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惊蛰
气候太冷或太热,人会变得倦庸、懒散,思维僵化,以至一个冬季下来,懒于动笔,东西写得少,犹如昆虫蛰伏一般。猛一抬头,立春已过,雨水至矣,下一个节气便是惊蛰了。由此感叹,四时光景,24节气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始终以自己的节奏迈着坚实的步伐,一步步走来,从不停滞,从不失信,该过去的过去,该到来的到来。
在农历24节气中,我最喜欢惊蛰这个节气,与其说喜爱倒还是敬畏更多一些。
经秋历冬,从秋风萧瑟到草枯叶落,再到天寒地冻白雪飘零,万物从盛极到衰落及至冬眠,大地进入了一年中最为萧条的季节。
节气,是农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总结。节气的变化,写在农民的脸上,而印证则在农民的肩上、手上,因为他们每日所从事的农事,始终以节气为主线。倘若农民忙碌一年是在写一部长篇小说,则节气便是小说中的24章节。冬至若为农民肩头的担子支点,它的一头挑着小雪、大雪,而另一头则担着小寒、大寒,同为“大、小”两个节气,从季节寒冷程度上说,后一头的分量更重一些。小寒、大寒一过,接踵而来的便是立春、雨水,惊蛰……
惊蛰的意思是                       。古人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陶渊明更是用文学语言描述惊蛰这个节令,他说:“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惊蛰昭示着万象复始,气象更新,大自然开始进入了一个充满灵动的时节。
科普书上说:一般在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运行至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这句充满天文地理色彩的专业语言,是气象学的范畴。但气象的变化,又是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而大自然的变化又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
在古代,先辈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鸧鹒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灼、梨花洁白,黄鹂鸟啼叫,苍鹰渐去而斑鸠替代,这样一个气候转暖,大地花绽鸟飞的时节。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升温,雨水渐多,很多地方进入了春耕。地气动了,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孵化。
惊蛰是一个划季节的极具生命意义的节令。
我很庆幸自己生于江南,长于江南,又工作在江南。因为,江南地区一年不但四季分明,而且春夏秋冬时间分配上也差不多。由此,一个季节,分别对应了六个节气。江南地区四时温和、冷热,就像写在人脸上喜怒哀乐的表情,再明显不过了。而对江南地区的花草树木等植物来说,也是幸运的,春发夏茂秋收冬藏。冬天对植物来说,就是“藏”,即休养生息。江南植物生长,四时配置,不紧不慢,这种一岁一枯荣的生长规律恰到好处。不像热带里的植物,不分季节,不分昼夜,拼命地长、长、长,一个字“累”。也不像北方的植物,生长季节太短,刚刚嫩叶爬满枝头,正要拼命长的时候,季节就拉长了脸,准备越冬了,你想怎么长也不允许,由不得自己的性子,而且冬季又特别漫长。
惊蛰时节的晴朗天,在江南田野上行走,会深切地感受到大地春意的萌动。“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地表上,紫云英花已似繁星点点,小麦可闻拔节声,油菜花也争露金黄色,更有众多不知名的田间野花,竞相绽放。地低下,昆虫经过一冬的长眠,渐渐复苏,睁开了惺忪的眼睛。大地母亲似乎在叫唤它:“真是懒虫。别睡了,起来啦,外面天气暖和了。”
而乡间田头,农人开始备耕,修整农具,天晴时晒种子,准备各种土杂肥,给即将下地耕作的牛犊多吃精细饲料……
此情此景,应了古人的一首田园诗,诗曰:“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一个季节分别对应了六个节气”,其中属于春季的,除了立春、雨水、惊蛰之外,还有春分、       、和谷雨。
根据第5段的内容,“惊蛰”的意思是:
作者喜爱、敬畏惊蛰这个节气,理由是:
请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11)段画线句。
对文本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第3段写冬天的寒冷与萧条,衬托出即将到来的惊蛰节气气候温暖、生机勃发。
第4段多用比喻,形象地告诉我们只有农民才对节气的变化有着真切敏锐的感知。
第8段引用先辈的物候分类,生动地写出了气候物象的变化,与人的活动息息相关。
第10段写热带和北方的植物,与江南的植物形成对比,突出了后者的生长规律恰到好处。
