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低  调 
冯骥才
①在媒体和网络的时代,一个人只有高调才会叫人看见、叫人知道、叫人关注。高调必须强势,不怕攻击,反过来愈被攻击愈受关注,愈成为一时舆论的主角,干出点什么都会热销;高调不仅风光,还带来名利双赢,所以有人选择高调。
②有人以为高调是一种成功,其实不然。高调只是这个时代的一种活法。当然,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活法,选择什么都无可厚非。于是,另一些人就去选择另一种活法——低调。
③这种人不喜欢一举一动都被人关注,一言一语也被人议论,不喜欢人前显贵,更不喜欢被“狗仔队”追逐,被粉丝死死纠缠与围困,被曝光曝得一丝不挂;他们明白在商品和消费的社会里,高调存在的代价是被商品化和被消费。这样,心甘情愿低调的人就没人认识,不为人所知,但他们反而能踏踏实实做自己喜欢的事,充分地享受和咀嚼日子,活得平心静气,安稳又踏实。你问他怎么这么低调,他会一笑而已;就像自己爱一个人,需要对别人说明吗?
④所以说:低调为了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高调为了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⑤我很尊敬我的一些同行的作家。在市场称霸的社会中,恐怕作家是最沉得住气的一群人。他们平日不知躲在什么地方,很少伸头探脑,有时一两年不见,看似在人间蒸发了,却忽然把一本十几万或几十万字厚重的书拿了出来;他们笔尖触动的生活与人性之深,文字创造力之强,令人吃惊。待到人们去品读去议论,他们又不声不响扎到什么地方去了。惟其这样才能写出真正洞悉社会人生的作品来。
⑥作家天生是低调的。他们生活在社会深深的皱折里,也生活在自己的心灵与性情里,所以看得见黑暗中的光线和阳光中的阴影,以及大地深处的疼点。他们天生不是做明星的材料,不会经营自己只会营造笔下的人物;任何思想者都是这样:把自己放在低调里,是为了让思想真正成为一种时代的高调。
⑦享受一下低调吧——低调的宁静、踏实、深邃与隽永。低调不是被边缘被遗忘,更不是无能。相反只有自信才能做到低调和安于低调。            
(选自《今晚报》有删改)
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文章第①至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只有自信才能做到低调和安于低调”这句话的理解。
在媒体和网络的时代,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如何看待那些高调的炒作自我的现象?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现代文阅读。
丰收岭绿岛
梁衡
①从戈壁新城石河子出发,汽车像海船一样颠簸了三个小时后,我登上了一个叫丰收岭的地方。这已经到了有名的通古特大沙漠的边缘。举目望去,沙丘一个接着一个,黄浪滚滚,一直涌向天边。没有一点绿色,没有一点声音,见一个生命。我想起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丁在我国新疆沙漠里说过的一句话:“这里只差一块墓碑了。”好一个死寂的海。再往前跨一步,大约就要进入另一个世界。一刹那,我突然感到生命的宝贵,感到我们这个世界的可爱。
②我不由回过身来。只见沙枣、杨、榆、柳,筑起莽莽的林带。透过绿墙的缝隙,后面是方格的农田,红的高粱,黄的玉米,白的棉花,正扬着笑脸准备登场。这大概就是丰收岭名字的由来。起风了,风从沙漠那边来。那苍劲的沙枣,挺起古铜色的躯干,挥动厚重的叶片;那伟岸的白杨,拔地而起,在云空里傲视着远处的尘烟;那繁茂的榆柳拥在白杨身下,提起她们的裙裾,笑迎着扑面的风沙。绿浪澎湃,涛声滚滚,绿色就在我的身后,我不觉胆壮起来。这绿色在史前原始森林里叫人恐怖;在无边的大海上,让人寂寞;在茫茫的草原上,使人孤独。而现在,沙海边的这一点绿色啊,使人振奋,给人安慰,给人勇气,只有在此时此地,我才真正懂得,绿色就是生命。现在,这许多的绿树,连同她们的根须所紧抱着的泥沙,泥沙上覆盖着的荆棘、小草,已勇敢地深入到沙海中来,形成一个尖圆形的半岛。
③我沿半岛的边缘走着,想到最前面去看看那绿色和黄沙的搏斗。前面杨、榆、柳那类将帅之木已经没有,只派这些与风沙勇敢肉搏着的尖兵。她们是红柳、梭梭树、沙拐枣、沙打子旺等灌木,一簇簇,一行行。要论个人容貌,她们并不秀气,也不水灵,干发红,叶发灰,而且稀疏的枝叶也不能尽遮脚下的黄沙。但这是一个伟大的群体,方圆几百亩,我抬头望去,一片朦胧的新绿,正是“沙间绿意薄如雾,树色遥看近却无”。这绿雾虽是那样的淡,那样的薄,那样的柔,但却是一张神奇的网,她罩住了发狂的沙浪,冲破了这沉沉的死寂。
④我沿着人工栽植的灌木林走着,只见一排排的沙土已经跪伏在她们的脚下,看来这些沙子已被俘获多时,沙粒已经开始黏结,上面也有了稀疏的草,有了鸟和兔子的粪,已有了生命的踪迹。治沙站的同志告诉我,前两三年这脚下是流动的沙丘,我们引进这些沙生植物后,沙也就驯服多了。梭梭林前涌起的沙梁,虽将头身探起老高,像一匹嘶鸣的烈马,但还是跃不过树丛。那树踩着它的身子往上长,将绿的枝去抽它的背,用绿的叶去遮它的眼,连小草也敢“草假树威”,到它的头上去落籽生根。它终于认输了,气馁了,浑身被染绿了。治沙站的同志又转过身子,指着远处那些高大的防风绿墙说:“七八年前,连那些地方也是流沙肆虐之地。”
⑤我停下脚来重新打量着这个绿岛,她由南而北,尖尖地仲进沙漠中来,像一支绿色的箭,带着生命世界的信息,带着人们征服荒原的意志,来向这块土地下战表了。
⑥我在这座人工绿岛上散步,细想着。这里的绿不同于黄河上碧绿的水库,也不同于天山上冷绿的天池,那些绿的水,是生命的乳汁,是生命的抽象,是未来的理想,而这里的绿,就是生命自己,是生命力的胜利,是伟大的现实。
⑦丰收岭的绿岛啊,就从这里出发,我们会收获整个世界。
请结合语境,品味第①自然段中划线词语的作用。
第②自然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请结合上下文,简析第④自然段画线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思想。
第⑥自然段是作者对丰收岭的“绿”的评价和感悟,对此你怎样理解?

