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唐代韩愈说张旭善草书,“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现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但这些形象是通过他的情感所体会的,因而能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
汉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可以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和生气勃勃的动作,使写的字成为一种表现生命的艺术。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从中吸取对生命形象的构思,使“子”字有着鸟飞形象的暗示,成为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书法家要想使字表现生命,就要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许慎说:“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但这里并不是完全像绘画那样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来表现的。
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使用毛笔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毛笔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及油画笔所不能比的。正是这个特殊的工具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中国书法用笔有中锋、侧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各种区别,皆是运用单纯的点画而成其变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相;就像音乐运用少数的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的规律,构成千万乐曲一样。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说张芝学习草书之法,“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石涛《画语录》也说,“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但这里所说的一笔、一画,并不真是一条不断的线纹,而是如郭若虚所言,“自始及终,连绵相属,气脉不断”。中国书画家正是运用这一笔的点画,构成万千的艺术形象,创造中国特有的书画艺术。
中国书法从一笔入手,但一笔不能摄万象,须要变动而成八法,才能尽笔画的“势”,以反映物象里的“势”。这“永字八法”由“永”字的笔画而来,为侧(点)、勒(横)、努(直竖)、超(钩)、策(提)、掠(长撇)、啄(短撇)、磔(捺)。这些笔画,悬腕中锋,运全身之力以赴之,笔迹落纸,反映着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点,不称点而称为侧,是说它的“势”,左顾右瞰,欹侧不平。卫夫人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一点之力真是石破天惊。横画称为“勒”,是说它的势,牵缰勒马,跃然纸上。书法的“美”就是势、是力、是虎虎有生气的节奏,它倾向于壮美。
字由点画连贯穿插而成,点画的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和笔画具同等的艺术价值。所以大书法家邓石如曾说书法要“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虚实相生,才完成一个艺术品。中国书法艺术里这种空间美,在篆、隶、真、草、飞白里有不同的表现,尚待我们钻研。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本文作者所理解的“一笔”“一画”内涵的一项是

A.王献之的行草被称为“一笔书”,其代表作《中秋帖》字字相连,笔势连续不断,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纵然偶有不连,但气势不断。
B.东汉书法家张芝将杜度、崔瑗等的草书笔法加以变化,创造“今草”。其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贯通,隔行不断,被称为“一笔飞白”。
C.南朝画家陆探微的“一笔画”将草书行笔运势的特点引入绘画,使绘画的线条彼此呼应,灵活运转,气脉相连,给人以浑然一体的艺术享受。
D.北宋画家戚文秀的《清济灌河图》中有一笔长线从画的边际起,通贯于波浪之间,随波曲折翻腾,绵延五丈余,却并没有扰乱整个画面中的其他线条。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张旭有动于心时就写草书,看到天地间各种可喜可愕的变化时也会寓之于书,这证明中国书法确实可以用来表现书写者的喜怒哀乐等情感。
B.中国人写的字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使用毛笔是一个重要原因。毛笔的特点使其可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管笔、钢笔、铅笔和油画笔所不能比的。
C.来源于“永”字笔画的“永字八法”,如高峰坠石、牵缰勒马,反映着物象里的“势”和生命的运动,显示着力量,使中国书法具有了壮美的倾向。
D.汉字点画间的空白处也是妙境,与笔画具有同等的艺术价值,二者虚实相生,使汉字成为一个艺术品,并在各种不同的字体里表现出不同的空间美。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起始是象形的,书法家能从观察、感受各种生命形态中获得启发,这是中国书法有可能形成情景交融的境界,成为艺术品的一个重要原因。
B.“书者,如也。”书的任务就是如,因此书法家要像赵子昂写“子”字时习画鸟飞之形那样,通过模写客体的形象来准确表现文字所象之形。
C.中国书法与绘画、音乐等有相通之处,它们都是运用较少的基本元素,如笔画、线、条、乐音等,加以千变万化,来表现丰富的内心情感和世界诸形相。
D.中国书法的用笔变化多样,讲究以笔画之“势”传达出物象之“势”,而悬腕中锋,有助于将全身之力集中于笔端,使柔软的毛笔能写出具有力度感的字。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
陈玉明
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要数儒、墨、道、法四家。但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分化:儒家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法家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与法家相反,道家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
只有墨家,在刹那辉煌之后,无论是作为一种学说,还是作为一种组织,都烟消云散,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一个长期而普遍的历史事实,墨家的消亡大概也并非偶然的命运安排。只是,原因是什么?