第11段中运用引用、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江南田野的春意萌动。
文章以一首田园诗结尾,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泥 墙
何锐
①昨晚梦见地震了,我站在大街上,感觉大地摇晃,对面人家的泥墙裂开大大的缝子,醒来忍不住想起我家老屋的墙。上次回去还是一年以前,与老屋一样,泥墙已经半颓,全然失去了它昔日的伟岸,如风烛之年的老人,兀自守候着孤单的故园。
②人能站多久?无论多强壮,大概只要几个小时,最多半天,就会觉得很累。何况这样一堵墙。它们站在那动辄就是几十上百年。砖墙尚可,泥墙的寿命更要短很多。一般的泥墙都是用稻草麦秸沫混了泥土托坯,用泥坯砌墙,外面再抹上厚厚的一层黄泥。因为泥土不需要很高的成本,所以一般人家都可以把泥墙砌得又高又厚。但无论多高多厚,它的本性毕竟是泥土,经过几十年的岁月侵蚀,再好的泥墙也会成为一个弯腰驼背的老人。加上风吹雨打,墙上的泥土纷纷脱落,裸露出为巩固韧性的经年累月的麦秸稻草,犹如枯瘦的筋骨血管,更显沧桑。墙的外表也不再光滑,从上到下布满雨水频繁冲刷流过的蜿蜒流痕。不知道是当初就混在其中的草籽们的后代,还是鸟雀衔来的野草小花,在墙上肆意生长,随风摇曳。淡绿的苔藓从墙角一直往上爬。蚂蚁忙忙碌碌地在这“崇山峻岭”间翻过,寻找“世外桃源”。当一堵墙站立太久时,恰好一阵大风吹来,就会有一块轰然倒塌,成了残墙。
③在我小时候,很少有人家的墙是完整的,就连附近菜队围好的泥墙都是带着豁牙的样子。比起方方整整的砖墙,我觉得带着豁牙的墙更让人喜欢。高大整齐的砖墙像严肃的贵族,一丝不苟,让人敬而远之。而沧桑的泥墙却似平易近人的邻家老翁,虽然衣衫有些褴褛,却慈祥可亲。半颓的泥墙似乎丧失了看家护院的效果,可在那个民风淳朴的时候,没几个人会为此担多少心。没有了泥墙的阻隔,院子里的屋子、园子、家什更一目了然。这家有几棵果树,种着什么园子,开着几样花,院子是不是规整,甚至衣架上都挂着什么衣服,比原本一面单调的泥墙更让人赏心悦目。经常见某家的主人站在园子里,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一边与墙外的邻居大声聊天。墙豁这时候倒像是一扇窗子,让人们之间更近了一步。
④残墙的低矮处成了半大孩子最喜欢呆的地方。我经常放学后,手拿一块饽饽,骑在墙豁子上,边往嘴里塞,边看路过的行人,远远看见有小伙伴就大声地招呼,一起坐在墙上摇着腿说话,或者看袅袅的炊烟、晚归的蜻蜓和小鸟,或者闻邻居大锅里传来烀玉米的香味。泥墙更是个好玩具,淘气的孩子们把跳墙当做一种挑战游戏。谁跳得更高、更快、更利索,就成了孩子王,没有人不服气。后来看了《西游记》,我觉得这跟花果山的猴子把能跳进水帘洞的孙悟空拥立为王,倒有几分相似。
⑤稍微长大一点,我更喜欢靠在墙豁上看书,借着黄昏柔和的光,让书页上的字一个个跳进眼里。直到瑰丽的晚霞把白纸染成绯色,才惬意地将头靠在墙上满意地眯上眼睛。有次我在《聊斋志异》里看到一个故事,讲一个书生夜读,在院子的残墙处有个美女露出半个身子,一笑就不见了……当时不但没觉得可怕,倒觉得有几分浪漫,让人想到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⑥春天里看书的时候,还有满树的花陪在身边,花枝触手可及。秋天更不用说了,随手摘个果子塞进嘴里,是常有的事。
⑦我太奶奶与邻居的老人们也喜欢在太阳好的日子搬只小马扎,聚在泥墙底下,一边晒太阳一边做着小活,或者依偎着被晒得温热的泥墙唠叨些过日子的琐事和积年的老话。整日的劳碌,这似乎是他们最幸福惬意的时光。当初他们曾彼此帮衬着筑起生活的小窝,也筑起这些泥墙,并在它的庇护下度过了一生并不富裕却安宁幸福的日子。泥墙从出生就默默站着,陪伴见证了她们走过的青春、中年直到暮年的岁月。
⑧老人们终究会故去,泥墙终有一日会倒塌,回归自然,回归泥土。其中的沙粒如孤儿一般流浪,经过菜地、田野、河畔,到新的地方落脚。或者从此以后再也不会回到当初的地方,但泥墙却会永远站在它的心里。而它曾经是一堵高大的墙的组成部分,这将是永恒的记忆。就如我们一样,无论走出多久多远,都走不出故园泥墙的影子。
(选自《散文百家》2015年第01期)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全文围绕“泥墙”,追忆了作者过去的生活片段,读来真切自然,回味无穷。比如把泥墙当做“玩具”的趣味,在泥墙边读书的爱好等。
B.全文结构层次与线索脉络非常清晰,作者明晰生动地叙写了有趣味的、繁琐的往事,详略得当,富有场景感与真实感。
C.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突出使用了记叙、说明、描写和抒情等,对文章的表情达意助益不少。
D.全文语言清新自然,不蔓不枝。句式长短搭配,富于变化;用词简练典雅。字里行间富于韵味,将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款款拂来。

E.全文情感表达并不局限于一词一句一段,而是潜移默化地融入在了追忆的细微笔墨之中。如此创作,会让读者易于接受并引发情感共鸣。
文章第②段写岁月侵蚀的泥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


