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契丹入中原,时万超以本部屯潞州,主帅张从恩将弃城归契丹,会前骁卫将军王守恩服丧私第,从恩即委以后事,遁去。及契丹使至,专领郡务,守恩遂无所预。万超奋然谓其部下曰:“我辈垂饵虎口,苟延旦夕之命,今欲杀使,保其城。非止逃生,亦足建勋业,汝曹能乎?”众皆跃然喜曰:“敢不唯命。”遂率所部大噪入府署,杀其使,推守恩为帅,列状以闻。汉祖从其请,仍命史弘肇统兵先渡河至潞,见万超,语之曰:“得复此州,公之力也。吾欲杀守恩,以公为帅,可乎?”万超对曰:“杀契丹使以推守恩,盖为社稷计尔。今若贼害于人,自取其利,非宿心也。”弘肇大奇之,表为先锋马步军都指挥使。路经泽州,刺史翟令奇坚壁拒命,万超驰至城下,谕之曰今契丹北遁天下无主并州刘公仗大义定中土所向风靡后服者族盍早图之。”令奇乃开门迎纳。弘肇即留万超权州事,汉祖遂以为刺史。及征李守贞,以万超为行营壕砦使。河中平,拜怀州刺史。
周祖开国,从征慕容彦超,又为都壕砦使,以功授洺州团练使,预收秦、凤,改莱州。从平淮南,连移蕲、登二州,所至有善政。属有诏重均田租,前牟平令马陶,籍隶文登县,隐苗不通,命系之,将斩而后闻。陶惧遁去,由是境内肃然。
宋初,入为右武卫大将军,迁左骁卫大将军。开宝八年,卒,年七十二。
(节选自《宋史·李万超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超应募隶军籍隶:隶属 |
B.及契丹使至,专领郡务领:治理,处理 |
C.表为先锋马步军都指挥使表:表奏 |
D.弘肇即留万超权州事权:权衡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谕之曰/今契丹北遁/天下无主并州/刘公仗大义/定中土所向风靡/后服者族盍早图之。 |
B.谕之曰今契丹北遁/天下无主/并州刘公仗大义/定中土所向风靡后服者/族盍早图之。 |
C.谕之曰/今契丹北遁/天下无主/并州刘公仗大义/定中土/所向风靡/后服者族/盍早图之。 |
D.谕之曰今契丹北遁/天下无主并州/刘公仗大义/定中土所向风靡/后服者族/盍早图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万超南征北战,战功卓著。他应募参军,与敌作战多次获胜而被提拔;他跟随周祖征讨慕容彦超,平定淮南,皆有功。 |
B.李万超行事出于公心,忠于国家。契丹人攻入中原后,主帅张从恩临阵脱逃李万超率部怒杀契丹使者,推举王守恩为主帅,得到了上司的肯定。 |
C.李万超身为武将,也有辩才。途经泽州,泽州刺史翟令奇加固城垒拒不投降,李万超在劝降翟令奇时言语得体,很有说服力,最终翟令奇打开城门归降。 |
D.李万超执法严明,刚正不阿。朝廷颁布诏令要求重新均定田租,前牟平县令不遵诏令,隐瞒庄稼收成不上报,李万超的部下逮捕了他,从此境内肃然。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前骁卫将军王守恩服丧私第,从恩即委以后事,遁去。
(2)“杀契丹使以推守恩,盖为社稷计尔。今若贼害于人,自取其利,非宿心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一9题。
司马季主者,楚人也。卜于长安东市。
宋忠为中大夫,贾谊为博士,同日俱出洗沐。贾谊曰:“吾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试之卜数中以观采。”二人即同舆而之市,游于卜肆中。司马季主间坐,弟子三四人侍,方辩天地之道,日月之运,阴阳吉凶之本。语数千言 莫不顺理。
宋忠、贾谊瞿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曰:“吾望先生之状,听先生之辞,小子窃观于世,未尝见也。今何居之卑,何行之污?”
