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文学的功能
鲁枢元
①在中国古代,从孔子开始便十分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孔子认为“诗”有四种基本作用,即“兴、观、群、怨”,此外还可“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近代,梁启超认为小说亦有四种功能,即“熏、浸、刺、提”。可以说,重视文学的功能与作用,是中国文论的一个重要传统。 一般认为,文学的功能是以三种方式体现出来的,即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与美悦作用。
②文学的认识功能,即文学帮助人们获得多方面社会和人生知识,丰富人们的生活经验,加深人们对某些社会规律和社会关系的理解的功能。文学的认识功能首先体现在对生活形态的认识上。由于文学以形象、审美的方式反映生活,具有生动、具体、感性化的特点,无论它反映什么,都会显得十分细致,使人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比如,人们阅读了杜甫的“三吏”、“三别”这一组诗稿,就能够了解到唐代“安史之乱”时期许多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其次,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了解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是怎样生产、生活、劳动,看到他们的风俗习惯、伦理观念、宗教信仰等。《诗经》中的《七月》这首叙事诗。几乎描述了一年的劳动过程。文学不是历史,它并不单纯记录史实,但是当它生动细致描绘社会生活的时候,就常常会起到历史所难以承担的作用。文学的认识功能还体现在对社会关系的认识上,即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真理和规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指出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列宁称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③文学的教育功能就是文学作品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净化人们心灵与灵魂,增强人们的道德感的功能。古往今来众多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总是通过对现实的描绘和对人的心灵世界的探索,揭示真理,歌颂美好,批判邪恶,嘲弄愚蠢,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从而产生很大的思想影响和教育作用,据此人们常称作家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文学的教育功能是潜移默化发生的,并不是作品中赤裸裸的说教所能达到的,更不是耳提面命式的教训,而是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来反映、说明、评价生活。文学的教育方法不在于教训,而主要是通过形象感染,它只有通过审美才能实现。两千多年前古罗马的贺拉斯把“寓教于乐”作为一条艺术法则提出来,旨在说明文学的教育作用必须通过“乐”即审美来进行,因为文学首先是文学,如果是单纯的道德或政治说教就会失去文学的特性,变成非文学的东西了。优秀的作品,常常以娱乐为契机和外形,产生吸引力,引导读者或观众欣赏。
④我们欣赏艺术形象和艺术意境时,在感情上受到触动,得到美的享受,从而净化了灵魂,这就是文艺的美悦功能。文学之为文学,就必须是美的结晶的体现,这是文学最主要的本质所在。正是文学家创造的美的作品,让人们领略到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中的自然花草本身就是美的,能直接激发人们的美感。
⑤但这并不是说文学只能描写美的事物,描写丑的事物同样能引起人们美的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并不在于文学描写了美的事物还是丑的东西,而在于是否提供了美的信息,是否具备了审美价值。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莫里哀在《吝啬鬼》中塑造了守财奴阿巴贡的形象,作家通过对他的讥讽、嘲弄,否定了他的丑恶行为,衬托出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所以生活中的丑一旦进入艺术领域,就获得了一种特殊的审美价值,也就是通过对丑的否定,达到了对艺术美的表现。
⑥文学的美悦功能是十分广泛的,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首先,它发展人的感受能力,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审美趣味,丰富人的想象力。文学用感性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和表现思想,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增强人的艺术感觉能力,培养和丰富人的情感。其次,文学有助于人们提高识别真假、美丑、善恶、是非的能力,净化心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崇高的生活理想,激励人们为争取美好的社会生活而奋斗。
(选自《文学理论》,鲁枢元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下列关于“文学的功能”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孔子说的“兴、观、群、怨”,指的是文学的认识功能。 |
B.文学的认识功能,要求作家单纯记录史实。 |
C.文学的教育作用要通过审美来实现。 |
D.文学具有美悦功能,因此作家被认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
