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患盗论
宋·刘敞
天下方患盗。或问刘子曰:“盗可除乎?”对曰:“何为不可除也?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或曰:“请问盗源?”对曰:“衣食不足,盗之源也;政赋不均,盗之源也;教化不修,盗之源也。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二源慢,则操兵刃劫良民而为盗矣;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此所谓盗有源也。”
丰世无盗者,足也;治世无赋者,均也;化世无乱者,顺也。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不务化盗而务禁盗,是纵焚而救以升龠①也。且律:使窃财者刑,伤人者死,其法重矣;而盗不为止者,非不畏死也,念无以生,以谓坐而待死,不若起而图生也。且律:使凡盗贼能自告者,除其罪,或赐之衣裳剑带,官爵品秩,其恩深矣;而盗不应募,非不愿生也,念无以乐生,以谓为民乃甚苦,为盗乃甚逸也。然则盗非其自欲为之,由上以法驱之使为也。其不欲出也,非其自不欲出,由上以法持之使留也。若夫衣食素周其身,廉耻夙加其心,彼唯恐不得齿良人,何敢然哉?故惧之以死而不惧,劝之以生而不劝,则虽烦直指之使,重督捕之科,固未有益也。
今有司本源之不恤,而倚办于牧守,此乃藏武仲所以辞不能诘也②。凡人有九年耕,然后有三年之食;有三年之食,然后可教以礼义。今所以使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者,牧守乎哉?吾恐未得其益,而汉武沈命之敝③,殆复起矣。故仲尼有言:“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推而广之,亦曰:“用兵吾犹人也,必也使无战乎!”引而伸之,亦曰:“禁盗吾犹人也,必也使无盗乎!”盍亦反其本而已矣。
爰自元昊犯边,中国颇多盗,山东尤甚。天子使侍御史督捕,且招怀之,不能尽得。于是令州郡:“盗发而不辄得者,长吏坐之。”欲重其事。予以谓未尽于防,故作此论。
(选自《宋文鉴》卷九十五,有删改)
注解:①升龠(yuè):都是象酒杯一样的容器。②藏武仲句:藏武仲是周代春秋时鲁国大臣。作者引用这个典故的意思是:如果说牧守捕盗不力是有罪当罚,那么朝廷不去正本清源,养成盗贼,不是一样有罪当罚吗?③沈命之敝:“沈命法”是汉武帝时颁布的一项法律,规定“盗贼起,不发觉”,或捕盗不力者,就将有关大小官员一律处死。结果引发因官员怕治罪而相互隐瞒,以致盗贼更多,称作“沈命之敝”。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慢:缓慢 |
B.为盗乃甚逸也逸:闲适、安逸 |
C.彼唯恐不得齿良人齿:排列,列入 |
D.用兵吾犹人也,必也使无战乎犹:如同,和……一样 |
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不赞成对盗贼采用“严刑峻法”的理由的一组是( )
①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
②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
③非不愿生也,念无以乐生。
④有三年之食,然后可教以礼义。
⑤而汉武沈命之敝,殆复起矣。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⑤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说明“盗”的产生是由于“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一句话,是“由上以法驱之”造成的。 |
B.本文着重指出,如果不解决盗贼出现的这些根本问题,任何严刑峻法,残酷镇压,以至招安诱骗,都只能更加激起百姓的反抗。 |
C.本文写作虽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但文中用大量的事实,生动的语言,论证了官逼民反这一客观的现实。 |
D.作者引用孔子的名言,其主要用意是借此说明:做州县长官的捕获了盗贼,如果不如实公正的审理判决,就会激起更大的社会矛盾。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惧之以死而不惧,劝之以生而不劝。