文章中的“泥墙”蕴含丰富,根据的文章内容,请分析“泥墙”的含意。
答:


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就如我们一样,无论走出多久多远,都走不出故园泥墙的影子”这句话的含意,再结合本文内容和生活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从礼教院落的文化视野解读中国建筑,可以从孔庙与孔府说起。
首先,孔子是中国文化集大成者,其开宗之儒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直至今天。第二,孔庙与孔府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历尽劫难,一脉不断。第三,孔庙与孔府代表了仪式活动与前衙后府两种典型的院落空间。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与“礼”。“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这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要遵循“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的主张是“克己复礼”,要克制自己,使举止乃至思想符合“礼”的要求。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他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严格等级秩序;同时,提出“德治”“中庸”“礼之用,和为贵”等主张。
曲阜孔庙位于现在山东曲阜城内,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孔庙,历史悠久。
梁思成先生考察曲阜孔庙后曾说:“我觉得这一处伟大的庙庭……无论朝代如何替易,这庙庭的尊严神圣却永远未受到损害,即使偶有破坏,不久亦即修复,从建筑方面看,由三间的居堂至宋代已经长到三百余间,世代修葺,从未懈弛。其规模制度,与帝王等同。在这两点上,曲阜孔庙恐怕是人类文化史上唯一的一处建筑物。”
元代曾向全国发诏,在各州、府、路、城大建孔庙,兴儒尊孔。各地孔庙在元代重建、改建、新建、扩大,其全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之庙”。
曲阜孔庙前后八进,重重院宇,柏树成林。在中轴线上依次有金声玉振坊、棂星门、奎文阁、大成门、杏坛、大成殿、寝殿,等等。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殿,建于两层台基上,前连露台,高2米多,东西宽约4.5米,南北深约35米,镌花须弥石座,双层石栏杆,底层莲花栏柱下均有石雕螭首,南面正中有两块浮雕龙陛。殿高24.8米,阔45.78米,深24.89米,重檐九脊,黄瓦飞甍,周绕回廊,和北京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大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大成殿四周廊下环立28根雕龙石柱,均以整石刻成,柱高5.98米,直径0.81米,承以重层宝装覆莲柱础,清雍正二年(1724年)火后重刻。两山及后檐的18根八棱磨浅雕石柱,以云龙为饰,每面浅刻9条团龙,每柱72条。前檐的10根为深浮雕,每柱两龙对翔,盘绕升腾,各具变化,无一雷同。以龙为饰,位尊至极。
或许,孔庙的主要活动内容是从祭祀孔子开始,但并非局限于祭祀纪念。其实,历代孔庙是中国社会重要的公共的文化活动场所,是儒学文化的大院落。
就文化传承而言,除曲阜孔庙外,自北朝开始在全国有关郡县设立文庙学宫,从此有了“学校”的功能,这是一个重大的举措。“学校”这一重要功能对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从唐代至清末,庙学不分,规制有前庙后学、左庙右学、左学右庙,还有中庙左右学、中庙周学等。庙学合一的体制使历代文人集中接受儒学熏陶,尊孔读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为各个时期培养了不同层次的学人。这也使儒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渐发展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干。
从社会层面上说,孔庙这一文化场所的设立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与统一。不同地区孔庙的建立,对于推动中华民族的融合与统一功不可没。在封建国家政令的要求下,无论是中原内地,还是边陲地区,都曾设有孔庙,中华民族供奉孔子为“先圣先师”。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它一定程度地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安定与团结。