司马季主捧腹大笑回:“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何辞之野也!今夫子所贤者何也?所高者谁也?今何以卑污长者?
二君日:“尊官厚禄,世之所高也,贤才处之。今所处非其地,故谓之卑。言不信,行不验,取不当,故谓之污。夫卜筮者,世俗之所贱简也。世皆言曰:‘夫卜者多言夸严以得人情,虚高人禄命以说人志,擅言祸灾以伤人心,矫言鬼神以尽人财,厚求拜谢以私于己。’此吾之所耻,故谓之卑污也。”
司马季主日:“公且安坐。公见夫被发童子乎? 日月照之则行,不照则止,问之日月疵瑕吉凶,则不能理。由是观之,能知别贤与不肖者寡矣。
“贤之行也,直道以正谏,三谏不听则退;其誉人也不望其报,恶人也不顾其怨,以便国家利众为务。故宫非其任不处也,禄非其功不受也;见人不正,虽贵不敬也;见人有污,虽尊不下也;得不为喜,去不为恨;非其罪也,虽累辱而不愧也。
“今公所谓贤者,皆可为羞矣。卑疵而前,孅趋而言;相引以势,相导以利;试官不让贤陈功,见伪增实,以无为有,以少为多,以求便势尊位;食饮驱驰,从姬歌儿,不顾于亲,犯法害民,虚公家:此夫为盗不操矛弧者也,攻而不用弦刃者也,欺父母未有罪而弑君未伐者也。何以为高贤才乎?
宋忠、贾谊忽而自失,芒乎无色,怅然噤口不能言。
久之,宋忠使匈奴,不至而还,抵罪。而贾谊为梁怀王傅王,堕马薨。谊不食毒恨而死。此务华绝根者也。
太史公曰:古者卜人所以不载者,多不见于篇。及至司马季主,余志而著之。
(节选自《史记日者列传》)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所贤者何也? 所高者谁也?
B.擅言祸灾以伤人心 厚求拜谢以私于己
C,吾闻古之圣人 二人即同舆而之市
D 卜于长安东市 游于卜肆中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之所以同宋忠到卜肆,是因为他想见识一下卜者中圣人的风采。
B、宋忠、贾谊听了司马季主的理论,认为都是自己从未听过的,因此很不以为然。
C、司马季主认为,从披发童子不能解释日月之食这件事,可以说明能识别贤与不肖的人太少了。
D.司马季主的话说中了当官者的要害,所以宋忠、贾谊二人神情惆怅,说不出话来。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尊官厚禄,世之所高也,贤才处之。
译文:
(2)得不为喜,去不为恨;非其罪也,虽累辱而不愧也。
译文:
(3)古者卜人所以不载者,多不见于篇。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注]①常平:官仓名。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甫冠,名闻四方 甫:刚刚
B.贼良民,力能动权豪 贼:残害
C.实欲携贰其徒 贰:离间
D.安石轻富贵,何吝也? 轻:轻易
7.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曾巩仁政措施的一组是(3分)
①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②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
③自是外户不闭 ④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
⑤资其食饮衣衾之具 ⑥巩先期区处猝集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巩通判越州时,除了打开常平仓赈济灾民,还告示属县,劝说富人将十五万石粮食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
B.曾巩为了保护百姓,打击盗贼,嘱咐百姓编制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行踪,有情况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救援,所以每次都能将盗贼捕获。
C.曾巩享有才名,却长期做地方官,世人便认为他时运不好。而与此同时,一些晚生后辈却春风得意仕途显达,但曾巩对此非常淡泊。
D.曾巩在年轻的时候曾同王安石交往,当时王安石的声誉不高,曾巩把他引荐给欧阳修。但王安石得志后,竟然疏远了曾巩,将他视为陌路。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
