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动物怎样预知地震
①在地震来临前,人们常常安之若素,感觉不到有什么异常,而一些动物却有明显的异常表现,一改平日的习性,以合格的“地震预报员”的身份出现在人们面前。
②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在20世纪70年代做了一组调查,调查显示有58种动物在震前的异常反应比较确实。这些动物既有野生的,也有家畜,比如猫、狗、熊猫、鱼、蛇、老鼠、蚂蚁、蜜蜂等。其中穴居动物如老鼠、蛇等,比地面上的动物感觉灵敏,小动物比大牲畜感觉灵敏。
③当发生强度里氏3级以上的地震时,距离震中半径50千米以内的鸽子会感应到危险,并在24小时内移动到别处。除了鸽子以外,乌鸦、金丝雀或鹦鹉等鸟类也对地震极为敏感。
④那么,动物靠什么预知地震呢?
⑤动物们先天机能的不同造成了它们在地震前的表现各不相同,让我们分别来看看一些有代表性动物的机能特征。
⑥据科学研究和观测,人耳能听到音频每秒钟仅为1000次至4000次的声波,而猫、狗和狐狸却能听到音频每秒钟高于6万次的声波,至于老鼠、蝙蝠、鲸鱼和海豚,可以发射和接收音频每秒钟超过10万次的超声波。
⑦除了超声波,动物们还能传感音频每秒钟只有100次或不到100次的次声波,而人类却听不到,地震仪极少能把它测定出来。因此,动物们能遥感得出数百千米之外雷电和洋底海啸的声波。
⑧有些动物嗅觉非常灵敏,如蛇的嗅觉能够在地震前嗅出地下所释放的特殊气味。有些动物对地震传播时发出电磁波的感应非常灵敏,如猫对这种电磁波的感应就非常敏感。有些动物具有高度灵敏的感觉系统,如蟑螂,在它的一对尾须上覆盖2000根密密麻麻的丝状小毛,小毛的根部构成一个高度灵敏的微型“感震器”,不但能感觉震动的强度,而且能够感觉出压力来自何方。
⑨再来看看蜥蜴为什么有如此灵敏的表现。蜥蜴是现今最古老动物种群的代表,对地磁和电磁场的反应非常敏感。蜥蜴的神经系统有别于其他动物。爬行动物有一种所谓的腔壁器官,称为“第三只眼”。这个器官位于间脑的末端,在负责调节神经系统的骨骺旁边。有趣的是,蜥蜴的这个器官通过一个专门的小孔伸到了体外。有科学家曾把几只蜥蜴放在大强度的高频电磁场环境里,结果几天后发现,这些接受试验的动物统统死去。后来,将它们改放到低频地磁场环境里,蜥蜴就显得特别活跃,跟在野地里地动之前的表现如出一辙:它们都想从圈里跑出去,频繁地挪动地方,明显地表现得烦躁不安。如果地磁场出现高频扰动或剧烈变化时,爬行动物便有了感觉,开始有所活跃。那就表示可能要发生地震了。
(选自《世界未解之谜》有改动)
(1)下列对本文的说明顺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时间顺序
B.总分顺序
C.逻辑顺序
D.空间顺序
(2)下列对第⑥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列数字、作比较
B.举例子、列数字
C.作比较、举例子
D.分类别、举例子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地震来临前,人们常常感觉不到什么异常,而动物都有明显的异常表现。
B.“地震仪极少能把它测定出来”,“极少”一词准确说明了地震仪不能测定出音频每秒钟只有100次或不到100次的次声波。
C.“小毛的根部构成一个高度灵敏的微型‘感震器’,不但能感觉震动的强度,而且能够感觉出压力来自何方”,用“不但”“而且”使语言表达更加严密,突出强调了“感震器”对压力来自何方的感知。
D.蜥蜴是古老动物种群的代表,实验证明,它们在大强度的高频电磁场环境里很少存活。
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4分)
一种造就强者的人生境遇
鲁先圣
①没有人一生都是一帆风顺。任何一个人随时都会遇到逆境。当逆境降临到你的面前,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便成了人生归宿的契机。
②苏格拉底说,逆境是磨炼人的最高学府。这种逆境观,几乎是历史上所有伟人巨子成功的基石。我们那位留下了“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先生暂且不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阙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方有《说难》、《鼓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贤才大人哪一个不是在逆境这所学府里爬滚了千百次的?