现代文阅读。
细品寂寞
①人生在世,既不甘寂寞,又要耐得寂寞。既“不甘”又“耐得”,似乎冰炭不同炉,实则辩证统一。耐得寂寞是专心求一,厚实的底蕴在寂寞中沉淀,深邃的思想在寂寞中孕育,坚韧的意志在寂寞中磨炼;不甘寂寞是奋发向上,如火的激情在不甘中燃烧,惊人的创造在不甘中迸发,追求的目标在不甘中接近。“耐得”常务实,“不甘”促飞跃。“不甘”须“耐得”垫底,“耐得”须“不甘”引领。“不甘”与“耐得”两相交织,两者兼备,才能登得上乘境界。
②“巴蜀鬼才”魏明伦甘于寂寞,7岁学戏,9岁成为四川自贡市川剧团的“九龄童”,工龄四十多年,居然没有换过供职单住。他不甘寂寞,以“九部大戏、几卷杂文、两打碑赋”名扬天下。
③袁隆平甘于寂寞,风里来雨里去研究杂交水稻;不甘寂寞,时刻瞄准更高的目标。
④耐得寂寞,非是隐形遁迹,枯槁心灵;不甘寂寞,也非好高骛远,四面出击,而是专攻与博取同存,冷静与激情共聚,埋头与抬头互辅。对寂寞“耐得”和“不甘”,是人生的清醒之为,境界之为。境界到了,功夫到了,“耐得”和“不甘”,便成了腾飞之两翼,左右相助,得心应手,获得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辉煌。
请你结合第①自然段的内容理解画线句的含义。
第②③自然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特点和作用。

现代文阅读。
地球上的水
①尽管从太空中看过来地球大部分区域被美丽的蓝色海洋所覆盖,但实际上相对来说地球上的水资源并不算多。
②美国地质勘探局勘测结果显示,即使我们将每一片海、每一条河与每一个地下湖的水都聚集起来也只不过形成一个蓝色的小水泡在地球的旁边。这个水泡相对地球来说并不太大,直径仅约1384千米。
③地球上的水有98.5%存在于海洋中,还有3.5%存在于大气中的云、水蒸气和河流、湖泊、冰盖、冰谷与所有生物的体内。由此可知,地球表面绝大多数的水都是存在于海洋中的咸水,而为我们人类(当然也包括绝大多数生命体)赖以生存而提供的水却只是剩下的少得可怜的淡水资源。
④总而言之,地球上的水资源是不多的,人类必须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
第②自然段中划线的“挂”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第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文,回答1~7题。