墨家与儒、道、法三家有一点差别,那就是它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这方面它与晚起的作为宗教的道教和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相类似,胡适先生甚至直接把墨家视为一种宗教,所以我们不妨拿墨家与释道二教来作比较。
就外因看,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可能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但同样不能居庙堂之高的道教(个别时期除外)却没有像墨家一样消亡,反而在民间发扬光大,并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底层民俗文化。
除开外因,墨家消亡大概有其内在的因由:一个人要想成为墨家的忠实信徒,就必须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必须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必须怀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而不能讲私人感情……墨家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
相比之下,做道教门徒似乎要幸福得多。道教的修行目标不是来世往生极乐世界,而是今世就要长生不老,成为仙人。所以,道教,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正一道,并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
为什么墨家、佛教同样主张禁欲,而两者命运迥异?这可以从两者的不同之处找到答案:墨家只是一种世俗学说,而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作为出世的宗教,佛教能为信徒提供一套灵魂救赎的法门,让他们在禁欲的同时能享受心灵的满足,从而把所有的苦难都视为通往幸福彼岸的舟筏。正由于有这种“心灵鸡汤”,虔诚的佛门弟子可以忽略形而下的艰苦,去追求形而上的禅悦。
而墨家的理论体系本质上是世俗化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用、节葬……这些都是纯粹世俗的学说。墨家思想中唯一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观点是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但这不足以改变整个墨家思想体系的高度世俗化色彩,不足以成为墨家门徒灵魂信仰的基础。而如果不以坚定的信仰为基础,禁欲的生活、无私的行为就不会有普遍而长久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一种学问要想成为广被接受的显学,总得有某种足以吸引信徒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是形而下的物质动机,也可以是形而上的精神慰藉。而墨家恰好这两方面的东西都无法提供,最后只能“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墨家如要长存,必得把世俗主义与禁欲主义二者舍去其一,以世俗主义搭配功利主义(如同大多数世俗学说),或以禁欲主义搭配神秘主义(如同大多数宗教学说),庶几方可免于沦亡。
除此之外,墨家还有一个不得不消亡的理由:在大一统的专制君主制下,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必然会让朝廷产生极大的戒心。专制君主对一切世俗组织都必然心怀警惕,“结党营私”之所以是一个很重的罪名,关键不在于“营私”而在于“结党”。“结党营私”固然不可,“结党营公”就更加显得别有用心。
不过,虽然墨家已成遥远的绝响,但其思想至今依然散发着灿烂的光芒。倘能返本开新,墨学亦未必不能造福于今。(选自《书屋》2011年01期,有删节)
下列关于“墨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时期,墨家曾经历过刹那辉煌,但最终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B.墨家作为一种学说,已成遥远的绝响。在现实生活中销声匿迹,影响不再了。
C.统治者之所以要对墨家心怀戒心,是因为墨家的“结党营私”。
D.墨家思想也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比如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

下列说法,不属于墨家最终消亡原因的一项是()

A.墨家高度世俗化的理论体系,使得其门徒缺乏灵魂信仰的基础。
B.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可能使得墨家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C.墨家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
D.在专制君主制下,统治者会对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心怀戒心。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法家因为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所以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
B.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和墨家相类似,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
C.佛教也主张禁欲,但远不如墨家那样严酷,佛教徒都在禁欲的同时享受心灵的满足。
D.做道教门徒要幸福得多,因为道教不像墨家那样有禁欲方面的规定。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寂静钱钟书
周灿人
①12月19日,寂寥的寒夜,清华园日墓旁,烛光隐隐。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散在清冷的夜空,人群伫立无语。鞠躬,献上白菊。
②偶有路人好奇:“这是在祭奠谁?”