(选自《中西建筑十五讲》,有删改)
下列关于“孔庙”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庙的石雕以龙为饰,雕法讲究,姿态各异,体现了孔庙位尊至极。比如浮雕龙陛、雕龙石柱、浅雕云龙石柱、深浮雕两龙对翔等。
B.祭祀孔子是孔庙的主要活动内容,但却不是唯一,孔庙还承载着举行公共文化活动、传承儒学文化的重要功能。
C.元代大建孔庙,其全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之庙”,而世界规模最大的孔庙是位于现在山东曲阜城内的曲阜孔庙。
D.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孔庙一定程度地促进了民族融合与安定、团结。从社会层面上说,孔庙对于推动中华民族的融合与统一功不可没。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仪式活动与前衙后府两种典型院落空间的代表,孔庙与孔府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特点。
B.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以“仁者爱人”为重要内容的“仁”和以“克己复礼”为重要内容的“礼”。
C.在元代,“兴儒尊孔”盛行,各州、府、路、城的孔庙在元代得以重建、改建、新建和扩大。
D.作为孔庙主殿的“大成殿”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泰安“岱庙大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提出的“正名”主张,实际上是“礼制”追求过程中的细化与强化。这体现出儒家思想独有的深刻性与系统性。
B.梁思成先生考察曲阜孔庙后,认为曲阜孔庙恐怕是人类文化史上唯一的一处建筑物的重要原因是孔庙的尊严神圣。
C.“庙学合一”的体制源远流长,庙学规制亦是多种多样。这些特点促使了儒学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干。
D.中原地区及边陲地区,都有孔庙的身影,其背后显示出封建国家政令的畅通,并带来了文化的认同及民族矛盾的激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低调:“我不过是一滴清水”
“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是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在许多朋友眼里,杨绛生活俭朴、为人低调。她的寓所,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旧式的柜子、桌子。室内也没有昂贵的摆设,只有浓浓的书卷气。她非常满足于这样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
她和钱钟书的低调,一度被人误读作清高、孤芳。黄永玉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披露:有权威人士年初二去拜年,钱家都在做事,放下事情去开门,来人说声“春节好”跨步正要进门,钱钟书只露出一隙门缝说:“谢谢!谢谢!我们很忙,谢谢!谢谢!”这让他很不高兴,说钱钟书伉俪不近人情。当然,更多的时候,这种拒绝别人的“苦差事”,还是由杨绛来做,她因此也自嘲是钱钟书的“拦路虎”。
诚如钱钟书堂弟钱钟鲁所说,杨绛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不善也不喜交际应酬,她就想安安静静写作,平平淡淡度日。
有一年,她的新著出版,出版社有意请她“出山”,召开作品研讨会。杨绛坦陈:“我把稿子交出去了,剩下怎么卖书的事情,就不是我该管的了。而且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她谢绝出席研讨会。她还将自己的稿费和著作权交给清华大学托管,成立基金资助困难学生。这项基金,以“好读书”三个字命名,迄今已收到两人版税所得近800万人民币。
成就:文学史上不容忽视
上世纪40年代在上海,杨绛涉足剧本,始因《称心如意》一炮走红,继因《弄真成假》《风絮》而声名大噪;一度搞得钱钟书很紧张,生怕风头都叫杨绛抢去。直到钱钟书写出《围城》,这一局面才得到根本改观。这并没有影响杨绛自己的文学成就。在评论家徐岱看来,一部《洗澡》就足以奠定她在百年中国女性写作史上不可轻视的位置。
1958年,她准备翻译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原著是西班牙文,她不懂。就先找来国外的译本看,如英文、法文、德文的,比较了五种译本以后,发现有些地方差别很大。杨绛想到,要想保证原汁原味,只有从西班牙文翻译。就这样,她开始自学西班牙文。