E.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丰富人的情感,这属于文学的美悦功能。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阅读《诗经》中的农事诗,可以了解当时的生产劳动状况,这是文学的认识功能。 |
B.阅读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可以了解法国当时的阶层状况,这是文学的教育功能。 |
C.阅读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可以知道什么是善良,从而产生思想影响,这是文学的美悦功能。 |
D.阅读王维的山水诗,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得到美的享受,这是文学的教育功能。 |
文学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文意概括。
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
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在《奥赛罗》中塑造了毒辣奸诈的伊阿古形象,但通过阅读《奥赛罗》,读者依然能够感受到美,能够培养和丰富人的情感,并且能够净化人的心灵和灵魂,增强人们的道德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太阳风
太阳风是1958年由人造卫星测得,并为美国科学家帕克等人首先发现的。1962年,"水手2"号飞船获得的资料进一步证实了"太阳风"的存在。1964年,美国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发表了一篇杰作《太阳帆船》,公开提出利用太阳光子流形成的太阳风扬帆碧空,实现星际航行。这个设想很有"刺激性",很鼓舞人。1994年11月2日美国航天航空局为此专门发射了一艘无人驾驶的宇宙飞船,耗费2亿美元,用来对太阳风进行为期3年以上的观测研究。
那么,什么是太阳风呢?所谓太阳风,指的是。太阳是由太阳核、对流层、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共同组成的。日冕层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由稀薄的等离子体组成,粒子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000万至10000万个,温度约为15000摄氏度。由于太阳温度极高,引起日冕连续不断地向外膨胀,驱使这些由低能电子和质子组成的等离子体不停地向行星际空间运动。这些带电粒子运动的速度达到每秒350公里以上,最高每秒达1000公里。尽管太阳的引力比地球的引力要大28倍,但这样高速的粒子流仍有一部分要冲脱太阳的引力,像阵阵狂风那样不停地"吹"向行星际空间,所以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太阳风"。
科学家根据对太阳风的基本特征的了解,现已查明:太阳风的风源来自"冕洞"。"冕洞"是日冕表面温度和密度都较低的部分,在X光射线和紫外线下看起来比周围地带要暗,就像是一个个的黑洞,不间断地出现在太阳"两极"地区。随着太阳旋转而旋转的冕洞,如同草地上浇水的水龙头,把太阳内部爆发产生的"高速等离子流"抛向太空。由于太阳自转会合周期是27天,因此,每隔27天,源于冕洞的"太阳风"就会"扫过"或"吹向"地球一次。"太阳风"从太阳"吹"向地球,一般只需要5至6天的时间。它一直可以"吹送"到冥王星轨道以外"日冥距离"(约合50个天文单位,即50×1.49亿公里)的4倍处,才被星际气体所制止。
强劲的太阳风"吹"向地球的时候,会对地球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最明显的是引起地球磁场的变化。强大的太阳风能够破坏原来条形磁铁式的磁场,将它压扁而不对称,形成一个固定的区域----------磁层。磁层的外形像一只头朝太阳的"蝉","尾部"拖得很长很长。
而太阳风的带电粒子流可以激发地球上南北极及其附近上空的空气分子和原子。这些微粒受激后,能发出多种形态的极光。巨大的冲击还能强烈地扭曲磁场,产生被称为"杀手"的电子湍流。这种电子湍流不但能钻进卫星内部造成永久性破坏,还能切断变电器及电力传送设施,造成地面电力系统全面崩溃。太阳风的带电粒子流还会使地球上空电离层受到干扰,引起磁爆,给无线电短波通讯、电视、航空和航海事业带来不利影响。太阳风也会引发磁层亚暴。在磁层亚暴期间,距离地球表面36000公里的高空处可能会产生强烈的真空放电和高压电弧,给同步轨道上的卫星带来灾难,甚至导致卫星殒灭。1998年5月发生的一次太阳风使美国发射的一颗通讯卫星失灵,导致美国4000万个寻呼用户无法收到信息。
1. 根据上下文,下列对"太阳风"的解释,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从太阳日冕层中发出的强大的带电粒子流。
B.从太阳发出的强大的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流。
C.从太阳日冕层中发出的强大的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流。
D.从太阳发出的会引起地球磁场变化的强大的带电粒子流。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地球磁场原本是条形式的。
B.磁层中有固定的区域,其形状是扁而不对称的。
C.没有太阳风的影响,地球磁场是不会变化的。
D.地球磁层的形成需要具备强大的太阳风和地球磁场两个因素。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阿瑟·克拉克公开提出了利用太阳风实现星际航行的大胆设想,美国航天航空局则耗费2亿美元来对太阳风展开进一步的观测研究。
B.太阳是由太阳核、对流层、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共同组成的,其温度极高可达15000摄氏度。因而会引起日冕连续不断地向外膨胀。
C.尽管太阳的引力很大,但速度极快的带电粒子流还是有一部分像狂风那样"吹"向行星际空间。
D. 强劲的太阳风强烈地扭曲磁场所产生的电子湍流能对人类生活产生极大的破坏性。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强劲的太阳风一旦引发磁层亚暴,将导致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卫星失灵甚至殒灭。