(2)天子使侍御史督捕,且招怀之,不能尽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吴与弼,字子传,崇仁人。与弼年十九,见《伊洛渊源录》,慨然响慕,遂罢举子业,尽读四书、五经、洛闽①诸录,不下楼者数年。中岁家益贫,躬亲耕稼,非其义,一介不取。四方来学者,约己分少饮食,教诲不倦。
正统十一年,山西佥事何自学荐于朝,请授以文学高职。后御史涂谦复荐之,俱不出。尝叹曰:“宦官、释氏不除,而欲天下治平,难矣。”天顺元年,石亨欲引贤者为己重,谋于大学士李贤,属草疏荐之。帝乃命贤草敕加束帛,遣行人曹隆,赐玺书,赍礼币,征与弼赴阙。比至,帝问贤曰:“与弼宜何官?”对曰:“宜以宫僚②,侍太子讲学。”遂授左春坊左谕德,与弼疏辞。贤请赐召问,且与馆次供具。于是召见文华殿,顾语曰:“闻处士义高,特行征聘,奚辞职为?”对曰:“臣草茅贱士,本无高行,陛下垂听虚声,又不幸有狗马疾。束帛造门,臣惭被异数③,匍匐京师,今年且六十八矣,实不能官也。”帝曰:“宫僚优闲,不必辞。”赐文绮酒牢,遣中使送馆次。顾谓贤曰:“此老非迂阔者,务令就职。”时帝眷遇良厚,而与弼辞益力。又疏称:“学术荒陋,苟冒昧徇禄,必且旷官。”诏不许。乃请以白衣就邸舍,假读秘阁书。帝曰:“欲观秘书,勉受职耳。”命贤为谕意。与弼留京师二月,以疾笃请。贤请曲从放还,始终恩礼,以光旷举。帝然之,赐敕慰劳,赍银币,复遣行人送还,命有司月给米二石。与弼归,上表谢,陈崇圣志、广圣学等十事。
成化五年卒,年七十九。所著《日录》,悉自言生平所得。
[注] ①洛闽:洛学和闽学,代表人物分别为程颢兄弟和朱熹。②宫僚:太子属官。③异数:这里指皇帝给予的特殊优待。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乃命贤草敕加束帛 草敕:起草诏书 |
B.征与弼赴阙赴阙:到朝廷来 |
C.束帛造门造门:装点门面 |
D.乃请以白衣就邸舍 白衣:无官职的士人 |
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非其义,一介不取。 译文:凡是他认为不正当的利益,丝毫不取。 |
B.宦官、释氏不除,而欲天下治平,难矣。 译文:宦官、佛教不除掉,却想要天下安定,难啊。 |
C.闻处士义高,特行征聘,推辞这个职位为? 译文:听说您正直清高,特地征召聘请,推辞这个职位有什么作为? |
D.帝曰:“欲观秘书,勉受职耳。” |
译文:皇帝说:“(吴与弼)想要看宫廷珍藏的图书,就劝他就职吧。”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吴与弼19岁时,受《伊洛渊源图》的影响,曾苦读数年不下书楼。 |
B.皇帝应何自学、涂谦的推荐,召吴与弼入京为官并对其礼遇甚厚。 |
C.吴与弼不止一次以自己身体有病为由向皇帝提出辞官不做的请求。 |
D.在吴与弼的来去问题上,李贤曾经多次向皇帝提出建议并被采纳。 |
在文中,皇帝评价吴与弼“非迂阔者”,意思是(这个人)并非迂腐而不切合实际的人。综观全文,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吴与弼是个“切合实际”的人。(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僧虔,琅琊临沂人也。年数岁,伯父弘集会诸子孙,弘子僧达下地跳戏,僧虔独正坐采蜡烛珠为凤凰。弘曰:“此儿终当为长者。”
僧虔善隶书。孝武欲擅书名,僧虔不敢显迹,常用掘笔①书,以此见容。泰始中,为辅国将军、吴兴太守。王献之②善书,为吴兴郡,及僧虔工书,又为郡,论者称之。
太祖善书,及即位,笃好不已。与僧虔赌书毕,谓僧虔曰:“谁为第一?”僧虔曰:“臣书第一,陛下亦第一。”上笑曰:“卿可谓善自为谋矣。”示僧虔古迹十一帙,就求能书人名。僧虔上羊欣所撰《能书人名》一卷。
僧虔《论书》曰:宋文帝书,自云可比王子敬,时议者云“天然胜羊欣,功夫少于欣”。亡曾祖领军书,右军③云“弟书遂不减吾”。庾征西翼书,少时与右军齐名,右军后进,庾犹不忿,在荆州与都下人书云:“小儿辈皆学逸少书,须吾下,当比之。”王右军自书表,晋穆帝令张翼写效,一毫无异,乃题后答,右军当时不别,久后方悟,云“张翼小人,几欲乱真”。张芝、二卫并得名前代,无以辨其优劣,唯见其笔力惊异耳。羊欣书见重一时,亲受子敬,行书尤善,正乃不称名。孔琳之书天然放纵,极有笔力,规矩恐在羊欣后。谢综书,恨少媚好。谢灵运乃不伦,遇其合时,亦得入流。庾昕学右军,亦欲乱真矣。
