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阅读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①余 闻 之 也 久 ②非 复 吴 下 阿 蒙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②父异( )焉
③日扳( )仲永环谒于邑人 ④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邪翻译下列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课文中“_________ ”点出了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预示了他“泯然众人矣”的结局。(提示:用文中原句填空)
甲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才能观是怎样的?请选出正确的答案。( )
A.一个人的才能全靠后天学习的,而不是先天就有的。 |
B.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后天不努力学习,也不会取得成就。 |
C.一个人的才能是先天就有的,没有天赋,要想成才是不可能的。 |
D.一个人如果先天很好,即使后天不够努力,也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
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方法:
目的:乙文中有两个成语典故涉及到本文,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 。我们学习了《方仲永》和《孙权劝学》,比较仲永和吕蒙的不同遭遇和结局,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雨(yù)雪:下雪。雨,落,降,用如动词。陛:宫殿的台阶。闻命:听到辞命。闻,听;命,辞命。
(1)①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雨雪三日而不霁 |
水落而石出者 |
B.婴闻古之贤君 |
辍耕之垄上 |
C.公被狐白之裘 |
同舍生皆被绮绣 |
D.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②文中空缺的横线上应填入的三个字,依次是
A.饥 寒 劳
B.劳 寒 饥
C.寒 饥 劳
D.劳 饥 寒
(2)阅读短文后,你认为景公是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1)解释加点词语在选文中的含义。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从选文看,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的“士之怒”是怎样体现的?
【甲】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④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下流无耻 |
B.由是感激:因此 |
C.夙夜忧叹:早 |
D.躬耕于南阳:亲自 |
(2)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先帝不以臣卑鄙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B.以告先帝之灵 |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D.咨臣以当世之事 |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至于/斟酌损益 |
B.陛下/亦宜自谋 |
C.锦官城/外柏森森 |
D.两朝开济/老臣心 |
(4)对诗文内容和情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先帝临崩前将国家大事托付于诸葛亮的原因之一是他做事谨慎。
B.甲文第①②段,作者回顾了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临崩寄大事三件事。
C.乙诗颔联描写祠内的美景,体现了作者愉快的心情。
D.乙诗颈联高度赞扬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和鞠躬尽瘁的精神。
(5)对诗文写作手法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第①段寓情于议。
B.甲文第②段寓情于叙。
C.乙诗首联运用设问的手法,点明了丞相祠堂的所在地。
D.乙诗的尾联抒情,寄寓了诗人忧国伤乱怀才不遇的感慨。
(6)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7)乙诗中有一联可看出甲文中诸葛亮“兴复汉室”的理想并未实现,请找出来。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 |
B.惟长/堤一痕 |
C.是/非木柿 |
D.夫/大国难测也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大之狱(案件) |
B.卒逢暴雨(通“猝”突然) |
C.公将鼓之(代词、那件事 |
D.可以一战(介词,凭借) |
(3)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的有关情况,其中略写战前鲁国的政治准备。
B.“忠之属也,可以现一战”这话告诉我们:在曹刿看来,忠诚尽责的人,才可以获得民心,获得民心,是取得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
C.从写法上说,选文第一段主要记述了庄公和曹刿的对话,叙述议论都有,曹刿的“战则请从”起了结束上段,开启下文的作用。
D.选文第三段中,通过庄公问曹刿“不可”“可矣”的道理和曹刿的“盈竭之论”“大小之论”“真假之论”,揭示了曹刿的战略思想和军事见解。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大意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文: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
(5)请你说说选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地方。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①气惰暮②气归。故善 ③,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④⑤之阵,此治变者也。
(节选自《孙予•军争篇》)
【注释】①昼:白天,一说指经过一段时间后。②暮:到了战斗快结束时。③以治待乱:以我军的严整有序对待敌军的混乱无序。④正正:严整。⑤堂堂:壮大的样子。
(1)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是 故 朝 气 锐 昼 气 惰 暮 气 归
(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既克,公问其故 |
既 |
|
②彼竭我盈 |
盈 |
|
③故善用兵者 |
善 |
|
④将军可夺心 |
心 |
|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4)乙文的中心句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