B.开展对太阳风的研究工作,对于无线电广播通讯、电视、航天航空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C.地球南北极一带上空的空气分子和原子受到太阳风的带电粒子流的激发,是多种形态的极光形成的重要原因。
D.对太阳风的研究,可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如何减轻太阳风对地球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是如何利用太阳风蕴藏的巨大潜能。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
②从技法上讲,剪纸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现出所要表现的形象。劳动群众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将这一艺术形式锤炼得日趋完善,形成了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如撕纸、烧烫、拼色、衬色、染色、勾描等,使剪纸的表现力具备无限的深度和广度。其线条细如春蚕吐丝,粗如大笔挥抹。不同的花式可粘贴摆衬,亦可悬空吊挂。由于剪纸的工具简便,材料普及,技法易于掌握,有着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这一艺术形式从古到今,几乎遍及我国的城镇乡村,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
③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起来,却是在清代中期以后,这是由于近代中国城市的崛起。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子铰出为主,趣味质朴,都是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渗入其中,而且千家万户聚居在一起,相效成习,所需颇巨。剪纸艺人为了省工,弃剪用刀,一刀多张,雕镂更加细致,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这些民间艺术家创作的目的在于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在于为生活创造美好的形象。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人生的艰辛,但对于世界都寄予了满腔的热情。民间剪纸中,很少出现伤痕和眼泪,体现着民间艺术家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对理想的追求。由单幅剪纸组成的窗花图案,常见的题材有"吉祥喜庆"、"五谷丰登"、"贵花祥鸟"等,也有的表现戏曲故事或传统故事,还有一些表现动物、神仙、花卉等与节庆有关的内容。它们虚实相生、简练鲜明,具有强烈的装饰性。然而,随着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传统民间艺术渐渐不能适应现代需要。比如旧式窗格多,便有"窗越"(越过窗格的窗花)与"气眼"(窗户糊纸时留一孔,贴此窗花以便透气)等品种,虽然灵巧又优美,但在当今宽大的玻璃窗上则不再有用武之地。再比如现代妇女多有社会职业,不善针线,作为刺绣用的剪纸"花样子"也就逐渐绝迹。而且,旧剪纸模式较为单一,花样已显陈旧,如果总是"门花"一对,"肥猪拱门",千载不变,便很难与现代家庭的气息和谐起来。现代人追求变化,对一成不变的事物失去兴趣。任何实用的艺术,倘无需求便要消亡,若能顺时应变,自然获得新的生命。
④新兴的剪纸艺术,切合了现代人的社会心理与审美要求,尤其时下人们切盼富有,剪纸艺术投其所好,契合其心态,注重盼富、图利、求吉和祈安的内涵。画面饱满,不避繁琐,反受欢迎,这也是目前人们的生活要求在审关心理上的反映。此外,新剪纸增加了生肖内容的画面,龙蛇马羊,年年更换,甚至将传统的"马上进宝"图案也改为相应的生肖属相。比如今年是鸡年,便是"金鸡进财";明年是狗年,便改成小狗拉着装满财宝的车子跑来,成了"爱犬送宝"了。这种生肖剪纸,让人感到既亲切又应时。
⑤新剪纸的另一特征,是借用一些其他艺术形式来丰富自己,使其面貌一新。比如这几年兴起的国画样式的剪纸,从形式(中堂、条幅、扇面等)到内容(花鸟、人物、山水等),类似国画又不失剪纸趣味,使人感觉熟悉又新颖。特别是在贴年画的传统风俗日渐衰落之际,剪纸艺人便将百姓喜闻乐见的一些年画图样刻成剪纸,如缸鱼、门神、婴戏娃娃等,这些工艺精关的剪纸就容易被接受,甚至招人喜爱。
⑥新剪纸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朝着精细化、高档化、豪华化发展。新剪纸不仅雕刻要求精工,有的细若发丝,曲若流水,千变万化,而且以大红和金色的纸张为主要材料,配以彩纸衬托,艳丽多彩,益显华贵。在设计上融入现代工艺设计趣味,具有时代性,与现代家庭的室内装潢能够协调起来。那些高档和豪华类型的剪纸,不仅平添节庆气氛,更增加了室内的富丽感,受到现代家庭尤其是年轻人的欢迎。特别是年年都有一大批新图样出现,加上彩色剪纸和"梅兰竹菊"等类似文人画的幽雅题材的画面,这对人们就更有吸引力了。
1.剪纸艺术的产生主要是为了满足(2分)
A. 社会物质生活的需求 B.社会艺术情趣的需求
C.社会精神生活的需求 D.社会价值取向的需求
2.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6分)
A.剪纸艺术遍及我国城镇乡村的主要原因是表现了劳动群众的聪明才智。
B.民间剪纸中很少出现悲苦凄凉一类的题材是由于当时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C.民间艺术家创作了丰富多样的剪纸图案,其价值就在于具有强烈的装饰性。
D.传统剪纸中的窗花如"窗越"、"气眼"等,已难以适应当今民居的窗户结构。
E.第③段介绍了剪纸艺术的历史、题材,阐述了传统剪纸需要革新的原因。
F.生肖属相是传统剪纸艺术的主要题材,如"金鸡进财",让人感到既亲切又应时。
3.通观全文,剪纸艺术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是(3分)
(1)
(2)
