没有说再见,于是大家就真的没有再见过面。
三年后的今天,不知道会不会像是三年前的那场告别一样,从此就不再见面呢?
傅小司抬起头看看陆之昂,他对他说:“嗨,我们就这么毕业了对吧。”
陆之昂看看他,然后皱皱眉,说:“好像是的。”
天空一群飞鸟突然刷刷地飞过去,翅膀交叠的声音响彻天空。
傅小司转过头没有说话,微微皱了皱眉头,喝下一大口可乐。
眼前很多的人挤在一起,每个人脸上都是夏天里特有的潮红,小司记得拍毕业照的时候也是这种样子,所有人在烈日下面站队,因为阳光太强以至于大家在照片上都有点皱了眉头且红着一张脸,于是陆之昂生动地形容像是赴死前的集体照。带着悲壮的表情伪装了天下无敌的气势冲向那座早就不堪重负的独木桥。然后听到很多人扑通扑通落水的声音。水花溅到脸上像是泪。泪水弄脏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脸。可是还是挡不住疯了一样地往前横冲直撞。
当照相机扫射出的那一个红点依次划过每一个人的眼睛,然后“咔嚓”,定格,再然后一群人就作了鸟兽散。
每一个人都匆忙地赶回教室搬出参考书继续暗无天日地做题。五分钟之后就再也想不起自己的左右两边站着的是什么人。
这一天下午很多人笑了很多人哭了然后很多人都沉默了。学校的香樟每到夏天就会变得格外的繁盛。那些阳光下的树荫总会像黏稠的墨汁一样缓慢地渗透进窗户里面,傅小司记得自己和陆之昂在树荫里昏睡了似乎无穷多个夏天。眼皮上的红光和热度一直没有散去。
可是现在竟然突然就要离开了。
傅小司想起自己很久以前看到过的话,离开,让一切变得简单,让一切有了重新被原谅的理由,让我们重新来过。
接近黄昏的时候学校里就没有人了。
高一高二的学弟学妹早就放假在家里看动画片了。而高三的学生在考完最后一门外语之后也三三两两地离开了。这一次离开,是最盛大的也是最后一次告别,傅小司甚至可以看到他们双脚迈出校门的时候身后的影子突然被割裂的样子,身躯继续朝前,墨般漆黑的影子留在原地。
就像是人死去时离开身体的灵魂。带着恍恍惚惚的伤心和未知的恐惧。
那些影子像是依然留在空荡的校园里,游荡着,哼着青春时唱过而现在被人遗忘的歌。
那些人终于走了,带着三年时光的痕迹消散在了城市的各个角落并最终会消散在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
暮色四合。选自郭敬明《1995-2005夏至未至》(2010修订版)文中写傅小司回忆拍毕业照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结合全文,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选文节选自小说的引子部分,可看作是个场景描写,简析这个场景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请就本文的艺术特色,选一点进行赏析。
你也即将经历高考毕业离校,结合文中傅小司的感受,写出两点你对青春和成长的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在城市史上的反面典型是古代罗马城,它的突出特点是“在物质建设上的最高成就以及社会人文中的最坏状况”。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城市不同程度地实现了“物质建设上的最高成就”,但与此同时,城市在社会人文等方面则陷入越来越严重的滑坡和危机。在注意到城市形象、识别度等在聚集人气、提升城市影响力的重要作用之后,很多城市开始竞相追求和实施品牌战略,以改变其物质发达而文化简陋的现状。
但正如古人所说,“百年而可以谈礼乐”。城市文化需要长期的积淀和传承,而不是只要有了钱就可以买来的商品。由于这个深层的问题,在很多城市的品牌战略与追逐驰骛中,上演的多是一出出暴发户附庸风雅的闹剧。
标志性建筑是城市品牌的重要代表。但正如身体长得过快而心理、情感和思想明显滞后的青少年一样,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在空间、人口与经济规模上的迅速扩张,只是获得了一个庞大的物质躯壳。特别是由于这个过程本身严重透支了城市的文化资源、恶性损耗了都市人的精神生态,因而表面上繁华和强大的城市躯壳包裹的却是一颗极为孱弱和发育畸形的文化灵魂。中国城市由此在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和心理认同上日益陷入焦虑与危机中。
为了应对这一矛盾和困境,不少城市都乞灵于干一件文化大事,希望以此获得外界的关注与尊敬,从而摆脱内在的焦虑与空虚。标志性建筑是很多城市首选的品牌战略。但问题在于,由于在心态上过于焦虑、在情感上过于单纯、特别是缺乏独立的理性思考和判断力,很多品牌战略千篇一律地成为雇一个国外设计师以及建一个洋气十足的建筑物,以为这就可以提升或展示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对西方设计的崇拜已成中国城市的通病。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近年来新建的标志性建筑大都出自国外设计师之手,尽管其中也有成功之作,但由于意识形态、文化传统、艺术观念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更多的则是日益严重地“妖化”着中国宝贵的城市空间和形象。
与之相类的还有城市品牌营销。品牌营销既需要有丰富深厚的文化资源,更需要有现代的文化创意与设计能力。对中国绝大多数城市而言,前者基本上不成问题,城市品牌建设的主要问题是后者。和粗放增长的中国经济一样,在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上也普遍存在着两大问题:其一是粗制滥造,缺乏创意。有的名之为某某之都或某某之城,有什么资源或产业,填上就得。有的则做成“东方版”,如以“东方日内瓦”自居的就有石家庄、秦皇岛、肇庆、昆明、大理、巢湖、无锡等。其二是“低俗雷人”的营销术。其中以山东的西门庆文化旅游规划和江西宜春的城市口号为代表。如果说城市口号缺乏创意和平庸化是由于文化和美学素质偏低,那么,像这种以色相为主题的品牌营销和形象传播,则表明一些城市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已丧失最基本的文化底线与尊严。在某种意义上,出现这样的问题并不奇怪,无论是任人打扮的城市标志性建筑,还是粗俗的城市品牌营销,它们折射出文化资源丰富但文化灵魂孱弱、文化发展热情很高但先进文化素质匮乏的中国城市的现实困境与深层矛盾。“标志性建筑”成为很多城市首选的品牌战略,对其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标志性建筑是城市的灵魂,它代表着城市建设的最高成就。 |
B.标志性建筑可以改变这座城市物质发达而文化简陋的现状。 |
C.标志性建筑能够在聚集人气、提升城市影响力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
D.标志性建筑是一座城市的代表,可以让城市摆脱内在焦虑与空虚。 |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城市化进程中,物质建设上的最高成就与社会人文中的最坏状况并存的现象难以避免,古代罗马城是其中的典型。 |
B.城市在空间、人口与经济规模上的迅速扩张,会直接导致城市的文化资源的严重透支,从而发育成畸形的文化灵魂。 |
C.城市标志性建筑与意识形态、文化传统、艺术观念密切相关,所以聘请国外设计师有附庸风雅之嫌,并非明智之举。 |
D.城市品牌营销不仅需要较高的文化素养,还要经得住利益的诱惑,不然,平庸化和丧失文化尊严的现象就难以避免。 |
根据本文的论述,概括作者的观点。(30个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