③有人低声答语:“今日是钱钟书先生辞世10周年。”
④10年前,钱钟书安详离世。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连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也只有短短20分钟,“如此寂静。”钱先生的一位生前好友说。那日,清华的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的老学长。
⑤他的人生,本不寂静。
⑥无论是人们熟稔的《围城》,抑或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惊讶了世人,折服了学界。《管锥编》单是书证就数万条,引述涉及了四千位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世人惊叹“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
⑦然而他却只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图书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的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个人的名字。即便是身处困境,他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文革”时他被送干校去劳动改造,能看的只有寥寥几本书,但他只要抱起书本,就能兴趣盎然。第一批 “大赦”回京的名单中,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地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⑧“文革”后,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升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既往地平静。钱钟书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有人将此误读为 “清高孤傲,自以为是”。他人的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是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⑨ “钱先生做学问是“心在焉”,”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多少人是“心不在焉”。”
10清华大学一位博士生说,他多次读《围城》,读到第三遍时忽然间明白:“围城不是别人给的,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钱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一辈子都活得坦然、真挚。”
1110年后的清华,10年后的12月19日,依旧是纸鹤飘飞,烛光摇曳,依旧只有师生们的心照不语。不时有人向钱先生的照片投来好奇的眼光:“这是谁?”他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但也正是在这种 “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更无法企及的波澜壮阔。我们往往只惊叹“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记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和恪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
12寂静,这是钱先生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正是他一生的格调。
13一位热爱他的读者说:“这个世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是的,这个时代再没有了钱钟书,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
(选自2008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8.下列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写路人对清华师生祭奠钱钟书先生的好奇,突出了他人对钱钟书的不了解。他人之所以不了解,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拒绝了一切媒体的采访。
B.不能被“赦”回京,继续留在干校,钱钟书夫妇依然平静。对于希望能够埋头读书、潜心治学的钱钟书来说,干校生活的缺憾只是“没有书”。
C.钱钟书先生作为世人公认的大师,他的人生本可轰轰烈烈而不“寂静”,但他从不想侧身大师之列,没有修筑名利的“围城”将自己“围”住。
D.题目“寂静钱钟书”意味着文章要围绕各种人的“静”来写。如,写清华师生10周年后纪念钱钟书先生,虽没有出现“静”字,但也暗示了“静”.

E.文章报道了清华师生的祭奠活动,写了钱钟书先生给人们带来的好奇、惊叹和崇敬,展现了他的大师风范和完整人格,给人以启迪。
19.文章倒数第二段加点词语“格调”的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20.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没有了钱钟书,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探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共6分,每题2分)
女航天员要面对哪些挑战
2014年9月13日,中国航天员中心副总工程师黄伟芬在第27届太空探索年会上表示:“考虑到未来任务对航天员的需求,加上目前航天员队伍里已有两名女性,所以暂时不会在第三批中选拔女航天员。”那么,女航天员要面对哪些挑战呢?