③人必须有信心战胜生活中的一切逆境。对于一个坚强的思想者来说,没有逆境就意味着没有了思想之源。有磨难,才会有痛苦,才会使人思索,才会发现这个世界的光明与阴暗,才会顿悟人生的真谛,才会明智练达。而只有明智的人,生命才会卓越才会不同凡响。
④苦难的逆境,使庸者专变得琐乖戾,但却使强者变得坚韧而崇高。一个装着香水的无口瓶,只有打碎它才会散发出幽远的馨香;一块朴拙的顽石,只有经过无情的雕琢才会成为奇异的工艺品;。那累累的创伤,恰是生命给你的珍贵。那每一个伤口,都是一次演练,一次登高,一个顿悟。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以自己的心态去看待生活,胸藏江河者看到的逆境是暂时的回流,回流之后是可以放舟千里的浩荡之水;而胸怀溪涧的人面对逆境便以为无法越过,只能永久地停留在这阻挡面前。因而,人生的关键是培养自己博大的胸怀。一个人,只有具有博大的胸襟.才能够平静地对待世界与人生。
⑤灾难是我们能真正照见自己的镜子。灾难的程度决定着一个人成就的大小。逆境在人生中总是暂时的,逆境之后便是平坦的大道。一个人倘如练就了在逆境中的心平气和,在顺境中难道不是一日千里的气概吗?
⑥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上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逆境,是人生中最可贵的部分,正是它将卓越与庸俗鲜明地区分开来,使那些不凡的生命从混沌的世俗中脱颖而出。
⑦纪伯伦说,除了通过黑夜的道路,人们不能到达黎明。逆境,是强者遇到的必然的关口。没有逆境的苦难,哪有强者的战场?没有战胜困难的过程,又哪有胜利成功的喜悦?逆境的后面只有两个结局,一个是失败,一个是成功。战胜了逆境,人生就踏上了成功的坦途,而在逆境面前退缩了,便只能以失败抱憾终生。.
⑧人要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才能学会走路。卓越者的一个特点是在逆境中百折不挠。摔一次,站起来,再摔一次,再站起来。摔了若干次,爬起来若干次,他的筋骨因而强健了。他视摔跤如平常,于是每摔一次便强健了一次,意志变得如钢铁般硬实了。
⑨这就是逆境,一种造就强者的人生境遇。
(选自2009年10月4日《鲁先圣博客》)、如果把标题“一种造就强者的人生境遇”改换成“逆境,一种造就强者的人生境遇”好不好?为什么?(3分)
.根据文章前后文,为第④段画线处补充一个恰当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人为什么必须有信心战胜生活中的一切逆境?(3分)
.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分别举例加以说明。(3分)
.“大事难事有担当,逆境顺境向前看,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眼光。”结合本文的内容揣摩这个句子,谈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顺境逆境。(3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16分)
一位农民工给儿子的一封信
胡志强
亲爱的儿子:
爸爸永远也不会忘记,1997年,那个刻骨铭心的秋天。那年香港回归,豫西山区经历了半个世纪以来从未有过的干旱。我们的儿子就是在那华夏大地经受考验的一年出生的。那时,爸爸刚从部队回来不久,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爷爷奶奶没有为我们创造下任何财富,就连温饱问题,也是刚刚解决。
好儿子,你如今长大了,我们要学会感恩,感恩每一个人。知道爸爸为什么自己的房子先不装修,把钱借给咱们的亲戚家吗?因为,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是他们一直在默默帮助着我们。在城里住院期间,你二姑奶、大姑奶都千方百计送钱给我们。当时你的外婆瘫痪在床已经22年,别人给她的600元钱也让你舅送到城里。从城里回来,王家庄你祖外婆当时已经年近八旬,天天像一个老保姆一样,无怨无悔伺候着你妈。
因为贫穷,爸爸学会了坚强,因为苦难,爸爸必须要奋斗。你满月待客的头天晚上,你叔叔从洛阳回来了,为了生计,他当时到洛阳一个工地给别人打小工,一天要干14个小时的活,每天15元工钱,一般早上4:30就要起床。在那里干了将近一个月后,他第一次回家,人瘦得不像样子.老板给他发了260元钱,他给家里留下220元,待完客的当天晚上,他趁着夜色又走了。当时,望着他那瘦小的背影,爸爸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为了还债,在你还没满月的时候,爸爸也打起行囊,远走他乡。
爸爸很欣慰,你叔叔终于走出了闭塞的大山,白手起家,如今拥有自己的工厂,自己的小车,成为方圆十里八村年轻人的楷模。爸爸通过奋斗,在城里拥有了自己的房子,有了自己的事业。不远的将来,城市对我们来说,不再是一个匆匆的驿站,我们将是一名真正的城市的主人。那么,明天的主人,我们今天应该准备些什么呢?