(选自《南齐书》,有删改)
[注] ①掘笔:秃笔。②王献之:字子敬,东晋书法家,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③右军:右军将军。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曾任此职,世称“王右军”。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儿终当为长者 长者:年长的人 |
B.右军后进后进:后来长进 |
C.孔琳之书天然放纵放纵:不受约束 |
D.亦得入流入流:列入流品 |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伯父弘集会诸子孙,弘子僧达下地跳戏。 (他的)伯父王弘把孩子们聚在一起,王弘的儿子王僧达在地上蹦跳玩耍。 |
B.太祖善书,及即位,笃好不已。 太祖擅长书法,等到即位,(对书法还是)深爱不止。 |
C.卿可谓善自为谋矣。 你可以说是善于替自己谋虑了。 |
D.亡曾祖领军书,右军云“弟书遂不减吾”。 |
(我)逝去的曾祖父王领军写信,王羲之说“老弟写信就没有丢掉我”。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王僧虔在孝武帝面前为求自保,不惜用秃笔写字来掩饰书法水平。 |
B.王献之和王僧虔都擅长书法,又都做过吴兴郡守,因此传为美谈。 |
C.征西将军庾翼与王羲之在书法上齐名,很多小字辈都来向庾翼学习。 |
D.张翼和庾昕二人模仿王羲之的书法,都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
文中说“宋文帝书,自云可比王子敬,时议者云‘天然胜羊欣,功夫少于欣’”,意思是“宋文帝的书法,自己说可以和王献之相比,但当时评议的人说‘(宋文帝的)天资高于羊欣,书法艺术所达到的程度不如羊欣’”。请结合你的阅读积累,谈谈你对“天然”和“功夫”二者关系的理解。(不少于200字)(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①以任事。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故内无伏怨②之乱,外无马服③之患。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如此,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
闻之曰:“举事无患者,尧不得也。”而世未尝无事也。君人者不轻爵禄,不易富贵,不可与救危国。故明主厉廉耻,招仁义。昔者介子推无爵禄而义随文公,不忍口腹而仁割其肌,故人主结其德,书图著其名。人主乐乎使人以公尽力,而苦乎以私夺威④;人臣安乎以能受职,而苦乎以一负二。故明主除人臣之所苦而立人主之所乐,上下之利,莫长于此。不察私门之内,轻虑重事,厚诛薄罪,久怨细过,数以德追祸,是断手而续以玉也。
使燕王内憎其民而外爱鲁人,则燕不用而鲁不附。民见憎,不能尽力而务功;鲁见说,而不能离死命⑤而亲他主。如此,则人臣为隙穴⑥,而人主独立。以隙穴之臣而事独立之主,此之谓危殆。
释仪的⑦而妄发,虽中小不巧;释法制而妄怒,虽杀戮而奸人不恐。罪生甲,祸归乙,伏怨乃结。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故圣人极;有刑法而死,无螫毒,故奸人服。发矢中的,赏罚当符,故尧复生,羿复立。如此,则上无殷、夏之患,下无比干之祸,君高枕而臣乐业,道蔽天地,德极万世矣。
[注] ①权衡:法令。②伏怨:怀怨于心。③马服:本指赵奢,这里指其子赵括。④夺威:夺权。⑤离死命:冒死罪。⑥隙穴:孔隙,比喻隐患。⑦仪的:靶子,目标。
(选自《韩非子·用人》,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伯夷、盗跖不乱 乱:叛乱 |
B.而苦乎以一负二负:担负 |
C.数以德追祸追:补救 |
D.释仪的而妄发发:放箭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君主“善用人”的一项是( )
①循天顺人而明赏罚 ②使人不同功,故莫争 ③不轻爵禄,不易富贵 ④轻虑重事,厚诛薄罪 ⑤有赏罚,而无喜怒 ⑥发矢中的,赏罚当符