(2) 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3) 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李希烈陷汝州。(卢)杞乃建遣真卿:“四方所信,若往谕之,可不劳师而定。”诏可,公卿皆失色。至河南,河南尹郑叔则以希烈反状明,劝不行,答曰:“君命可避乎?”既见希烈,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拔刃争进,诸将皆慢骂,将食之,真卿色不变。希烈以身捍,麾其众退,乃就馆,逼使上书雪己,真卿不从。乃诈遣真卿兄子岘与从吏数辈继请,德宗不报。真卿每与诸子书,但戒严奉家庙,恤诸孤,讫无它语。希烈遣李元平说之,真卿叱日:“尔受国委任,不能致命,顾吾无兵戮汝,尚说我且八十,官太师,吾守吾节,死而后已,岂受若等胁邪!” 希烈大会其党,召真卿,使倡优斥侮朝廷,真卿怒曰:“公,人臣,奈何如是!”拂衣去。时朱滔、王武俊等使者皆在坐,谓希烈日:“闻太师名德久矣,公丛建大号乳而太师至,求宰相孰先太师者?”真卿叱日:“吾年诸贼失色。
希烈乃拘真卿,守以甲士,掘方丈坎于廷,传将坑之。真卿见希烈日:“死生分矣,何多为?”会其党周曾、康秀林等谋袭希烈,奉真卿为帅,事泄,曾死,乃拘送真卿蔡州。真卿度必死,乃作遗表、墓志、祭文,指寝室西壁下日:“此吾殡所也。”希烈僭称帝,使问仪式,对日:“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诸侯朝觐耳!”
兴元后,王师复振,贼虑变,遣将辛景臻、安华至其所,积薪于廷日:“不能屈节,当焚死。”真卿起赴火,景臻等遽止之。希烈弟希倩坐朱此诛,希烈因发怒,使阉奴等害真卿,日:“有诏。”真卿再拜.奴日:“宜赐卿死。”日:“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使人使日长安来?”奴日:“从大粱来。”骂曰:“乃逆贼耳,何诏云!”遂缢杀之,年七十六。
(节选自((新唐书·颜真卿传》)注:①建大号:即称帝。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往谕之谕:晓谕 B.但戒严奉家庙戒:告诫
C.死生分矣,何多为?分:区别 D.希烈僭称帝僭:越位、超过本分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郑叔则以希烈反状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希烈因发怒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C.此吾殡所也予虽浩然无所愧怍
D.岂受若等胁邪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颜真卿明知去李希烈处传达圣旨,生还希望渺茫,但他认为君命不能违,所以没有以年老为借口,而是义无反顾,勇于赴死。
B.颜真卿入叛贼营后,李希烈大聚同党,并让艺人演唱,辱骂朝廷,颜真卿怒不可遏,斥责李希烈:“你是朝廷的臣子,怎么能这么做!”说罢拂袖而去。
C.在敌营中,颜真卿同周曾、康秀林等人谋划袭杀李希烈,未及施行,事情泄露,导致周曾被杀。
D.李希烈的弟弟李希倩因与朱、妣同谋,被朝廷处死,李希烈恼怒,就派太监宣旨赐颜真卿死,颜真卿大骂说:“分明是叛贼,怎能称圣旨。”最后颜真卿被勒死。
10.把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希烈以身捍,麾其众退,乃就馆,逼使上书雪己。(3分)
(2)公欲建大号而太师至,求宰相孰先太师者?(2分)
(3)希烈乃拘真卿,守以甲士,掘方丈坎于廷,传将坑之。(4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9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及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注]①常平:官仓名。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贼良民,力能动权豪 贼:残害
B.讽富人自实粟 讽:劝说
C.实欲携贰其徒 贰:离间
D.安石轻富贵,何吝也? 轻:轻易
7.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曾巩仁政措施的一组是( ▲ ) (3分)