儿子,苦难对强者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弱者来说,是前进的绊脚石。
十二岁了,我们要给自己的人生一个好好的规划,再过一个十二年,爸爸妈妈将年近半百,廉颇老矣!到那时,我们什么也不可能给予你们了,反倒是要向你们索取的时候了。
人生能有几个十二年,而决定终身命运的,又有几年呢?所以说,我希望儿子从初中到高中,心中要存着一个远大的梦想,一个宏伟的目标。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我相信我的儿子,从现在起,我们就要努力做一名“将军”。
好儿子,我们不仅要有好的学习成绩,健康朝气的体魄,同时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未来的就业压力会越来越大,我们要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越挫越奋、越挫越勇的性格。
另外,再说说网络,时代发展到今天,互联网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我们要把它当做工具,不要把它一直当做玩具。用好了,它是我们的朋友.用不好,可能让我们沉溺其中,在虚幻的世界里不能自拔,最终会害了我们的。相信儿子一定会把握好这个度的。
最后,愿我的儿子步步为“赢”!
老爸
(摘自2010年1月《人民文摘》).在信中父亲告诉了儿子哪些人生的道理?(3分)
.“愿我的儿子步步为‘赢”’,“赢”字为什么要用一个引号?说说你的理解。(3分)
.体会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4分)
(1)我相信我的儿子,从现在起,我们就要努力做一名“将军”。
(2)我们要把它当做工具,不要把它一直当做玩具。.父亲的信,结合了儿子出生以后他自己的人生历程。从这位父亲身上我们读到了哪些品质?(2分)
.本文的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儿子怎样的期待?你觉得父亲的这些期望高吗?说说你是怎样看待这些期望的。(4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21~26题。(14分)
每天进步一盎司
①香港海洋公园里有一条大鲸鱼,虽然重达8600公斤,却不但能跃出水面6.6米,还能向游客表演各种杂技。
②面对这条创造奇迹的鲸鱼,有人向训练师请教训练的秘诀。训练师说:“在最初开始训练时,我们会先把绳子放在水面之下,使鲸鱼不得不从绳子上方通过,每通过一次,鲸鱼就能得到奖励。渐渐地,我们会把绳子提高,只不过每次提高的幅度都很小,大约只有两厘米,这样鲸鱼不需花费多大的力气就有可能跃过去,并获得奖励。于是,这条常常受到奖励的鲸鱼,便很乐意地接受下一次训练。随着时间的推移,鲸鱼跃过的高度逐渐上升,最后竟然达到了6.6米。”
③训练师最后总结道,他们训练鲸鱼成功的诀窍,是每次让它进步一点点,正是这微不足道的一点点积累起来,天长日久,便取得了惊人的进步。
④在计量单位上,有一个较小的质量单位叫盎司,它经常会被引用来借代微不足道的事情。然而,正如训练师培训鲸鱼的方法那样,哪怕是每次进步一盎司,到了一定的程度,也会创造出伟大的奇迹!
⑤每次进步一盎司,贵在每次,也难在每次。相传,古代蒙古人在训练大力士时,也采用这个办法。具体是这样做的:他们会让小孩子每天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小牛犊上山吃草,小牛犊这时往往不过十多斤重,孩子们完全能轻松胜任。这样,随着牛犊的一天天长大,孩子们的力气也越来越大,最后,当牛犊长成几百斤的大牛时,孩子们也练出了手能举鼎的神力!
⑥每次进步一盎司,只要能每天都坚持不懈,就能拥有提起几百斤甚至上千斤重的力量!无数事实证明,每次进步一盎司,是成功的最大秘诀。.