女性的体力不如男性。女性的平均体力只有男性的三分之二,其中女性上半身的体力为男性的50%,下半身的体力则为男性体力的70%。这种体力上的差异无论是在地面上还是在太空中都是一样的。
也许有人认为,在太空失重状态下男女在体力上的差异已没有意义了。其实不然,航天员在太空中也有许多体力劳动,特别是在太空中行走时,需要上半身大量的体力劳动。因为航天员在太空中其实并不只是在行走,而是要完成各种太空维修保养、设备安装和科学试验任务,这些工作都需要用上肢和手来完成。有些工作如果让女航天员来完成,可能就有一定的困难。女航天员在每月生理周期期间不宜进行太空行走。因为在这种时候,女航天员的全身血容量减少,进行太空行走容易患减压病。
一般而言,女性的血压比男性低,外周血管阻力也比男性低,但心率却比男性高。在对航天员太空飞行后的立位耐力实验中发现,出现晕厥前期症状的航天员中女性比男性多,这些女航天员的心率明显增加,血压明显降低。所谓立位耐力实验就是在飞行以后,让航天员从躺卧位立即站起来,如果出现头晕眼花的情况,就是立位耐力下降。女性的立位耐力一般都不如男性,航天飞行以后女航天员的立位耐力下降得更为明显。
但另一方面,美国俄亥俄州医学院罗威廉教授研究发现,在30岁至40岁期间,男性患冠心病的风险增大,载人航天飞行可能进一步增加这种风险。相反,女性由于受体内高水平雌激素的保护,不易患冠心病。大量数据表明,在航天飞行中男航天员比女航天员更容易发生室性心律不齐,而且长期飞行比短期飞行更容易患这种疾病。第一次发生室性心律不齐的是“阿波罗15号”航天员欧文,他和航天员斯科特在月球上行走时都感到手指尖剧烈疼痛和肿胀。欧文在回到指挥舱后不久还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返回地面21个月以后,欧文又发生心肌梗塞。
从生理构造、心理素质来讲,女性的耐久力比男性强,心理素质稳定性高于男性,耐寂寞能力也高于男性。男女搭配在空间站工作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错误率。
欧洲航天局生命科学部主任施密特表示,空间站上的实验结果表明,全部由女航天员来完成的长期航天任务,其效果更为理想,因为女航天员在一起工作,积极主动,互相配合,没有竞争,因此更有利于完成任务。罗威廉教授更是建议未来人类的第一次载人火星旅行,最好全部由女航天员来完成。
另外,男性体内铁的含量比女性高,在太空失重环境中,男性体内铁的含量可能会升高到中毒水平。还有,女性体重比男性轻,需要的热量较少,产生的废物也比较少,因此女性更适合长期航天飞行。
人类探索太空和开发太空的进程是无止境的,如果没有女航天员,这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1.下列关于“女航天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女航天员之间能积极主动互相配合,她们在空间站工作,工作效率高,错误率低。
B.女航天员的立位耐力一般都不如男性,她们在每月生理周期期间不宜进行太空行走。
C.女航天员与男航天员相比,不易患室性心律不齐,是因为她们受体内高水平雌激素的保护。
D.女性的耐久力比男性强,心理素质稳定性高于男性,耐寂寞能力也高于男性。女性更适合长期航天飞行。

2.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女航天员要面对的挑战的一项是 ()

A.女性体力不如男性,特别是上半身的体力不如男性,心率也比男性高。
B.女性在30岁至40岁以外的年龄段进行航天飞行,更容易患冠心病。
C.女性完成各种太空维修保养、设备安装和科学试验任务比男性更困难。
D.女性的立位耐力不如男性,易出现晕厥前期症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性的平均体力只有男性的三分之二,即使是在太空失重的状态下,也不能认为男女体力上的差别已经无意义了。
B.男性体内铁的含量比女性高,因此,在航天飞行中,一些男航天员可能会出现中毒现象,而女航天员出现中毒现象的几率较小。
