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3+3+3+6)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 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日:“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禀、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溢:充满而流出来
B.天下之所恃以无忧恃:依仗、依靠
C.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发:打开、发送
D.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治:研究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作者对太尉韩琦的仰慕、敬佩之情的一组是①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③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   ④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
⑤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 ⑥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辙以为文章是作者气的外在表现,有其气必有其文,而专学为文,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B.苏辙十九岁时发现自己的交游甚窄,不利于文章的进步,所以决定离家出游。 C.苏辙在书信中表达了欲拜谒韩太尉的深挚愿望和优游四方以有益于治文为政的打算。
D.文章援引司马迁言论和例举孟子游历天下、广为结交的事实,从外在阅历和内在修养两方面分别论述了“文”与“气”的关系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3分)
⑵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3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馀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乙)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君亲其谓予何,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视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牗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蹈死不顾,亦曷故哉(顾:回头) B.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修:整治)
C.视五人之死,视重固何如哉(视:比较) D.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抵:顶替)

下列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忠义暴于朝廷/暴霜露,斩荆棘
C.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D.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以乱易整,不武

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夫晋,何厌之有
B.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C.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D.君亲其谓予何/吾其还也

加点字与现代汉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B.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C.从王于师,以为前驱 D.大阉亦逡巡畏义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
(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椽史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不徇见称。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
  芝性亮直,不矜廉隅①。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三国志•魏书》卷十二)
注:廉隅,喻人品行方正。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差:派遣
B.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责:责问
C.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报:报告
D.昭犹惮芝,不为通通:通报,传告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母老,唯在诸君或取诸怀抱
B.以鹿车推载母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又芝故郡将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D.而宾客每不与役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司马芝为官正直的一组是()
①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②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③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④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不徇见称⑤昭犹惮芝,不为通⑥卒于官,家无余财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司马芝年少时,在去荆州避难的路上,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品质;在南方居住十几年,能够恪守礼义节操。
B.在任菅县长官期间,司马芝不畏豪强,征调主簿刘节的门客当兵,同时写信给刘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一向强横的刘节代替门客去当兵。
C.征虏将军刘勋,恃宠骄横,多次写信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一概依法处理,不徇私情。
D.司马芝性情正直,严于执法,不受请托,权贵至亲都不敢私下求他办事。他死后家无余财,从魏建国以来,历任河南尹没有能比上他的。

翻译文中画线的两句话
 ①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不徇见称。
 ②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
书魏郑公传后曾巩
予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而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①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 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 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 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戾矣。夫《春秋》 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岂恶乎?“然则焚稿者非欤?”曰:焚稿者谁欤? 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 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或曰:“造辟②而言,诡辞而出”,异乎此。曰:此非圣人之所曾言也。今万一有是理,亦谓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欲漏其言于一时之人耳,岂杜其告万世也?
噫! 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
(选自《古代十大散文流派》第三卷“欧苏古文派”,有删改)
【注释】①亮:同“谅”,忠信。②辟:君主、国君。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徒:仅仅
B.则思唐之所以治治:太平
C.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恨:遗憾
D.成区区之小让让:礼让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渊源皆出于此也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B.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
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C.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造辟而言,诡辞而出

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B.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C.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D.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立论明确,并以史实为证反复论说了什么是真正的“治国”之道。作者指出“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太宗能纳谏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B.本文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对论题进行了阐述,既列举了魏征、伊尹、周公等人作为正面例证,亦举了桀、纣等君王作为反面例证;既从为臣的角度谈进谏,亦从君王的角度谈纳谏。
C.《春秋》记史的原则是替君主、父母、贤德的人掩饰、隐瞒他们不好的行为,这种记史的方法,被称为 “春秋笔法”。大臣焚烧自己谏稿的行为是符合“春秋笔法”的精神的。
D.作者赞扬了魏征,并明确提出了公开诤谏内容以“告万世”的主张,这种行为无疑是正确的,但客观上将会暴露封建帝王的缺点与过错,这在当时无疑要担当一定的政治风险。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
译:
(2)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
译:
(3)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万石君名奋,其父赵人也,姓石氏。赵亡,徙居温。高祖东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史,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以奋为中涓,受书谒。其官至孝文时,积功劳至大中夫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
孝景帝季年,万石君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子孙为小史,来归谒,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
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①必冠,申申如也。僮仆欣欣如也,唯谨。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其执丧,哀戚甚悼。子孙遵教,亦如之。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
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以文学获罪。皇太后以为儒者文多质少,今万石家不言而躬行,乃以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
建老白首,万石君尚无恙。建为郎中令,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入子舍,窃问待者,取亲中裙厕②窬③,身自浣涤,复与待者,不敢令万石君知,以为常。建为郎中令,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是以上乃亲尊礼之。
万石君徒居陵里。内史庆醉归,入外门不下车。万石君闻之,不食。庆恐,肉袒请罪,不许。举宗及兄建肉袒,万石君让曰:“内史贵人,入闾里,里中长老皆走匿,而内史从车中自如,固当!”乃谢罢庆。庆及诸子弟入里门,趋至家。
万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长子郎中令建哭泣哀思,扶杖乃能行。岁余,建亦死。诸子孙咸孝,然建最甚,甚于万石君。
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万石之谓邪?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可谓笃行君子矣!
注释:①谓闲燕之时。燕,安也。②厕,通“侧”,侧身。③窬,水穴。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若能从我乎?若:如果 B.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名:名字
C.万石君让曰让:退让 D.乃谢罢庆谢:喝令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建元二年,郎中令工臧以文学获罪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D.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现万石君自身“恭谨无比”和其子孙“驯行孝谨”的一组是()

A.①虽燕居必冠,申申如也②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
B.①至廷见,如不能言者②庆及诸子弟入里门,趋至家
C.①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②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
D.①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②取亲中裙厕窬,身自浣涤,复与待者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奋原为河内小吏,高祖喜爱他的态度恭敬,后来他的官位越升越高,四个儿子也都因品行驯良做到了才千石的官位,由此他被呼为“万石君”。
B.石奋的谨慎恭敬甚至影响到他家的仆人,他以恭敬态度对待皇上有时赐给他食物,服丧时悲哀而伤痛,由此石奋家以孝顺谨慎名闻名郡县和诸侯列国。
C.石奋的长子石建每次休假回家拜谒父亲时,都要先进入仆人的小屋,偷偷向侍者询问长辈的情况,然后亲自洗涤长辈的衣服,再交给侍者。
D.石奋的儿子石庆酒醉回来,进入里巷的大门还不下车,石奋听说后很生气,自此以后,石庆和其他子弟进入里门,都下车大步快走。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
(2)建为郎中令,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
(3)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可谓笃行君子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解释文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既:陪:
行李: 。肆:
2.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
A.缒而出,见秦伯
B.既东
3.下面译句有误的一句是()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译句:如果灭亡了郑国而对您有利,那就拿亡郑之事来麻烦您了。
B夫晋,何厌之有?
译句:晋国有什么可讨厌的呢?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句:如果不使秦国侵损,那要到哪里获取土地呢?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句:使秦国受损而使晋国得利,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
4.从文中看,烛之武见秦伯的一番话很有策略,先用“越国以鄙远”说明亡郑的结果是,再用“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说明。然后又从秦晋联盟说起,用晋的“朝济而夕设版焉”说明,最后又用“夫晋,何厌之有?”引出。这番话的结果便是“秦伯说,与郑人盟。”(可用自己的话或用原文回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