⑦很多人终身一事无成,往往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而是缺乏耐心,看不上每天进步一盎司,而是急于求成,老想一口吃成个胖子,结果放弃了每天的一点点进步,从而也就放.弃了希望,放弃了成功。
⑧有一天,古印度的一个著名棋手去和皇帝下棋。皇帝下完棋后非常开心,便问他要什么赏赐。他说,只要在棋盘上第一个格子里放一粒米,然后在第二个格子里放两粒米,第三个格子里放四粒米,依此类推,放满64个格子就行了。
⑨皇帝非常高兴,不假思索就一口答应了。没想到,当真的要去兑现其赏赐时,皇帝这才傻了眼!原来,即使把全印度一年收获的全部粮食加起来也不够赏赐给这位棋手。皇帝没想到,棋盘上这一格到下一格的微不足道的积累,到了最后一格竟然成了天文数字。
⑩从孤立的角度看,一盎司确实很轻,当然,一粒米比一盎司还要轻。然而,每次多一点点米,累积起来,就是天下粮仓都难以装载得下的量!成功的秘诀并非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神秘和复杂,它简单得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那就是“每天进步一盎司”。
⑾每天走10分钟,是一种简单。重要的往往是简单的。只要你能每天进步一点点,哪怕是一盎司,一厘米,一小步,总有一天,你会取得大成就。
(选自《时代青年》2010年第5期).文章一开始为什么不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而是先写香港海洋公园里大鲸鱼的事例呢?(2分)
.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④段末尾为什么用感叹号。(2分)
.第⑤段列举了古代蒙古人训练大力士的例子,为什么第⑧段还要举下棋的例子呢?(3分)
.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用“||”给本文划分层次。(2分)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张明同学学习成绩不理想,也想改变这种状况,但缺乏恒心,不愿从点滴做起,请你把本文推荐给他,并简要谈谈理由。(3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6分)
最美的坚守
①2000年,女人离家到了这个小学校,两间简陋的教室,一百多学生。那时的女人,正风华正茂,女人呆了一个月就想离开。她想回家,在这里,她甚至没吃上一顿肉。为了改善生活,她只能背起锄刀,在山上挖些不知名的野菜。
②男人是这个学校的第二名教师,男人就住在旁边,或者说与女人只有一帘之隔。晨曦里,男人很早就出去了,村下有条河,男人每次都要去那里接学生。女人很想趁这个时候偷偷离开,但每次都在犹豫,因为孩子,因为男人每天都和她重复的一句话:“看,那些孩子多可爱。”
③是真的可爱。女人的床边,每天都摆放着一束鲜花,女人甚至不知道是谁送的,问,都笑嘻嘻地跑开,男人说:“在大山里,鲜花是送给客人最尊贵的礼物。”男人回来的时候,给女人带了一把板栗:女人的眼睛湿润了,她望着男人离去的身影,久久没有移动。
④女人对男人的感觉,只有感激。男人是个真男人,为了不让刚成立两年的小学停课,他放弃了去沿海打工的机会,毅然接过了教鞭。
⑤以后的每天早上,女人睁开眼睛,都能看到桌子上的一把板栗或者红薯。那时候,山村里很穷,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女人找到男人说:“赵老师,你也不容易,一个人带6个班,你应该多吃点。”他笑笑,说:“大山里不像城里,没有馒头牛奶,这几个月,委屈你了,如果你愿意的话,以后可能还要委屈下去。”女人就是这样被感动的。
⑥婚后的日子,依然清苦。最苦难的那段日子,男人想过出去打工,提着包裹转身时,看到在孩子们泪水潋潋的眼中满是期待,他又放不下了。
⑦灾难说来就来,没有任何前兆。男人去接学生的时候突然就晕倒了,高烧不退,老人们建议去医院检查,但为了不耽误学生,男人坚持让女人在家里给自己输液。男人说,孩子们要紧。当然,这些都无济于事。男人再次昏迷,被紧急送往医院。
⑥夜里,男人紧紧抓住女人的手,男人说,你一定要通知老村长安排老师去上课,别耽误了孩子们。
⑨是急性白血病。医疗费用大概在40至50万元。男人始终目光黯淡,女人知道男人不是为了自己,挽着男人的手,女人轻轻说:“要不,我回家吧?”男人低着头:“你不怪我?”女人说:“不怪你,我知道你的心中只有孩子。”男人不说话,眼里只有泪水。
⑩后来,有人捐款了,《南方日报》还迅速刊载了男人的事,一场“传递山村学校薪火,援助白血病老师”的行动迅速在南方城市展开。男人真想回家,但孩子们不许,老村长不许,县长也不允许。男人只好说:“要是没老师愿意去顶替我们,就拿我俩下半学期的工资作补贴吧。”
⑾在男人住的医院里。不断有热心的市民来看望,也不断有学校的信息传送过来,知道孩子们有课上了,男人的心才平静下来。