两年后,杨绛开始翻译《堂·吉诃德》。1965年1月,第一部翻译完毕,并开始译第二部,很快“文革”爆发,杨绛在外国文学研究所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揪出来”。从此开始了受污辱、受践踏、挨批、挨斗的日子。直到1972年春,从干校回北京,杨绛接着日以继夜翻译《堂·吉诃德》。 1976年,《堂·吉诃德》第一、第二部全部定稿。次年,杨绛又将全书通校一遍,于5月初送交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年4月底,《堂·吉诃德》出版。因为翻译《堂·吉诃德》,杨绛获颁西班牙国王亲授的“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
魅力: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回首百年人生,杨绛欣慰于自己“甘当一个零”。从做钱家媳妇的诸事含忍,到国难中的忍生活之苦以及在名利面前的深自敛抑,杨绛总能“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在杨绛看来,所以含忍是为了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
她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更多来自于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抗战时期国难当头生活困苦,她觉得是暂时的,坚信抗战必胜,中华民族不会灭亡。她写喜剧,以笑声来作倔强的抗议。到了“文化大革命”,支撑她驱散恐惧,度过忧患痛苦的,仍是这份坚定的信仰。“我确信,灾难性的‘文革’时间再长,也必以失败告终,这个被颠倒了的世界定会重新颠倒过来。”正是这种坚信,让她和钱钟书即使在不幸中,依然书写着浪漫的人生传奇。
而今,自称已经走到了人生边缘的杨绛,愈加通透。她说:“年轻时曾和费孝通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懂,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
百岁杨绛,“甘当一个零”
2010年7月17日是杨绛先生的百岁寿诞。
有人赞她是著名作家,她说:“没有这份野心。”
有人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间。”
有人说得到她的一本书总要珍藏起来,她说:“我的书过了几时,就只配在二折便宜书肆出售,或论斤卖。”
有人向她恳求墨宝,她说:“我的字只配写写大字报。”杨绛不惯于向人赠书,她认为赠书不外是让对方摆在书架上或换来几句赞美的话。
有人请她出国访问,她说:“我和钟书好像老红木家具,搬一搬就要散架了。”她说她最大的渴望是人们把她忘记。
大师说,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
(摘自201 1年7月18日华西都市报《百岁杨绛:坐在人生边缘,看时间跑、地球转》,作者傅小平,有删改)
注:杨绛(19 1 1年7月17日一),原名杨季康,是杨荫杭之女,祖籍江苏无锡。钱钟书之妻,擅长于翻译、文学著作、戏剧等。著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风絮》等,翻译了《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西班牙著名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法国勒萨日的长篇小说《吉尔·布拉斯》等。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写拒绝别人的“苦差事”,由杨绛来做,她还自嘲是钱钟书的“拦路虎”,这反映出杨绛愿为丈夫解忧的想法。
B.纵观整篇文章,作者以真挚感人的情感抒写出杨绛不同凡响的人生历程,表达出作者对杨绛的由衷敬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C.无论抗战时期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她之所以能够度过艰难和痛苦,书写着浪漫的人生传奇,原因在于她对文化信仰,对人性信赖。
D.文章虽以朴实的笔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粗线条的勾勒,但人物形象丰满,其低调、智性、坚韧等美德也得到突出的反映。

E.文章结尾以排比的形式,通过别人的称赞和杨绛自我回答,“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从而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在读者眼前。
(2)文章为什么要着重写杨绛先生翻译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这件事?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简补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句名言在杨绛先生的生活中是如何体现的?