C.人类探索太空和开发太空的进程是无止境的,这一过程离不开女航天员,她们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D.女航天员因体重较轻,需要热量较少,产生的废物比较少,所以更适合从事航天工作。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家乡的白桦林杨旭东
①记得小时候,我的家乡山清水秀、沟深林密、雾霭沉沉,到处都是沟壑重重、清泉汪汪、溪水潺潺;繁草连着灌木,灌木挨着小树,小树依着大树;藤缠着树、树挂着藤,除了人们开辟的常行道之外,别的地方人都无法行走。一出门映入眼帘的便是密林深深,尤其是整片的白桦林,高低一致,大小一般,齐刷刷的,白色的树干上面顶着一个红色的枝杆、绿色的叶子的头,中间的主干没有分支,既整齐又美观。
②桦木,是我们山里人生活中离不开的木头,不管是烧饭取暖,还是修房打家具,都离不开它。它树干直,中间没有枝桠,去掉头部的枝叶,大的可做檩条,小的可用椽子;如果要当柴禾,一斧子下去,便哗的一声,很顺地分为两半。砍倒一棵,它又能从根部长出一丛;尤其是它的皮又白又柔不易断,而且易燃,一根火柴就能点着,更好的是剥了还能又长出一层皮,所以它是很好的引火材料,人们用针线把它的皮缝成各种大大小小的口袋或小桶,既结实有耐用,也可以说是既天然又环保。我非常喜欢奶奶做的桦树皮口袋,我常常拿着它去拾野菜、摘草莓……
③桦树,不仅仅是树,也是山里人生活少不了的资。因为它对人的恩泽太多,所以人们对它从不珍惜。他们以为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任意砍伐,浪费严重——要了头就丢了主杆,要了主杆就丢了头,有的人砍树时连腰都懒得弯一下,常常留下一米多高的树茬。
④一九八九年的时候,贵清山公路刚刚建成,没想到它给桦树林带了毁灭性的灾难。人们为了卖钱天天砍伐,汽车满载着桦木昼夜不停地往外拉,短短一年,我们的桦木林没有了,到处都是一片像麦茬一样的桦树茬,一望无际。南部山区再也看不到桦树林了!看到的只是桦树茬里流出的比水浓的液汁,它挂在白生生的树皮上,长长的……那是血液、那是伤心彻肺的泪水。她就这样绝迹了,我像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沉寂于悲伤中。这十几年我耿怀于心,常常在梦里看到那一片片、齐刷刷、高低一致、大小一般的桦树林,我兴奋地在里面穿行着,拥抱着每一棵树,仿佛闻到了她清馨的气息,她绽开的一片片叶子就像一张张笑脸迎着我笑,那么亲切、那么可爱!
⑤其实,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人类在生生世世中也经历着毁灭和重生,经历着生离死别,在艰难的挫折中承受着、努力着、拼搏着。家乡的桦树林的毁灭给一部分人带了财富,给一部分人留下了嫉恨和无奈。这十几年人们深深体会到了毁林给他们的伤害远远大于他们所收到的财富,他们现在都有了保护森林的意识,也都开始用煤电取暖做饭,很少去砍柴了。人,往往在错误道路上都不能深刻的认识错误,只有得到错误的惩果后才会幡然醒悟。
⑥今年清明节前,我回家乡给父母上坟,偶尔听弟弟说起,家乡的桦树林有地方已经起势了,我一激动便要弟弟带着我去看一看,他拗不过我便骑上摩托车带着我进山了,我们沿着贵清山公路一直往前行,一路上看到两旁的山上都是林木郁郁葱葱,虽然没有大树,但也茂盛。渐渐地眼前出现了一片片新起势的桦树林,齐刷刷的一片,高低一致、大小一般,如麻一样整齐,虽然没有叶子,但还是很美,每一棵树都根壮杆直,生长的那么有力,它们一棵棵、一丛丛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显露出一种不可抗拒的生命力;每一根树枝都努力地向上生长着,给人、给天都展示出一种不畏生死的气魄。
⑦面对如海的桦树林,我在心底默默地喊了一句:亲人啊!你又一次重生了!你再现了山的不屈!
从语言特色的角度,赏析第①段中“起始处”的画线句。
第②段中空白处应填写的关联词语是()

A.虽然但是 B.既是又是 C.不仅而且 D.只有才能

解释第③段中“恩泽”的含意
文中反复强调桦树林的“齐刷刷、高低一致、大小一般”,其用意是什么?