⑿男人是微笑着走上手术台的,男人进病房前的最后一句是:“我希望能马上康复,尽快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所有的人都被这句话深深震撼了,连同他微笑的表情,因为大家都知道,那微笑,那种坚守,才是世界上最深入骨髓的幸福。
⒀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男主人公的名字叫赵鹏,他和妻子在只有两个教师的学校里坚守了九年。 (选自2010年第5期《短篇小说·原创作品版》).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2分)
.第②段中,女老师为什么最终没有离开那个小学?(2分)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你从第⑨段中男人“目光黯淡”、“眼里只有泪水”可以看出当时他心里在想什么吗?(3分)
.说说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4分)
(1)要是没老师愿意去顶替我们,就拿我俩下半学期的工资作补贴吧。
(2)我希望能马上康复,尽快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文章为什么到最后才点出男主人公的名字?(2分)
.假如你见到了康复出院的赵鹏老师,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3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20~24题。(15分)
生前死后皆悲壮
①胡杨是杨树的一个种类,生长于沙漠地带,系地质时期古地中海残遗物种,距今已约有6500万年的光辉历史。因此,有人把胡杨称为“沙漠活化石”。
②胡杨叶子长得与众不同,其树体下半部的叶子狭长细小,如柳树叶;树体上半部的叶子呈阔卵形或心脏形,似白杨叶。外观上,胡杨长得杨不杨柳不柳的。胡杨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可从树干裂口处流出类似人眼泪般的咸味浆汁,所以又被人们称为“感情树”。
③胡杨对恶劣自然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合性。额济纳地区年平均降雨量只有40毫米至50毫米,最少还不足20毫米;而年水分蒸发量却是年降雨量的60倍至70倍,空气十分干燥。这里夏季最高温度竟可达60℃至70℃,而冬季最低温度却在一30℃以下。该地区长年大风弥漫,沙尘暴肆虐,形成了典型的恶劣沙漠环境。但只要有一些地下水的滋润,胡杨即能生存下来,而且长得枝繁叶茂,寿命特别长。葫杨的根系特别发达:主根可伸向地下数十米,竭力地吸取深层地下水;侧根长达20米至30米,贪婪地吸取周围地表水分。
④沙漠中成片的胡杨林,既可以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改善沙区气候生态环境,也可为生活于其中的大批飞禽走兽提供生存繁衍的场所。所似,胡杨被人们誉为“搏击风沙的树中骄子”“沙漠千金树”等。
⑤由于气候变暖变干,祁连山雪线连年上升,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黑河出水量不断减少;加上中游地区大面积垦荒,农业用水量剧增,使黑河下泄至额济纳绿洲的水量锐减,引起胡杨林大面积枯死。因此,额济纳绿洲日渐萎缩,生态环境明显恶化。
⑥额济纳绿洲胡杨林大面积枯死,形成了极为壮观、悲凉的自然景观。从达来呼布镇东南部一片宽阔的干旱沙地上可以看到:千万棵枯死的胡杨,虽经漫长岁月的风吹沙打、烈日曝晒的摧残,但也没有腐朽,没有被虫蛀,仍然顽强地立于寂寥的沙地上。它们东倒西歪,神态奇形怪状,似乎生命和死亡曾在这里发生过一次次殊死的搏斗。难怪人们赞誉胡杨“生前死后皆悲壮”。胡杨生命陨落得这般乐观、壮丽,真令人赞叹不已。.(1)人们把胡杨称做“沙漠活化石”的原因是什么?:
(2)人们为什么把胡杨叫做“不杨不柳”“感情树”?(2分).阅读第③段画线句“胡杨对恶劣自然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回答:
(1)为什么说胡杨“很强的适应性”?请你根据有关内容简要进行概括。(2分)
(2)胡杨之所以有“很强的适应性",是因为:(请用原句回答)(1分).造成额济纳绿洲胡杨大面积枯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归纳。(3分)
.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仅仅是赞美胡杨“生前死后皆悲壮”吗?(2分)
结合本文所述的胡杨生长的现实,并联系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有关内容,任选一度,谈谈你的看法。(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