A.①④⑤ | B.②③④ |
C.②⑤⑥ | D.①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主遵循天道,就能够少用气力而建功立业;君主顺应人情,就能够少用刑罚而推行法令。 |
B.因为晋文公鼓励廉耻之心,提倡仁义之举,所以介子推凭着“仁义”之心割下身上的肉给他吃。 |
C.假如燕王对内憎恨本国民众,对外喜爱鲁国人,那么燕人就不为他所用,鲁人也不会依附他。 |
D.君主实行赏罚不能凭个人喜怒,如果放弃法制而乱发脾气,即使大肆杀伐,奸人也不会害怕。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下之利,莫长于此。(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隙穴之臣而事独立之主,此之谓危殆。(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清时,字授侯,福建安溪人,大学士光地从孙。乾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四年,授浙江嘉兴知府。上南巡,或议自嘉兴至杭州别辟道行民舟,清时于官塘外求得水道相属,上通吴江平望,下达杭州坝子门,号为副河。丁父忧,去官。服除,授山东兖州知府。二十二年,擢运河道。
二十六年,河决孙家集,运河由夏镇至南阳两堤俱溃,清时督修筑。议者或拟用椿埽,费帑①以六十万计;或拟建石堤,费以三百万计。清时少时行濒海间,见筑堤捍海为田者,掷碎石积水中,潮退则以木拦之,填土其上,坚筑成堤,因参用其法。以河东、西两岸皆水,得土难,令以石垒两旁,积葑②其中,水涸,募夫起土置积葑上,费帑十四万有奇,而两堤成。曹县溢,水泻入微山湖,出韩庄湖口,闸隘,水不得泄,令于闸北毁石堤,掘地深之以泄水。事上闻,上命于其地建滚水坝,高一丈二尺余。清时请减低为一丈,令湖水落至丈,乃闭闸蓄水。泗水经兖州西流入府河,济宁城东旧有杨家坝,遏水使入马场湖,蓄以济运,遇伏秋水涨不能泄,淹民田,令改坝为闸,视水盛衰为启闭。汶水分流入蜀山、马踏两湖,旧制引水使南行少北行多,后乃反之,漕船经袁口、靳口,浅涩不能进。清时规分水口,令南坝加长,北坝收短,以为节宣③,并减低何家坝,使汶水南弱而北增。
二十九年,调江南淮徐道。三十年,擢河东河道总督,赐其母大缎、貂皮。清时以河堤岁修,司其事者每不度形势,过高糜帑,而卑薄者不能大有增益,乃饬所司,当水涨具堤高水面尺寸呈报,择堤最薄者培之。迨伏秋水发,耿家寨(称十四堡)水及旧堤上,赖预增新筑以免。清厘河工征料诸弊,岁减派料至千余万斤。三十一年,运河东岸漫口,自请议处,原之。三十二年七月,授山东巡抚。高苑、博兴、乐安三县被水,清时谓小清河下流隘,故上游溢,檄所司勘验。遽疾作,乞解任,不许。三十三年,卒。
清时治水善相度情形,穷源竟委。每乘小舟出入荒陂丛泽、支流断港中,或徒步按行谘访,必得要领,乃见诸建置。
(选自《清史稿·列传一百一十二》)
[注] ①帑:国库中的钱币。②葑:芜菁,又名蔓菁。一种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十字花科。③节宣:节制和排放。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时于官塘外求得水道相属 属:连接 |
B.过高糜帑糜:消耗 |
C.使汶水南弱而北增弱:减少 |
D.清时治水善相度情形相:治理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李清时善于治水的一项是( )
①掷碎石积水中,潮退则以木拦之 ②令以石垒两旁,积葑其中 ③于其地建滚水坝,高一丈二尺余 ④清时规分水口,令南坝加长,北坝收短 ⑤清厘河工征料诸弊,岁减派料至千余万斤 ⑥徒步按行谘访,必得要领
A.①②⑤ | B.①③④ |
C.②④⑥ | D.③⑤⑥ |
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乾隆皇帝南巡时,有人建议重新挖掘一条水道,便于船只通行,而李清时却力排他议,打通原有水道,改造出一条“副河”。 |
B.李清时小时在海边见人们先在海水中投入石块,潮水退后,用木桩拦住,然后在石块上填土,以此来造田,这给他治水以很大启发。 |
C.曹县发大水时,水流入微山湖,又从韩庄的湖口流出;而这里的闸口狭窄,水流受阻,清时下令毁掉北面的堤坝,挖沟排水。 |
