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陈灌,字子将,庐陵人也。元末,世将乱,环所居筑场种树①,人莫能测。后十年,盗蜂起。灌率武勇结屯林中,盗不敢入,一乡赖以全。太祖平武昌,灌诣军门谒见。与语奇之,擢②湖广行省员外郎,累迁大都督府经历。从大将军徐达北征。寻命筑城泰州,工竣,除宁国知府。时天下初定,民弃《诗》《书》久。灌建学舍,延师,选俊秀子弟受业。访问疾苦,禁豪右③兼并。创户帖以便稽民。帝取为式,颁行天下。伐石筑堤,作水门蓄泄,护濒江田,百姓咸赖。有坐盗麦舟者,论死数十人。灌覆按④曰:“舟自漂至,而愚民哄取之,非谋劫也。”坐其首一人,余悉减死。灌丰裁⑤严正,而为治宽恤类此。洪武四年召入京,病卒。 (节选自《明史·列传》)
【注】①环所居筑场种树:在住处周围种了大量的树。②擢:提拔。下文中的“迁”、“除”都与此相类似,授予官职的意思。③豪右:豪强。④覆按:复审案件。⑤丰裁:风纪。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延师 ( )
②与语奇之 ( )
③灌诣军门谒见 ( )
④寻命筑城泰州 ( )
(2)选出与“创户帖以便稽民”一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固以怪之矣
B.扶苏以数谏故
C.醒能述以文者
D.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选出与“而愚民哄取之”一句中“而”“之”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
A.杂然而前陈者 辍耕之陇上 B.为坛而盟 渔人甚异之
C.黑质而白章 悍吏之来吾乡 D.而吾以捕蛇独存 永之人争奔走焉用“/”划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灌 率 武 勇 结 屯 林 中翻译下列句子。(6分,每题2分)
(1)灌率武勇结屯林中,盗不敢入,一乡赖以全。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3)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结合选文内容,说说陈灌是个怎样的人。
文言文阅读
阅读《伤仲永》,完成后面的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
人,得为众人而已耶?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1)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3)稍稍( )宾客其父 (4)不能称()前时之闻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忽啼求之 | B.邑人奇之 | C.不能称前时之闻 | D.于舅家见之 |
句子翻译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仲永小时才华横溢、才智过人体现在哪三件事上?摘录文段中语句回答。
对于仲永才华衰竭的原因,你怎么看对?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
【链接】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选自《史记》)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③吴既赦越 ④与百姓同其劳 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划两处
傅 说 举 于 版 筑 之 间 。翻译下列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女忘会稽之耻邪?选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的道理。链接短文中的故事可以用成语来概括其主要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八则》
(乙)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①,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②。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③也知困然后能自强④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⑤,”其此之谓乎?——《礼记·学记》
注:①至道:最好的道理。②困:不通,理解不了。③自反:反省自己。
④强:勉励。⑤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不耻下问()(2)学而不厌()
(3)有佳肴()(4)教学相长()给下列句子划分一处停顿。
知 不 足 然 后 能 自 反 也 知 困 然 后 能 自 强 也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甲文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乙文中主要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你有何启示?结合选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段
[甲]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⑥何处无竹柏?⑦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相与步于中庭:
③把酒问青天 ④但愿人长久: 翻译下列句子:
(1)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用原文句子填空:
[乙]文中写中庭月色美景的句子是:
[甲]文中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
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两篇文章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赵括母上书言于王
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乎?”王曰:“不也。”
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君子谓括母为仁智。
(选自西汉•刘向《烈女传•赵将括母》)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②身所奉饭者以十数( )
③故卒不加诛 ()④君子谓括母为仁智()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诛。
A.以天下事为己任 (《赵普》) | B.可以为师矣(《论语》八则) |
C.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 D.不以物喜(《岳阳楼记》) |
用“/”画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王 以 为 若 其 父 乎? 翻译下面的句子。
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勿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赵母认为赵括与其父在带兵上有怎样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