敬爱的"号兵"

琦君

求学时代,对负责学生事务的老师,多少总有点畏惧与反感。我中学的训导主任姓沈名咸曾。我们就在"曾"字的边上加一个竖心旁,变成"咸憎",人人都不喜欢的意思。

沈先生兼任我们公民课。在普遍重视语数外主科的心理之下,对于教公民课的老师,自然又是"另眼相看"。可是因为他是训导主任,大家都有所顾忌。

第一天上课,我们屏声息气地注视他走进课堂,一个个正襟危坐,作出很专心听讲的样子。他穿的是藏青色毛料中山装,线条笔挺。皮鞋擦得锃亮,走在地板上发出"咔咔"的清脆响声。比起穿长袍布底鞋的语文老师来,要神气也洋派得多了。他开口说话前先点名,点一个名字抬头看一眼,仿佛看这一眼就把你牢牢记住似的。他点完名,开始说话了:"我的名字你们一定都知道了,我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沈浩滨"三个字,接着说,"浩瀚的浩,海滨的滨。是我大学老师给我起的,广大辽阔的意思。我很喜欢这个名字。"

我扭头看同桌的沈琪,她把"浩滨"二字端端正正地写在笔记本上,却在下面写了"号兵"两个字,又很快地画了一个大兵吹号的草图。沈先生打开课本又合上,和气地说:"今天是第一天上课,大家随便谈谈。你们经过一星期的新生辅导,对学校的各项规则,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看来很民主的样子。

沈琪马上就举起手来说:"我有问题。"沈先生点点头,沈琪站起来大声说:"请问沈先生,为什么住校的同学可以不穿制服,而走读的同学一定要穿,这不是不公平吗?"

沈先生却微笑地说:"我来解释一下。本来,穿制服是为了整齐划一,当然最好是全体同学一律穿制服。但学校为了体谅住校同学自己洗制服、烫制服忙不过来;不勤洗的话,穿在身上反而不整洁,所以才通融,除了周一、周五有周会的日子以外,可以不穿制服。走读的同学,在校外要表现学校精神,一定要穿制服,好在穿脏了可有家里人洗。"

沈先生说得很有道理,我们想不出话来反驳了。可是沈琪又说话了:"在一个课堂里上课,有的穿制服,有的不穿,就是不整齐嘛。"

"如果住校同学愿意天天穿制服,当然再好没有,只要能保持整洁。沈琪,因为你是走读的,才会这样想。如果你是住校的话,一定会觉得这样的通融是很合理的。"
沈先生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就博得同学们的好感,后来和沈先生接触久了,我们对他也就佩服起来。

他在周会上向大家作报告时,常常喜欢把一只手圈成一个圈,放在嘴边,好像可以把声音扩大似的。我们顿时觉得他很是名副其实的"号兵"。有一次他带我们远足,教我们唱进行曲,我们就告诉他把他的名字"浩滨"改写为"号兵"的事,他听了拍手大笑说:"好极了,以后你们更得听我的号声,行动要迅速一致啰。"他说:"号兵是行军时吹进行曲的前哨兵,要勇敢、机智,要以全副精神投注入号声之中;吹出来的调子即使单调,却有振奋人心,鼓舞你勇往直前的效果。就连学校里吹起床、升旗、作息号的工友,都要负责、守时,全校师生都得听他的号声。你看他吹号时全神贯注,挺身而立的神情,是不是像一只报晓的公鸡,多么自信和威武啊!"
沈先生的一席话,使我们对原来是开开玩笑的"号兵"的名称,也领略到一层新的意义。