(4)文章中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文,阐述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神话是人类早期生活的全面记录,表现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关于宇宙和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包含着浓厚的宗教心理和情感。神话以一种浪漫想象来表达神性观念及其灵性世界,远古人类在这种浪漫想象中开始探索世界和人生的起源及归宿。全世界各种古老文化系统中均有丰富的神话故事。
埃及有太阳神“拉”开天辟地的传说。据说在混沌初开之际,“拉”在水神“努”的体内孕育成形,又从莲花苞中开出水面,显现为一团红日,并成为万物的创造者。“拉”创造了天地、人类和动物。后来,由于人类堕落犯罪,“拉”派遣他的女儿爱情之神赫托尔去毁灭他们。接着“拉”又回心转意,便以美酒灌醉女儿,使她常卧不醒,人类因此免于毁灭。
巴比伦也有一则创世神话。故事说,起初太空中只有混沌和化身为恶魔的提阿马特的太初深渊。后来.提阿马特生了诸神,诸神反过来剥夺了她的权力。提阿马特为此震怒,准备惩治诸神,诸神得知后十分恐慌,唯有大神安夏尔之子马尔都克对提阿马特无所畏惧,并与之搏斗且战胜了她。马尔都克将提阿马特的躯体撕成两半,一半为天,一半为地,并进而创造了星辰、万物和人类。
中国则有盘古开天地的神话传说。上古时期,天与地混沌未开,像个鸡蛋,盘古就生长在这当中。经过一万八千年,天地分剖,属于“阳”的清而轻的物质上升为天,属于“阴”的浊而重的物质下降为地。盘古也在天地变化之中成长,逐渐其智超过天,其力超过地。这样又经历一万八千年,天极高了,地极深了,盘古的身子极长了,然后才有三皇出现在世间。
《旧约》中记载了古代希伯来人的神话创世说。上帝耶和华在创造了天地万物之后,又用泥土捏了一个男人,取名亚当;并取亚当的肋骨造了一个女人。取名夏娃。耶和华使他们结为夫妻并将他们安置在伊甸园中生活。之后,亚当和夏娃在蛇的劝诱下,违背耶和华的旨意吃了分辨善恶之树的果子。于是智慧明了,眼睛亮了,他们看到了自己那赤裸着的美丽肉体。而耶和华知道后,大发雷霆,他将亚当和夏娃赶出伊甸园,让他们去历经人类的各种磨难。
神话在远古时代是人们对人性与神性、世间与灵界的描迷和解释。古人用神话来说明宇宙的起源和天地万物的存在,体悟并解说人本身的意义。因此,神话中的各种人物神灵、天体神灵、自然神灵和动植物神灵形象构成了远古人类精神认知上的世界全景。当宗教进入人类文明时代的发展以后,神话的运用及其影响虽然逐渐削弱,但却未曾从根本上退出宗教舞台。世界各大宗教在其发展演变中仍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其神话形式。现存于世的各大宗教都有各自的神话构建,都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在信仰生活中的活跃之态。因此,进一步研究当今世界宗教神话体系仍旧很有必要。
(摘编自王晓朝《宗教的起源与原始宗教》)
下列关于神话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着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神话,全面记录着人类的早期生活,神话故事还包含着浓厚的宗教心理和情感。
B.神话是远古人类在浪漫想象中用来表达神性观念和灵性世界的,随着这种表达,远古人类也就开始探索世界和人生的起源及归宿。
C.古人用神话来说明宇宙是如何起源和天地万物为什么存在,同时,古人也靠神话来解读人自身的意义。
D.在远古时代,神话是人们对人性和神性、世间和灵界的描述和解释,古人精神层面的世界全景是由神化了的人、天体、大自然、动植物构成的。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世界范围内,各种古老文化体系中都有丰富的神话故事,中国神话中的盘古开天辟地神话和古代希伯来人的创世神话,不约而同地把智慧提到很高的地位。
B.在埃及、巴比伦、中国的古老的神话中,关于创世的理解,都有基本相同的一个认识,那就是天地之初,一片混沌。