4.从全文看,民间剪纸在两方面"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 (3分)
内容:
形式:
5.你将受邀参加全国民间工艺研讨会,请就如何振兴剪纸艺术准备一份发言提纲。(4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物入侵:人类社会的另一巨大威胁
由于地理、地貌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每一个物种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都被限制在一定的区域内生存发展,这种物种称为本地种。外来种或称非本地种,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历史上没有的但被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引入的物种。当外来种引入到自然分布区之外的新生境时,多数无法正常生存,需要人类特别管护才能维持,但有少数物种到新生境后不仅可以自然生存,而且快速生长繁衍,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危害,这就成了入侵种。入侵种有别于普通外来种的最大特征是它对本地生态系统带来的“入侵”后果。一个入侵种的形成是一个极小概率事件,而且外来入侵物种在原产地没有对当地原有生物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在多种控制因素存在的情况下,与当地原有生物处于一种共生共荣的局面。但当它们来到新生境后,犹如脱缰之马,摆脱了原来的束缚,尽可能利用新生境资源,挤占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和资源,构成危害。
能造成入侵的外来物种都具有一些类似的特点。它们的生态适应能力强。许多外来物种适宜生存的范围非常广,有的可以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有的可抵御干旱、低温、污染等不利环境。它们的繁殖能力强。入侵种能产生大量的后代,或繁殖世代较短,甚至具有很强的无性繁殖能力。传播能力也是它们的一大法宝,可借助各种各样的力量进入新环境。
外来种的入侵是多渠道、层层攻入的,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危及本地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出于农、林、牧、渔业生产、城市绿化、景观美化、观赏等目的的有意引进,如果不注意生态效益,就会造成生物入侵的严重后果。随着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的增加,许多外来物种常常搭乘人类的“顺风车”,作为“偷渡者”进入新环境。此外,外来入侵生物可以通过风力、水流,以及鸟类等动物的传播自然传入。需要说明的是,外来有害生物也许并不是只通过一种途径传入,可能由两种或多种途径交叉传入,在时间上并非只有一次传入,可能是两次或多次。由此可见,多途径、多次数的传入加大了外来有害生物定居和扩散的可能性。
在人类文明史上,物种的引进曾推进了生产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的生活,同时也改变了世界面貌并造福人类社会。餐桌上美味可口的“洋庄稼”,公园里姹紫嫣红的外来花木,动物园里形态各异的外来动物,林林总总的外来生物,为我们增添了无穷的乐趣。然而,外来物种却是一把“双刃刀”,也常常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1.下列对“生物入侵”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生物入侵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历史上没有的物种被人类活动所直接引入。
B.生物入侵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历史上没有的物种被人类活动所直接或间接引入。
C.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种引入到自然分布区之外的新生境中可以自然生存并且生长繁衍。
D.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种引入到自然分布区之外的新生境后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2.选出属于入侵种共同特点的一项
A.繁殖世代较短。
B.可抵御干旱、低温、污染等不利环境。
C.传播能力强。
D.具有很强的无性繁殖能力。
3.下列对“一个入侵种的形成是一个极小概率事件”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外来种引入到自然分布区之外的新生境并造成危害的可能性不存在。
B.外来种引入到自然分布区之外的新生境并造成危害的可能性很小。
C.外来种引入到自然分布区之外的新生境时,多数无法正常生存。
D.外来种引入到自然分布区之外的新生境时,需要人类特别管护才能生长。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来物种没有了原产地各种生态因素的制约,必然会反客为主,形成对新生境产生很大危害的入侵种。
B.本地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原因可能是生物入侵。
C.出于农、林、牧、渔业生产、城市绿化、景观美化、观赏等目的的有意引进,可能会造成生物入侵的严重后果。
D.从外来入侵种的原产地把抑制它的天敌引进来,就有可能消除生物入侵的危害。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榜样
秦俑
峰子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家教书。当同学们都去火车站送他时,峰子不知怎的就想起了一句悲壮的古诗: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先到县教育局报到,签了字后,办公室的同志挺疑惑地问,你是师大毕业的?峰子什么话也没说,背起两大袋子书和行李,头也不回地搭车回了家。
父亲见峰子回来了,远远地迎了上去,说,工作安排好了吧?