初三时,沈先生不再教我们课了,但因他是训导主任,我们仍常常和他接触,那就是犯了过错被请进去"吃大菜"(受训斥的意思),可是沈先生的"大菜"是可口而富于营养的。他并不板起面孔训话,而是先讲个笑话或故事,让我们自己想想,错在哪里?比方说,有一次我们住校生三五个人在一个周日的晚上,请外出假去看一场马上要下片的电影。学校批准我们八时半以前一定要返校。电影散场不到八点,回校时间是绰绰有余的。可是当我们经过一间饺子店时,那股香味实在太引诱人。原可以买回来吃,但总觉得坐在店里正式吃,有一派做大人的味道,于是就进去围坐一桌,大吃了一顿。又在水果摊上买了甘蔗菱角,心满意足地回校。到了校门口,大门已关上,才知已过八点半,快九点了。幸得好心的老工友悄悄开边门放我们进去,舍监已经把眼睛瞪得铜铃似的了,站在宿舍门口等着我们被"一网打尽"了。大名被记下来,直接送到校长室。我们并不怕训导主任的"大菜",怕的是校长。

我们走进校长室,沈先生也在座。校长还没开口呢,他先说话了。他说有一个孩子,总是不听父母的话,每回外出时叫他早点回家,他总是晚归来。有一天,他又要出去了,父亲厉声的说:"这次出去就别回来了!"孩子在外却越玩越没劲,心里有一种无依的感觉,反而提早回家了。看见父母正在门口张望,母亲又高兴又意外地问他为什么这么快回来了。孩子一向倔强,不愿把真心话说出来,他说,因为爸爸叫我不要回来嘛,所以我回来了。母亲"扑哧"一声笑了。从那以后,他再也不迟归了。讲完故事,沈先生笑眯眯的,校长也笑了,气氛立刻缓和下来,大家心里也就放松了。幸得沈先生率先开口"定调"。

沈先生后来要去英伦留学了,我们真的好舍不得他走。沈先生古书读得多,英文又好,他是应该出国深造的。

临别之前,我们全班合作,由我执笔写了一首送别沈先生的诗。还记得那首诗的结尾是这样的:我们敬爱的号兵/有如我们的父亲/我们圈起手/吹起离别的号声/祝敬爱的老师/此去万里鹏程……

(选自《母亲的金手表》,有删改)

1.

给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

①正危坐()②浩)③通)④绰有余(

2.

琦君以"敬爱的'号兵'"为题目,回忆了自己与沈先生共处时一段耐人寻味的日子。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与沈先生有关的两件事。

3.

琦君文章的风格平和温婉、亲切自然,刻画人物读到细腻、呼之欲出。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任选其一即可)

①第一天上课,我们屏声息气地注视他走进课堂,一个个正襟危坐,作出很专心听讲的样子。

②他穿的是藏青色毛料中山装,线条笔挺。皮鞋擦得锃亮,走在地板上发出"咔咔"的清脆响声。比起穿长袍布底鞋的语文老师来,要神气也洋派得多了。

4.

凡是学生,对任教老师的第一堂课往往印象深刻些。"沈先生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就博得同学们的好感,后来和沈先生接触久了,我们对他也就佩服起来"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

"号兵"是沈琪听课分心时,信笔拈来安给沈先生的绰号,她运用谐音的创意带给我们别样的乐趣。文中沈先生的一席话又让我们对"号兵"的名称领略到新的意义,通过他的引导,我们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6.

在琦君笔下,沈先生的人格魅力于平实的小事中得以凸显。阅读文章,谈一谈沈先生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深刻印象?(答出两点即可)

7.

