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陈灌,字子将,庐陵人也。元末,世将乱,环所居筑场种树,人莫能测。后十年,盗蜂起。灌率武勇结屯林中,盗不敢入,一乡赖以全。太祖平武昌,灌诣军门谒见。与语奇之,擢湖广行省员外郎,累迁大都督府经历。从大将军徐达北征。寻命筑城泰州,工竣,除宁国知府。时天下初定,民弃《诗》《书》久。灌建学舍,延师,选俊秀子弟受业。访问疾苦,禁豪右兼并。创户帖以便稽民。帝取为式,颁行天下。伐石筑堤,作水门蓄泄,护濒江田,百姓咸赖。有坐盗麦舟者,论死数十人。灌覆按曰:“舟自漂至,而愚民哄取之,非谋劫也。”坐其首一人,余悉减死。灌丰裁严正,而为治宽恤类此。洪武四年召入京,病卒。   (节选自《明史·列传》)
【注】①环所居筑场种树:在住处周围种了大量的树。②擢:提拔。下文中的“迁”、“除”都与此相类似,授予官职的意思。③豪右:豪强。④覆按:复审案件。⑤丰裁:风纪。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师        (        )         
②与语之     (         )  
③灌诣军门见 (        )         
命筑城泰州  (         )
(2)选出与“创户帖以便稽民”一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固以怪之矣                 
B.扶苏以数谏故
C.醒能述以文者               
D.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选出与“而愚民哄取之”一句中“而”“之”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
A.杂然而前陈者   辍耕之陇上          B.为坛而盟         渔人甚异之
C.黑质而白章     悍吏之来吾乡        D.而吾以捕蛇独存   永之人争奔走焉
用“/”划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灌 率 武 勇 结 屯 林 中
翻译下列句子。(6分,每题2分)
(1)灌率武勇结屯林中,盗不敢入,一乡赖以全。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3)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结合选文内容,说说陈灌是个怎样的人。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①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②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③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④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⑤,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志:志趣、心意。②峨峨:高耸的样子。③洋洋:宽广的样子。④卒:通“猝”,突然。⑤操:琴曲。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伯牙善鼓琴善: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
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译文:
“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下面选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走:步行
B.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质:询问
C.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等待
D.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汤:热水

下面选文中的句子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篇即点出作者“家贫”和“嗜学”的矛盾处境,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
B.选文将富家子弟的奢华和作者的贫寒加以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成长之路的曲折与艰辛。
D.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表明: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

盂尝君有舍人①而弗悦,欲逐之。鲁连谓盂尝君日:“猿猴错②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③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④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⑤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用世立教⑥之道哉?”孟尝君日:“善!”乃弗逐。
(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释】①舍人:门客。②错:同“措”,放弃。③曹沫:春秋鲁庄公时武士。④铫鎒(yáo nòu):农具。⑤尧:传说中的远古圣君。⑥用世立教:治理国家,教化百姓。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 ()
(2)与农夫居垅亩之中 (),
(3)尧亦有所不及矣 ()
(4)则谓之不肖. ()
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若鱼鳖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故物舍其所长
食之不能尽其材.
C.而来害相报者
时时而间进I
D.乃弗逐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曹沫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
请选、出与文章蕴含的道理相同的一项()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白居易传 [元] 辛文房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本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昌初致仕           致仕:做官。
B.居易累以忠鲠遭摈        累:屡次。
C.与胡杲……李文爽燕集      燕:通“宴”,宴饮。
D.不赏艰难            艰难:艰涩。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权贵有嫌其出位         乃放纵诗酒

A. B.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      与刘宾客齐名
C. D.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览(其)诗卷 B.流闻(于)禁中
C.(老妪)问解则录 D.伪者(国相)即能辨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②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母引刀裂其织 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下列句子。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