C.天地混沌未开的远古时期,盘古在像鸡蛋一样的混沌之中生长,后来,天地分剖,盘古也随着变化成长,因而盘古的智慧力量超过了天地。
D.埃及神话中的太阳神“拉”、巴比伦神话中的提阿马特、中国的盘古都是自然物的人格化,尤其是较大星辰的人格化。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拉”孕育于水神体内,创造了天地、人类和动物,后来由于人类堕落犯罪,“拉”派遣他的女儿爱情之神赫托尔去毁灭他们。
B.提阿马特生了诸神,对反过来剥夺她权力的诸神非常愤怒;诸神得知提阿马特要惩治他们,十分恐慌,只有马尔都克与之搏斗,并战胜了她。
C.随着宗教进入人类文明时代的发展以后,神话的存在越来越弱化,但世界各大宗教在其发展中仍保留了一定量的神话。
D.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系统都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在信仰生活中的活跃状态,因而,仍然很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当今世界宗教神话故事。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题目。
江南落雪
古清生
江南的冬天。总也是会落雪的。今年的冬天和往常的冬天一样,我从北京回到江南山凹上的小镇,就逢上了一场小雪。山野是一片的白,久长的时间里没有听到的八哥的叫声,也悉数地听到了,它们栖落在满是白雪的冬青树上,把叶子上的雪粉儿抖得纷纷扬扬,还原出冬青树的新鲜的绿色。旧历年已是很近了,城里已经禁绝的鞭炮,在小镇上仍是间或地啪嘭响起,老屋的房头,还是有米泡机吱吱地摇着。
但江南的雪,却总也是新鲜的,它是江南的冬天里开放的昙花,美丽且短暂。所以江南人士,也总是要怀着赏花的心情看雪,对那忽然一夜间白茫茫的山野感到无比的新奇。即便是北方人,怕也会要对江南的雪,有一种惊喜。稍有阳光的触摸,它们就承受不住,会融为清清的水滴,洗出泥土上的新绿。
我想,唯有现在,江南落雪的景致才符合我的心情。都市化的快节奏的竞争,人的心情愈渐浮躁,如我现在这样站在阳台上看雪花悠悠飘落,渐渐积白了山野的心情确难再得到。
然而,落雪的江南,无论如何是很值得一看的,即是匆匆一瞥,也能够留下久长的记忆。如今,雪是白了满山。从山中扯出一条涧来,涧上是些白的胖乎乎的卵石,清泉反倒扭出一道乌亮,潺潺地往着山外流去。而田间是白茫茫的,近看确另有风景,因为那雪间,总是有一些盖不住的青苗,探出几片青青的叶子,还有一些冬天开放的小黄花,它们也会在雪中亮出几朵惊喜。水塘中更能见到一些水鸟;它们在一些枯荷间游弋,被雪挤得小了的空间,并未使水鸟们感到困难。如是放眼看了那山间的农户,红墙黑瓦的房屋,已让白雪压得很矮。一缕淡蓝的炊烟,袅袅地飘往山中,屋后的竹,也是垂下了枝头。这似乎还不能说明什么,因为落雪的江南,特别是我们的山凹上的小镇,落雪以后,会有一种宁静,一种忽然而至的洁净、单纯和悠然。还有的是,毕竟江南有莽莽群山,雄峰耸立。波迭起伏,大写意地横亘在天地之间。而神秘的苍郁的森林,俱由雪来铺陈,山几乎成为白的群山,雪的群山,间或露出一两处褐色的山崖,绿的植被,红的梅花,有山鹰悠悠地盘旋,寂静的雪谷。便是会幽幽传来一两声鸟啼或山麂的呜叫,亦悠然而缥缈。
我以为,江南的雪景。最美丽的,要算那冰凌了。雪后一场小雨,那积雪的枝头会忽然挂起无数冰凌,如水晶般透明剔亮,阳光照在上面,折射出千万种光芒。最是那红梅腊梅,满树的梅花开放,忽然悉数冰在冰凌中,就如水晶中的花了。而花的细微处被冰凌放大,清亮又朦胧,冰的千种,花的千种,构成一个美妙而神奇的童话世界。那么,加以几处残雪的点缀,几束阳光的照耀,几只鸟雀的啼鸣,几道山泉的流淌,人在其中,梦耶幻兮,不知进入何境。
江南落雪,江南总要落雪。江南的雪总是给我们以纯洁的媚态,总是风情万种地装饰着江南的冬天,这并不算很冷但还是冷着的冬天,经由时间的封存,却能够暖暖地装在我的心里,像那冷冰却又热烈着的美酒。(摘自《文苑·经典美文》,有删节)
文章开头写江南山凹小镇的那场小雪,有什么作用?
选文中的江南雪景有什么特点?对表达作者的情感起什么作用?
文章第四段是怎样描写江南落雪景色的,请作简要分析。(至少答出两点。8分)
怎样理解江南的冬天像“冷冰却又热烈着的美酒”?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