峰子没吱声,把行李往父亲手上一放,回到家“咕嘟咕嘟”喝了一大杯水,然后才说,省晚报让去做记者,没去。
怎么?
我想回村里学校教书。
父亲颤着声问,是不是在学校里犯了事?
年年都评“三好生”呢,怎会犯事?峰子坐了下来。
那怎么回这破村?
因为学校里少了老师。
父亲愣了好一阵,叹了口气便去张罗着泡面条。
峰子早没了娘。他看着驼了背的父亲,心中不由惴惴地发慌:父亲要是骂他一顿,或许打他一记耳光,他的心里也许会好受一点。
吃过面,峰子便去村里的学校找校长。说是学校,其实不过是一座四间的茅草土坯屋。屋旁边竖着一根四五米高的杉木,上头飘着一面早已发白的旗。而且也就一个老师,教了快四十年了。
峰子在学校的自留地上找到了校长,校长正戴着那副掉了一条腿的老花眼镜在地里侍弄自己种的蔬菜。
峰子轻轻地唤了一声,校长。
校长回过头,眼镜差点就掉到了地上。他见了峰子,脸上的笑便浮了上来,说,峰子回来了。
我是来向您报到的。我也来学校教书,以后我就是您的部下了。
你……校长激动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汪了泪,用沾了泥土的手紧紧地握住峰子的手。
校长破例炒了一盘蛋,邀峰子喝一盅。校长一边喝酒一边说,想你考上大学那年,学校里的娃儿就加了一倍,大家都把你当榜样呢。
峰子就想起往年的寒暑假,他一回家,总有东家西家的请他到家里吃饭教课,说是要自家的娃子学学他的样。
可是,这一年暑假过去,也没见哪家有人来请他。和乡亲见面,还有人不相信地问:峰子,你真回村里教书?
峰子就爽快地回答:是!
到秋天开学了,报到的学生竟爆减到了往常的三分之一。校长和峰子都不明白:老师多了,学生怎么反倒少了?
于是峰子拿了一份花名册挨家挨户去问,问来问去,都回答说:我家的娃儿不念书了,过两年让他到外面打工去。
峰子说,孩子还小,怎就不让念了?
念了书没用。
怎没用?念了书可以考大学啊。
对方就不吭声了,任峰子怎么劝说也没用。等峰子一脚跨出大门,后边就传来轻轻地嘟囔:上了大学又怎啦,还不照样回家种地……
这话刺得峰子的心一阵阵地疼。
跑了几天,来报到的孩子没见增多。倒是县教委捎了信过来,说是让峰子去领“扶贫助学志愿者”奖章,他成了县里好几万教师的榜样呢……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不超过15字)
父亲与峰子交谈时各有其心理活动?请对父亲的心理活动作简要梳理概括。
这篇小说在情节发展中形成了哪些对比?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赏析。
秋天开学,“报到的学生竟暴减”,有分析文章认为这暴露了“村里人骨子中的那种忽视知识和轻视知识的顽劣本质” 。请就村里人弃学的行为和这则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年感—时间小札之一
①钟声一响,已入不惑之年;爆竹声中,青春已成昨天。是谁发明了“年”这个怪东西,它像一把刀,直把我们的生命,就这样寸寸地夺去。可是人们好像还欢迎这种切剁,还张灯结彩地相贺。我却暗暗地诅咒:“你这个教我无可奈何的家伙!”
②你在我生命的直尺上留下怎样的印记呢?