D.李清时在任河东河道总督时,运河东岸曾经决口,他主动请求前往治理,广泛征求意见,采取得力措施,使大堤恢复了原貌。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水涸,募夫起土置积葑上,费帑十四万有奇,而两堤成。(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旧制引水使南行少北行多,后乃反之,漕船经袁口、靳口,浅涩不能进。(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乃饬所司,当水涨具堤高水面尺寸呈报,择堤最薄者培之。(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宋尚书司封郎中孙公墓志铭
王安石
公讳锡,字昌龄。公以天圣二年进士起家,授镇江军节度推官,知杭州仁和县。籍取凶恶,戒以不改必穷极案治,而治其余一以仁恕,故县人畏爱之。七年,为开封府推官。坐考锁厅进士举籍中有不中格者两人,降监和州清酒务。当是时,庞宰相为枢密使,荐宜侍讲禁中。方召,而公以谪去。久之,会明堂恩召还,同判尚书刑部。戎州人向吉等操兵贾贩,恃其众,所过不输物税,州县捕逐皆散走。成教钤辖司奏请不以南郊①赦除其罪,从之,逮捕亲属系狱,至更两赦。有诣阙诉者,刑部详覆官以为特敕②遇赦③不原者,虽数赦犹论如法。公独奏释之,凡释百二十三人。公于议法多如此。
复为开封府推官,当随尹奏事,仁宗问大辟几何,且以慎刑爱人为戒。公因奏开封敕有重于编敕④而当改者数事,仁宗皆以为然。它日问尹以公姓名,称之。于是贵戚女使有奏谳⑤,上薄其罪,付公监决,曰:“此人平恕,可任也。”
道士赵清贶出入庞宰相家,受赇⑥,御史以劾庞。府治实清贶自为,庞不知也。清贶坐杖,配沙门岛,行两日死。御史又劾府希宰相指,故杖清指,杀之灭口。仁宗亦疑,乃悉罢知府、推判官,而以公知太平州。
未几,仁宗即寤,罢者皆复,而以公提点淮南路刑狱。在淮南二年,所活大辟十三人,考课为天下第一,所举多善士。还,又知舒州,发常平、广惠仓以活陈、许、颍、蔡流人。初提点刑狱恐聚流人为盗,又惜常平、广惠仓,数牒止公,不听,申以手书,又不听。佐属皆争曰“不可”,公行之自若。
今上即位,迁司封,赐金紫。以熙宁元年正月十二日卒,年七十八。
(《唐宋八大家文集》卷九十七,有删改)
[注] ①南郊:帝王祭天的大礼。②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③赦:赦免。④编敕:法典。⑤奏谳(yàn):将审理案件的情况向上报。⑥赇(qiú):贿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籍取凶恶 籍:登记 |
B.虽数赦犹论如法论:讨论 |
C.上薄其罪,付公监决薄:减轻 |
D.御史又劾府希宰相指希:迎合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孙公“仁恕”的一组是( )
①戒以不改必穷极案治,而治其余一以仁恕 ②坐考锁厅进士举籍中有不中格者两人,降监和州清酒务 ③公独奏释之,凡释百二十三人 ④上薄其罪,付公监决 ⑤在淮南二年,所活大辟十三人 ⑥考课为天下第一,所举多善士
A.①③⑤ | B.①③⑥ |
C.②④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锡有治理能力,执法宽容。他在仁和县任职时,软硬兼施,人们对他又爱又畏;他对两次大赦都没有免罪的人予以赦免。 |
B.孙锡深得皇帝信任。他认为开封府的一些做法不好,皇帝表示赞同;皇帝把一些案件交给他处理,认为他可以委以重任。 |
C.本文撷取了孙锡人生的若干片段,描写他为官的几件事,表现了一位古代官员高尚的人格,同时含蓄地批评了他的一些缺点。 |
D.本文善用对比手法,如拿刑部官员与孙锡对比,用提点刑狱与孙锡对比,突出了孙锡的形象,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戎州人向吉等操兵贾贩,恃其众,所过不输物税,州县捕逐皆散走。(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仁宗问大辟几何,且以慎刑爱人为戒。(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还,又知舒州,发常平、广惠仓以活陈、许、颍、蔡流人。(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