第⑥段末尾处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是
联系全文,简析结尾段的妙处。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宋代桃符张晓红
①“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到春节,王安石的《元日》诗句就萦绕在人们的耳畔。而一说起诗中的桃符,今人多以为是春联,这种看法其实是不正确的。
②春联自桃符,但不能等同于桃符。清代众多方志中的桃符、春联仍为二物,即可明知。如康熙九年(1670年)刻山东《海丰县志》:“除夕,换门神,贴春联,大户换桃符。”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刻四川《盐亭县志》:“除夕……剪彩纸作钱遍贴门户,换桃符、门神,贴春联。”……桃符显然非春联—— “春节贴在门上”的对联。
③那么,宋代的桃符又是怎样的呢?
④从宋人记载看,桃符有两种。一种为“桃梧”,“以桃梗径寸许,长七八寸,中分之,书祈福禳灾之辞,岁旦插于门左右地而钉之”;另一种是桃板,“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这两种桃符一大一小,一简便,一复杂,但皆以桃木为之,故称桃符。称之为“符”,于道教符箓观念,宋极流行,故桃符之名,至宋始大。
⑤桃梧由桃人而,自于人们对桃木辟邪功能的信仰和对神荼、郁垒二神管理恶鬼能力的崇奉。据《山海经》记载,神荼、郁垒“执以苇索,而用食虎”,“于是黄帝法而象之。殴除毕,因立桃梗于门。户上画郁垒持苇索,以御凶鬼。画虎于门,当食鬼也。”由是以,鬼畏桃也。桃梧因此具有很强的驱邪辟邪作用。
⑥先秦文献多记载当时人们用桃木制品镇邪驱鬼之事,如《礼记·檀弓》“君临臣丧,以巫祝桃茢执戈,(鬼)恶之也”。用桃梗以祛除门户之疠为后世沿用。汉代以后,逐渐集中于腊日、元日。晋代“岁旦设苇茭、桃梗,磔鸡于宫及百寺之门,以攘恶气”,普通人家也不例外吗,人们往往做两桃人立门旁。
⑦桃板为桃梗的衍生物,出现于南北朝,元日“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唐代沿用了这种做法。五代时期的桃板则已有上书文字,首开以桃符书写个性化文辞之端。宋代的桃符,正是在此基础上直接发展而的。
⑧宋代桃符通常指桃板,桃木为之。“桃符”既指书画有文字图画的成品,亦指无字画的桃板。宋代官府在除夕前夜给有关部门和官员颁赐桃符。空白的桃符还须自己写画。
⑨桃符内容或为画,或为文字。可以画神荼、郁垒的神像,可以画狻猊、白泽之类的辟邪神兽;文字则或写郁垒、神荼,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文人士大夫则喜题诗。有用整首诗的,也有摘录别人诗句者,还有集前人诗文者,也有专门创作桃符对语的。这种对语形式对后世的春联影响很大。元以后,桃符又产生分化,以画为主的桃板仍称“桃符”,而以对语、诗句写于色笺贴于门者则与立春帖子相融合,称为“春帖”或“春联”。
⑩桃符挂于门,自然受人关注,文人士大夫喜欢自作新诗题桃符,人人各出新意,期望“桃符万口说清新”。即便没有情绪,也要“桃符聊塞白,免谤作诗人”。不会作诗的平民或央求当地文化人写就,或写惯用祓除祈祝之词。也可以在街市上购买,汴京“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桃符尽书吉利”,是说桃符的内容必须吉利,具体内容或写时景,或述时事,或表祝福,或抒己怀,不一而足。写法上或即景称颂,或暗嵌姓氏,或抒写感慨,或用典使事,也灵活多样。
请简要分析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概括第②段主要内容及说明方法。
第④段介绍宋代桃符有哪两种?被称为“符”的原因是什么?
请依据朝代顺序,写出宋代之前桃符演变过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