①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②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
③自是外户不闭 ④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
⑤资其食饮衣衾之具 ⑥巩先期区处猝集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曾巩通判越州时,除了打开常平仓赈济灾民,还告示属县,劝说富人将十五万石粮食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
B.曾巩为了保护百姓,打击盗贼,让百姓形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行踪,有情况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救援,所以每次都能将盗贼捕获。
C.曾巩享有才名,却长期做地方官,世人便认为他时运不好。而与此同时,一些晚生后辈却春风得意仕途显达,但曾巩对此非常淡泊。
D.曾巩在年轻的时候曾同王安石交往,当时王安石的声誉不高,曾巩把他引荐给欧阳修。但王安石得志后,竟然疏远了曾巩,将他视为陌路。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3分)
(2)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3分)
(3) 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9题。
卢钧,字子和,系出范阳,徙京兆蓝田。举进士中第,以拔萃补秘书正字。从裴度为太原观察支使,迁监察御史,争宋申锡狱知名。迁给事中,有大诏令,必反覆省审,驳奏无私。拜华州刺史。关辅驿马疲耗,钧为市健马,率三岁一易,自是无乏事。
擢岭南节度使。海道商舶始至,异时帅府争先往,贱售其珍,钧一不取,时称絜廉。专以清静治。贞元后流放衣冠,其子姓穷弱不能自还者,为营棺槥还葬,有疾若丧则经给医药、殡敛,孤女稚儿,为立夫家,以奉禀资助,凡数百家。南方服其德,不惩而化。又除采金税。华、蛮数千走阙下,请为钧生立祠,刻石颂德,钧固辞。以户部侍郎召判户部。
俄而兴士五千戍代北,钧坐城门劳遣,帷家人以观。戍卒骄,顾家属不欲去,酒酣,反攻城,迫大将李文矩为帅,钧仓卒奔潞城。文矩投地僵卧,稍谕叛者,众乃悔服,即相与谢钧,迎还府,斩首恶乃定。诏趣戍者行,密使尽戮之。钧请徐乘其变,而使者不发,须报。时戍人已去潞一舍,钧选牙卒五百,壮骑百,以骑载兵夜趋;迟明至太平驿,尽斩之。即拜检校尚书左仆射。
大中九年,召为左仆射。钧宿齿,数外迁,而后来多至宰相。始被召,自以当辅政,既失志,故内怨望,数移病不事事,邀游林墅,累日一还。懿宗初,复节度宣武,辞不拜,以太保致仕。
钧与人交,始若澹薄,既久乃益固。所居官必有绩,大抵根仁恕至诚而施于事。玩服不为鲜明,位将相,没而无赢财。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惩而化 惩:责罚,处罚 B.戍卒骄 骄:骄傲
C.诏趣戍者行 趣:催促 D.钧请徐乘其变 徐:慢慢地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卢钧澹薄廉洁的一项是
①有大诏令,必反覆省审,驳奏无私 ②贱售其珍,钧一不取
③请为钧生立祠,刻石颂德,钧固辞 ④稍谕叛者,众乃悔服
⑤邀游林墅,累日一还 ⑥位将相,没而无赢财
A.②④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钧所担任的官职必定要做出成绩来,解决驿马疲耗问题,为地方减免税收,包括处理戍卒反叛,样样都能做得很出色,受到好评。
B.卢钧为人“仁恕至诚”对那些被朝廷流放官员中穷弱的“子姓”,他能慷慨解囊,给予资助,这样“仁恕”执政的结果是“不惩而化”。
C.卢钧在处理反叛“戍卒”的问题上,根据皇上的旨意,“徐乘其变”,最终“尽斩之”,这说明他在“仁恕”外,也有刚毅而毫不留情的一面。
D.卢钧多次担任地方官职,开始被朝廷召回时,自认为当“辅政”。在未能如愿之后,对朝廷任命的地方节度使不接受,只接受在京城的“太保”一职。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钧为市健马,率三岁一易,自是无乏事。
(2) 孤女稚儿,为立夫家,以奉禀资助,凡数百家。
(3) 既失志,故内怨望,数移病不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