一个人物点亮一段岁月,更何况是师者;一首小诗承载无限深情,更何况先生将一去万里。文章以送给沈先生的诗作结,请你说一说结尾有何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理解。
材料A:碎片化阅读的“轻”与“重”
  毫无疑问,我们已经进入了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每天从手机、网络等电子终端接收器上,我们能接触到海量信息,似乎一切信息、知识唾手可得,阅读显得如此轻松、容易。对于这种新兴的碎片化阅读,人们的态度各持一端。保守主义者悲观地认为,垃圾信息泛滥成灾,文化正在大踏步倒退;乐观主义者则认为,信息丰富多元,碎片化阅读促进了大家交流。实际上,不管喜与忧,这种阅读方式使人们阅读的份量变轻了,同时,真正的阅读变得困难重重。
从人类阅读史上来看,碎片化阅读具有空前的普世性,它使阅读不再成为一项特权,人人都享有此项权利。相比过往的木简、羊皮书、纸质书,电子阅读器更便于阅读,理论上所有的知识、信息都能让众人同时共享,阅读变得没有难度,变得轻盈。读者不必像过去那样背诵经典,只要加以电子搜索即可,也不必乘车去图书馆借书,身上所携电子书即藏有千万册。获取信息的便利,也使得大家不再珍视阅读的严谨性。面对海量信息,轻松、趣味性的东西越来越受读者欢迎,浮光掠影式的阅读普遍盛行。
  碎片化让阅读变轻的同时,也让真正有效的阅读变得艰难,对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每天面对汹涌而至的信息,如果一个人不想成为被动的接收器,就必须具备更高的理性思维和判断力。传统书刊本身含有一定的逻辑性,而碎片化阅读是散乱无序的,读者自身需要加以整合,把信息提升为知识。个人在参与群体交流时,如何不为流行的群体性情绪所左右,能作出自我分析、决断,这是很重要的。否则,个人就会变成一只无头苍蝇,在信息海洋中茫然不知方向。成为信息的主人,而不是成为信息的奴隶,这正是碎片化阅读应具的重量所在。
材料B:碎片化阅读的“挺”与“踩”
■蒋原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媒介的传播速度加快,导致信息泛滥,为碎片化阅读创造了条件。我们不可能用以往的阅读方式接受海量信息,人们处理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碎片化阅读是一种应对方式。这种阅读方式改变了我们文化发展的节奏,使得深度文化作品越来越不受关注,破坏了印刷文化的很多习惯,消解印刷文化的深度性、连续性、统一性。但碎片化阅读很难简单用好坏来评价,关键还是取决于个人,选择怎样的阅读方式都可以。对我来说,网络阅读就开阔了我的视野,查阅资料也很方便,但进行学术研究肯定还是要传统阅读。
■刘稳(中央民族大学学生)
读了很多年的纸质书,上大学后开始接触新媒体。主要用手机报浏览新闻或直接浏览网页,以及看电子书。这种新媒体作用于人们无聊的、碎片的时间,方便而快捷,操作也容易,更利于随身携带。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会边听音乐边看电子书。电子设备所带来的阅读在我的生活里占有一席之地,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充实。但这种阅读只限于我对信息的需求,而当我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时,依然会用传统的方式去阅读。电子阅读和传统的持书阅读并不冲突,而是占据的时间段不一样。
■张云飞(公务员)
现在我每天上网看新闻,也看手机报,要花两三个小时。但这种阅读不容易积累知识,只留下模糊的印象,看过也就忘记了。电子阅读的随意性太大,都是被人为引导的,读者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阅读的是什么。表面上阅读量很大,但实际上有效信息、知识很少,也缺少沉淀。养成这种阅读的习惯后,想沉静下来进行深度阅读就很困难,人会有浮躁感,要克服浮躁感是有难度的。
■章赓(传媒文化研究者)
碎片化阅读让个人不那么孤立,通过手机、微博等联接,会拥有一个虚拟社群空间,获得心理上的一种支撑感,自己也能参与到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大家还能讨论一些公共话题,对公民社会的建立有很大意义。不过,短时间内接触大量信息,导致人们越来越缺乏深度、持续性的关注,所有的话题都一掠而过。碎片化阅读会导致大家的深入交流越来越困难,因为大家都习惯浅层化阅读,耐心、兴趣都会受到影响,交流的气氛也必然是浅层的。大家仍然需要深度阅读,但深度阅读将会变得更加私人化,变成个人的爱好。
材料C:碎片化阅读的“多”与“少”
业内人士认为,如果算上手机报等彩信类阅读媒体,手机阅读在中国用户中的普及率将超过3成,也就是超过2亿用户。中国成年人使用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各类数字媒介的阅读率为24.5%,其中更有约2.8%的人只阅读数字媒介而不读纸质书。此外,我国人均手机阅读时长为每天6.06分钟。
  微博用户数量在近一年内更呈爆炸式增长。以新浪微博为例,自2009年8月正式上线后,用户数以每周50%的速度增长,目前用户达700万左右。微博单条信息基本都在150字以内,便于网络、手机传播、阅读。在国外的Twitter网站上,微博数量去年增长1400%,每天微博数量达到了3500万条,平均每秒微博数量达到了600条。
而在电子阅读器方面,该市场去年营收增长265%。2010年仅第一季度,中国的电子书阅读器销量将从2009年的80万台跃升至300万台,达到全球市场的20%。出版行业普遍认为,电子书取代大部分纸质图书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阅读材料A,提炼作者观点。
阅读材料B,概括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
分析材料C中划线句的作用。
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碎片化阅读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