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耕者
苏 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山水田园诗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
听筝
唐·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请简要分析颔联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②题。
水槛遣心
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注释:①水槛遣心:此诗大约作于公元761年。水槛,诗人居所草堂的水亭之槛,专供垂钓、眺望。
②赊:远。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草堂环境特征:远离城郭,庭园开阔宽敞,旁无村落,因而能够极目远眺。
B.颔联写诗人凭槛眺望所见,“澄江”句是对远景的描绘,“幽树”句是对近景的描绘。
C.尾联呼应首联,以“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比,更显出草堂的闲适幽静。
D.此诗以“水槛”为中心意象展开描写,句句是景物呈现,句句又蕴含“遣心”之意。

②颈联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名句,试赏析两句中动词的妙处并分析其所表达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晚清五律,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舟泊吴城陈三立
夜气冥冥白,柳丝窈窈青。孤篷寒上月,微浪隐移星。
灯火喧渔港,沧桑换独腥。犹怀中兴略,听角望湖亭。
【注释】陈三立:清末著名维新派骨干陈宝箴之子。此诗作于光绪二十七年二月,诗人回南昌西山祭扫父墓,舟行夜泊于鄱阳湖畔的吴城。
(1)试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分析全诗。(4分)
(2)“孤篷寒上月”一句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句式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文后问题。
途经秦始皇墓许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⑴这是一首怀古诗,第二句“崩”字使用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崩”字的理解。
答:

⑵本诗以“经始皇墓”为题,三、四句却宕开笔墨去写汉文帝,这样做是否妥当?为什么?
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作
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除夕之夜,诗人不写大红灯笼而写“寒灯”,这一意象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沈德潜评论第三句话“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为什么说“愈有意味”?请作具体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