③有许多地方是浅浅的一痕,甚至今天想来都忆不起是怎样划下的。当小学生时苦等着下课的铃声,盼着星期六的到来,盼着一个学年快快地逝去。当大学生时,正赶上“文革”的年代,整日乱哄哄地集会,莫名其妙地激动,慷慨激昂地斗争,最后又都将这些一把抹去。发配边疆,白日冷对大漠的孤烟,夜里遥望西天的寒星。——这许多岁月就这样在我心中被烦恼地推开,被急切地赶走了。年,是年年过的,可是除却划了浅浅的表示时间的一痕,便没有什么。
④但在有的地方,却是重重的一笔,一道深深的印记。当我学会用笔和墨工作,知道向知识的长河里吸取乳汁时,也就懂得了把时间紧紧地攥在手里。静静的阅览室里,下班的铃声突然响了,我无可奈何地合上书,抬头瞪一眼管理员。本是被拦蓄了一上午的时间,就让它这么轻轻一点,闸门大开,时间的绿波便洞然泻去,而我立时也成了一条被困在干滩上的鱼。当我和挚友在灯下畅谈时,司马迁的文,陶渊明的诗,还有伽利略的实验,一起被桌上“滴答”的钟声搅拌成一首悠美的旋律,我们陶醉,我们盼夜长,最好长得没有底。而当我一人伏案疾书时,我就用锋利的笔尖,将一日、几时撕成分秒,再将这分分秒秒点瓜种豆般地填到稿纸格里。我拖着时间之车的轮,求它慢一点,不要这样急。但是年,还是要过的。记得我第一本书出版时,正赶上一个年头的岁末。我怅然对着墙上的日历,久久地像望着山路上远去的情人,望着她那飘逝的裙裾。但她也没有负我,留下了手中这本还散着墨香的厚礼。这个年就这样难舍难分地送去了,生命直尺上用汗水和墨重重地划下了一笔。
⑤想来孔夫子把四十作为“不惑”之年也真有他的道理。人生到此,正如行路爬上了山巅,登高一望,回首过去,我顿然明白,原来狡猾的自然是悄悄地用一个个的年来换我们一程程的生命的。有那聪明的哲人,会做这个买卖,牛顿用他的生命的第二十三个年头换来了一个“万有引力”,而哥白尼已垂危床头,还挣扎着用生命的最后一年换了一个崭新的日心说体系。时间不可留,但能换得做成一件事,明白一个理,就是最合算的。而我过去多傻,做了多少赔钱的,不,赔了生命的交易啊。假若把过去那些乱轰轰的日子压成一块海绵,浸在知识的长河里能吸饱多少汁液,假使把那寒夜的苦寂变为积极的思索,又能悟出多少哲理。时间这个冰冷又公平的家伙,你无情,他真无义:可你有求,他就给予。人生原来就这样被年、月、时,一尺,一寸、一分地度量着,人生又像一支蜡烛,每时都在做着物与光的交易。但是总有一部分蜡变成光热,另一部分变成了泪滴。年,是年年要过的,爆竹是岁岁要响的,美酒是每回都要酌满的,不过,有的人在傻呵呵地随人家过年,有的却微笑着,窃喜自己用“年”换来了胜利。
⑥这么想来,我真清楚了,真的不惑了。我不该诅咒那年,倒后悔自己的过去。人,假如三十或二十就能不惑呢?生命又该焕发出怎样的价值?
1986年2月6日
16.作者为什么说“年”是个“教我无可奈何的家伙”?请分条归纳。
17.作者在第三段中说“有许多地方是浅浅的一痕”,请分条概括“浅浅的一痕”的具体内容。(不超过40字)
18.作者在最后一段为什么说“这么想来,我真清楚了,真的不惑了”?
19.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A.作者在第三段中说“这许多岁月就这样在我心中被烦恼地推开,被急切地赶走了” 说明“这许多岁月”浪费了我的生命,我只有暗暗地诅咒。 |
B.在第四段作者说“我怅然对着墙上的日历,久久地像望着山路上远去的情人……”,“怅然”表明作者对时间的无情流逝有如失恋一般的绝望的痛苦。 |
C.在第四段作者说“时间的绿波便洞然泻去,而我立时也成了一条被困在干滩上的鱼”,这里用“绿波”和“水”比喻,表明我对时间的渴求和珍惜。 |
D.作者结尾用“假如三十或二十就能不惑呢?生命又该焕发出怎样的价值?”这两个问句感叹自己年老无成,巧妙诅咒“年”这个无可奈何的家伙。 |
E.作者在第五段中提到“乱轰轰的日子”“那寒夜的苦寂”既照应了第三段的有关内容,也表明了作者对过去“赔了生命的交易”的后悔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